第2章 周纪一 威烈王

关灯
    象征身份的器物,只能国君掌控,绝不能随便给别人。

    一旦乱给,国家都得跟着遭殃。

     卫国国君想请孔子帮忙治理国家,孔子上来就要先“正名”,因为名分不明确,老百姓都不知道该干啥。

    繁缨不过是个小物件,孔子都觉得不能轻易给;“正名”看似是小事,孔子却把它当成头等大事。

    为啥?因为名分和象征身份的体系一乱,整个社会秩序就全崩了。

     其实很多大事都是从小苗头发展起来的。

    厉害的人有远见,能在问题刚冒头的时候就解决掉,这样轻轻松松就能把事情办好;而普通人眼光短浅,非得等问题严重了才想着补救,到那时候就算拼尽全力也不一定能搞定。

    《易经》里说“踩到霜,就知道坚冰要来了”,《尚书》里说“每天都有无数细微的事情要处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守住“名分”这个原则,真的比啥都重要! 哎!周幽王、周厉王这俩昏君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周朝的统治一天不如一天,原本的秩序全乱套了。

    下面的人骑到上面头上,诸侯、大夫们纷纷抢权,周朝那套重要的礼仪制度,十成里丢了七八成。

    但周朝的统治还能勉强维持,靠的啥?就是周王室的子孙后代还勉强守着“名分”这个底线! 举个例子,晋文公给周王室立了大功,就跟周襄王说,自己死后想用天子规格的葬礼(挖个通往墓穴的地道)。

    周襄王直接拒绝:“这是天子专属的规矩!还没出现新的天命取代周室,咋能有俩天子?叔父您肯定也不希望这样吧!要是您真不在乎规矩,自己封地挖地道埋了就行,何必来问我?”晋文公听完就怂了,不敢再提这茬。

     你看,周朝的地盘还没曹国、滕国大,人口也没邾国、莒国多,可为啥还能当几百年“天下共主”,连晋国、楚国、齐国、秦国这些强国都不敢轻易动它?不就是因为“名分”还在,大家表面上还得认周朝这个老大!再看鲁国的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晋国的智伯,他们的实力明明都能把国君赶下台自己当老大,但最后都没敢这么干。

    真的是因为实力不够或者良心发现吗?还不是怕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被天下人组团“群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后来,晋国的大夫们直接骑到国君头上,瓜分了晋国。

    周天子不仅没出兵讨伐,还封他们为诸侯,给他们名分。

    这下可好,连最后那点“名分”的底线都守不住,全扔了!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彻底玩完! 有人可能会说:“当时周朝都弱成那样了,韩、赵、魏三家实力那么强,就算周天子不答应,又能咋?”这想法大错特错!韩、赵、魏三家要是真不在乎天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