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关灯
    论语》,学什么?有的人在电视上讲得头头是道,可是我们记住了什么? 《论语》上最重要也是被使用最多的两个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德”。

    那么,什么是“仁”,什么是“德”?两千多年来,没有人解释这两个字,我们一直被忽悠,老百姓一直被这两个似是而非、万能万全、无所不在的两个概念忽悠着。

     可是,在《论语》中,“仁”“德”的概念是清晰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是现实的。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中给了若干个答案,每个提问者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

    但是,当你把所有的答案提升起来,合并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仁”就是人际关系的技巧,换言之,就是现在常说的“情商”。

    当然,孔子晚年老年痴呆之后,“仁”被神秘化模糊化,这是后话。

     情商,《论语》教你提升情商,是不是很实用很现实?人类社会,情商永远重要。

     “德”是什么?李零先生的定义很好,“德”就是自律。

    那么,什么是“德政”,德政就是自律之政,就是统治者克制自己的私欲,不折腾老百姓。

    我们现在常说“以德治国”,很多人以为是用道德来教化老百姓,其实不是,“以德治国”就是领导阶层率先垂范,老百姓自然也就有样学样了。

    举个例子,譬如号召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市长如果上下班乘坐地铁,这就叫以德治国;否则,就是忽悠老百姓。

     孔子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讲“德”和“仁”呢?因为当时的统治者缺德,也因为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论语》中,本身就为大家展示了孔子与弟子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的人际关系,同样是错综复杂勾心斗角,与现代没有区别。

     譬如,孔子与子贡之间从斗争到亲密师徒的过程,孔子与子张之间从亲密到疏远的过程,孔子对宰我从欣赏到厌恶的过程,以及弟子们之间的各种关系,譬如子夏与子张子游之间的互相攻击,譬如子张总是与师兄弟们搞不好关系等等。

     孔子告诉了大家许多做人的道理,也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理。

    我们不仅仅要从孔子的话中学到知识,更要从每个人的身上看到经验和教训。

    子贡为什么到哪里都受欢迎,冉有为什么当官非常成功,子夏为什么开创学术新纪元,颜回为什么凄惨而终,子张为什么没有朋友等等。

     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胡说八道。

    可是,学好了《论语》,是可以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的。

     孔子是圣人吗?随便,这不重要。

    李零先生说孔子是“丧家狗”,这也没错,老夫子自己也这样说。

     《论语》都是有价值的东西吗?或者说,孔子的话都是正确的吗?不可能。

    永远正确就是从不正确。

     《论语》的顺序是混乱的,这种混乱很可能是刻意的。

    李零先生曾经有过重新排序的想法,可惜他放弃了。

    现在,笔者按照时间、人物、概念等线索重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