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关灯
    】为什么很多政策受到百姓的抱怨和反对,因为这些政策就是要从老百姓腰包里掏钱。

     2.17(3.4)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译文】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

    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 【解析】林放问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的回答是: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这个问题应该是孔子第一次从卫国回来之后的问题,最早孔子是注重礼的仪式,后来是仪式和内容并重,后来是更重视精神层面。

     【现实解说】许许多多的历史最大、空前成功的背后,就是奢侈浪费。

    孔子这段话,非常有意义。

     2.18(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 【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

    现在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做法。

    (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

    现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

    虽然与大家的做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 【解析】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样一种做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做法。

    这让人想起“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这就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孔子对国君确实有些恭敬过度了。

     孔子家境也不宽裕,因此节俭一些是可以赞成的。

    不过跪拜的事情,反正没有成本,那就还是坚持原有的做法。

     【现实解说】这类事情,随大流也没什么不好。

    搞得自己很特殊的样子,其实对谁都没好处。

     2.19(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译文】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

    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