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3(1)
关灯
小
中
大
300亿元,创造180个以上重大科技成果,支持和培育300个以上优质成果转化项目。
“亚洲水塔”保护专项监督活动进展顺利恢复草原、湿地等2.2万余亩 公益诉讼守护“亚洲水塔”工作开展情况发布会3日在拉萨召开。
发布会通报,开展“亚洲水塔”保护专项监督活动进展顺利,成效显着。
督促主管机关恢复草原、湿地等2.2万余亩,治理河道1739公里、水源地66处、封堵排污口3个,清理固体废弃物5500余吨,拆除垃圾填埋场2个。
助力水资源保护,摸排专项活动案件线索870件,立案682件,磋商164件,制发检察建议274件。
督促行政机关建成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设施投入资金500万元人民币。
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新闻发言人沈小丁介绍,西藏自治区检察院利用空天地一体化监督平台,指导日喀则市院、仲巴县院办理南木拉湿地案入选全国检察机关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十大典型案例。
在专项监督活动中,共摸排湿地保护案件线索32件,立案25件,通过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及时修复受损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为维护健康水生态、保障水安全,共排查涉河湖案件线索336件,立案310件。
沈小丁表示,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宝库、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更是我国以及周边国家的重点水源供应地,被誉为“亚洲水塔”。
西藏检察机关将积极作为、能动履职,加强江河源保护,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作出积极贡献。
“90后”新疆姑娘广西送外卖走红古丽:将带孩子游历祖国 近日,新疆姑娘再乃普古丽·阿卜拉在南宁送外卖迅速在网上走红,登上微博热搜。
不少网友表示“第一次看到新疆人跑单,广西欢迎你”“我怀疑你是看上了广西的水果”。
这位漂亮的新疆姑娘古丽也因此在网络上走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来自新疆喀什的“90后”姑娘古丽在骑手队伍中显得很特别,棕色的眼睛,浓密的睫毛,立体的五官。
因为在旅游的途中迷恋于四季如春的广西而选择留下来,2021年12月成为外卖骑手,从事骑手工作已经2年了,同事都亲切称呼她为古丽。
古丽表示,计划用跑单送外卖的收入,买一辆车带着孩子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
离开家乡闯世界做骑手成为古丽最爱职业 和南宁结缘,源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从小就喜欢新鲜事物的古丽,离开家乡喀什后在山东济南一家工厂工作。
2021年11月,古丽计划前往桂林旅游“打卡”,但火车没有直达,于是古丽在南宁转了几天,即被南宁绿树成荫、温暖的天气深深吸引舍不得离开。
古丽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孩子定居南宁。
在广西的时间越久,古丽就越爱广西。
除了美景,平时就喜欢唱歌跳舞的古丽,更被广西的民族文化所吸引,自己还学会了不少壮族的特色舞蹈。
刚到南宁,为了能够给孩子和自己找到稳定的生活,一开始,古丽尝试摆摊,但生意时好时坏不太稳定。
古丽也尝试找其他的工作,但初中学历找不到特别适合的工作。
一个偶然机会,有人问古丽要不要做骑手,会骑车就行,不强调学历,多劳多得,古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卖骑手这个职业。
古丽介绍,骑手这个职业非常适合她。
首先时间自由,方便接送10岁的儿子上下学。
同时,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能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之前在工厂一个月最高5000元(人民币,下同),现在做骑手最高一个月能拿到7000元。
此外,做骑手与同事、用户沟通交流机会多,对她学习汉语很有帮助。
骑手间石榴籽情深 一个异乡人,古丽最初的骑手之路磕磕绊绊。
比如看不太懂汉字,用户说的南宁白话更是听不懂。
古丽所在站点的站长杜之娣介绍,刚开始古丽因为看不懂汉字会取错餐,站点的其他骑手都很关照古丽,会帮古丽跟用户解释,还会把取错的餐准时送给用户。
作为一个年轻的单亲妈妈,带着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陌生城市的生活并不只是古丽想象中的“诗与远方”,还有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不过古丽对南宁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她发现在南宁不只有四季如春的温暖,还有南宁人能帮就帮的那股热乎劲。
周末的时候古丽跑单就把孩子带来站点,同事帮她照看。
同事还会给孩子辅导作业,帮母子俩买生活用品等。
有了站点同事的热心帮助,古丽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现在一个月能跑800多单,单量不亚于男骑手,她热情似火的性格也深受站点同事的喜爱。
在广西,古丽感受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浓浓团结情。
古丽和站点的骑手们亲如一家。
去年春节,留在南宁送单的古丽邀请站点留岗的骑手们一起去她家过年,“民族团结一家亲,我邀请站点同事来我家吃饭,做了新疆大盘鸡、馕,给同事们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 古丽说,南宁多元的文化,热情的市民,优美的环境,深深吸引着她。
现在古丽正在考驾照,希望用跑单送外卖的收入,买一辆车和孩子去梦想的桂林旅游,更要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
珠江水运经济指标呈全面恢复增长态势 记者3日从中国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以下简称“珠航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珠江水运经济指标呈全面恢复增长态势。
其中,珠江水系四省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全年预计完成水路货运量15.01亿吨,比上年增长7.9%,水路客运量达4530万人次,超过前两年(2021年和2022年)总和。
珠江水系是中国第三大水系。
2023年,珠江水系港口全港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9.47亿吨,比上年增长7.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5.2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6982万标箱,分别增长6.9%、2.3%。
西江航运干线沿线港口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4.65亿吨,增长8.2%,集装箱吞吐量736万标箱,增长8.5%。
作为西江航运干线上最大的梯级枢纽,自2020年来,长洲枢纽船闸货物通过量已连续4年超过1.5亿吨。
去年,该船闸货物通过量再攀高峰,达到.96万吨,比上年增长18.22%。
珠江另一个重要船闸大藤峡船闸去年也迎来高速发展,船闸过货量达到3988万吨。
据珠航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王灿强介绍,去年珠江水系内河完成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5亿元(人民币,下同),是2022年全年投资额的两倍有余,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新高。
其中,港口项目完成投资3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9%;航道(含船闸)项目完成投资23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6.1%。
截至目前,珠江水系“十四五”前三年完成投资已超过“十三五”五年完成投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年,珠江水系共有水运工程建设项目102个,总投资超1770亿元。
其中,5月23日,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建设已进入全线动工、全面提速阶段,自开工建设至12月14日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2.41亿元;富宁港项目一期工程、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柳江红花枢纽至石龙三江口二级航道工程等项目正有序推进。
今年新建70家智能工厂“智造优等生”上海希冀构建“产业大脑” 作为中国“智造班”里的优等生,上海的“智造成绩单”亮眼。
记者从1月3日召开的上海市智能工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上海已累计建成19家国家级智能工厂,177家市级智能工厂,完成1000多个智能制造场景推广和落地应用。
在这些数字的背后,上海通过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集成商,拉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输出地和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聚集区之一。
——制造业如何又大又强?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制造业的是:大而不强。
如何变强?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洪海认为,要通过新兴的数字经济,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提升改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5G等新型数字经济如何与实体经济融合,是新型工业化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要以制造业为基础,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
” 除了依托“智造”实现制造业“超车”的大背景,上海还有自身发展的需求。
许多国际大都市的制造业占比在下降,但上海官方一直强调,上海面积比纽约等世界大城市大很多,简单拿整个上海与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相比,不太具有可比性,拿外环线以内的上海相比更为合理。
这些年来,上海也一直强调“制造转型不代表放弃制造”“要保持制造业适度规模”。
上海市副市长陈杰当天表示,上海的制造业也遇到了发展瓶颈问题,要突破瓶颈,上海面临着土地、人力成本、环境等制约,“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最近都在做数据分析,包括成本分析、土地资源如何更好地释放等等,但这些毕竟是有限的,更多是要通过技术的提升,来推动智能制造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 ——构建“产业大脑”赋能制造跃升 在当天的上海市智能工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上海发布了2023年度上海市智能工厂名单,成立了上海市智能制造产融生态联合体,并提出今年将新建设70家市级智能工厂。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表示,智能工厂建设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上海正聚焦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都市产业等重点行业,分级、分类推动智能工厂梯度建设。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智能制造推进处副处长吴春平在受访时进一步解释说,上海计划先分级、分类推动智能工厂建设,然后再根据智能工厂的类别加上分级分类的“产业大脑”。
其中,分级包括行业级、产业级、企业级、工厂级和终端级,分类指的是汽车、船舶、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不同产业要有不同的“产业大脑”。
而这一过程的重大意义,通俗来说,可以概括为:自动化“换”蓝领、数字化“换”白领、人工智能“换”金领。
“产业大脑”有多重要?它对产业链协同、供应链韧性与安全均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在当天的大会上指出,数实融合的本质是应用现代数智技术为传统产业装上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大脑”,利用数智技术向实体经济的研发、生产、销售、流通环节渗透融合,创新生产方式、制造流程和商业模式。
十一部门开展“信号升格”行动加强重点场景网络覆盖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日前印发《关于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其中提到,到2025年底,超过12万个重点场所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3万公里铁路和50万公里公路、200条地铁线路实现移动网络连续覆盖。
5G网络覆盖深度和广度持续完善,5G流量占比显着提升。
主要目标方面,通知明确,实现移动网络(4G和5G)信号显着增强,移动用户端到端业务感知明显提升,资源要素保障更加有力,监测评估能力持续增强,为广大用户提供信号好、体验优、能力强的高品质网络服务。
到2024年底,超过8万个重点场所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即重点场所的关键点位均达到相关覆盖标准要求),2.5万公里铁路和35万公里公路、150条地铁线路实现移动网络连续覆盖(即线路沿线95%的区域达到相关覆盖标准要求)。
移动网络下行均值接入速率不低于200Mbps,上行均值接入速率不低于40Mbps,卡顿、时延等主要业务指标加快改善,移动网络达标速率占比不低于90%(即90%情形下达到相关速率标准要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到2025年底,超过12万个重点场所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3万公里铁路和50万公里公路、200条地铁线路实现移动网络连续覆盖。
5G网络覆盖深度和广度持续完善,5G流量占比显着提升。
移动网络下行均值接入速率不低于220Mbps,上行均值接入速率不低于45Mbps,卡顿、时延等主要业务指标全面优化,移动网络达标速率占比不低于95%(即95%情形下达到相关速率标准要求)。
重点任务方面,通知提出: ——推动“信号升格”,加强重点场景网络覆盖 政务中心。
持续提升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移动网络信号覆盖,重点覆盖政务服务大厅、业务窗口、行政事项受理点等关键点位,
“亚洲水塔”保护专项监督活动进展顺利恢复草原、湿地等2.2万余亩 公益诉讼守护“亚洲水塔”工作开展情况发布会3日在拉萨召开。
发布会通报,开展“亚洲水塔”保护专项监督活动进展顺利,成效显着。
督促主管机关恢复草原、湿地等2.2万余亩,治理河道1739公里、水源地66处、封堵排污口3个,清理固体废弃物5500余吨,拆除垃圾填埋场2个。
助力水资源保护,摸排专项活动案件线索870件,立案682件,磋商164件,制发检察建议274件。
督促行政机关建成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设施投入资金500万元人民币。
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新闻发言人沈小丁介绍,西藏自治区检察院利用空天地一体化监督平台,指导日喀则市院、仲巴县院办理南木拉湿地案入选全国检察机关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十大典型案例。
在专项监督活动中,共摸排湿地保护案件线索32件,立案25件,通过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及时修复受损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为维护健康水生态、保障水安全,共排查涉河湖案件线索336件,立案310件。
沈小丁表示,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宝库、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更是我国以及周边国家的重点水源供应地,被誉为“亚洲水塔”。
西藏检察机关将积极作为、能动履职,加强江河源保护,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作出积极贡献。
“90后”新疆姑娘广西送外卖走红古丽:将带孩子游历祖国 近日,新疆姑娘再乃普古丽·阿卜拉在南宁送外卖迅速在网上走红,登上微博热搜。
不少网友表示“第一次看到新疆人跑单,广西欢迎你”“我怀疑你是看上了广西的水果”。
这位漂亮的新疆姑娘古丽也因此在网络上走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来自新疆喀什的“90后”姑娘古丽在骑手队伍中显得很特别,棕色的眼睛,浓密的睫毛,立体的五官。
因为在旅游的途中迷恋于四季如春的广西而选择留下来,2021年12月成为外卖骑手,从事骑手工作已经2年了,同事都亲切称呼她为古丽。
古丽表示,计划用跑单送外卖的收入,买一辆车带着孩子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
离开家乡闯世界做骑手成为古丽最爱职业 和南宁结缘,源于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从小就喜欢新鲜事物的古丽,离开家乡喀什后在山东济南一家工厂工作。
2021年11月,古丽计划前往桂林旅游“打卡”,但火车没有直达,于是古丽在南宁转了几天,即被南宁绿树成荫、温暖的天气深深吸引舍不得离开。
古丽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孩子定居南宁。
在广西的时间越久,古丽就越爱广西。
除了美景,平时就喜欢唱歌跳舞的古丽,更被广西的民族文化所吸引,自己还学会了不少壮族的特色舞蹈。
刚到南宁,为了能够给孩子和自己找到稳定的生活,一开始,古丽尝试摆摊,但生意时好时坏不太稳定。
古丽也尝试找其他的工作,但初中学历找不到特别适合的工作。
一个偶然机会,有人问古丽要不要做骑手,会骑车就行,不强调学历,多劳多得,古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卖骑手这个职业。
古丽介绍,骑手这个职业非常适合她。
首先时间自由,方便接送10岁的儿子上下学。
同时,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能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之前在工厂一个月最高5000元(人民币,下同),现在做骑手最高一个月能拿到7000元。
此外,做骑手与同事、用户沟通交流机会多,对她学习汉语很有帮助。
骑手间石榴籽情深 一个异乡人,古丽最初的骑手之路磕磕绊绊。
比如看不太懂汉字,用户说的南宁白话更是听不懂。
古丽所在站点的站长杜之娣介绍,刚开始古丽因为看不懂汉字会取错餐,站点的其他骑手都很关照古丽,会帮古丽跟用户解释,还会把取错的餐准时送给用户。
作为一个年轻的单亲妈妈,带着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陌生城市的生活并不只是古丽想象中的“诗与远方”,还有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不过古丽对南宁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她发现在南宁不只有四季如春的温暖,还有南宁人能帮就帮的那股热乎劲。
周末的时候古丽跑单就把孩子带来站点,同事帮她照看。
同事还会给孩子辅导作业,帮母子俩买生活用品等。
有了站点同事的热心帮助,古丽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现在一个月能跑800多单,单量不亚于男骑手,她热情似火的性格也深受站点同事的喜爱。
在广西,古丽感受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浓浓团结情。
古丽和站点的骑手们亲如一家。
去年春节,留在南宁送单的古丽邀请站点留岗的骑手们一起去她家过年,“民族团结一家亲,我邀请站点同事来我家吃饭,做了新疆大盘鸡、馕,给同事们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 古丽说,南宁多元的文化,热情的市民,优美的环境,深深吸引着她。
现在古丽正在考驾照,希望用跑单送外卖的收入,买一辆车和孩子去梦想的桂林旅游,更要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
珠江水运经济指标呈全面恢复增长态势 记者3日从中国交通运输部珠江航务管理局(以下简称“珠航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珠江水运经济指标呈全面恢复增长态势。
其中,珠江水系四省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全年预计完成水路货运量15.01亿吨,比上年增长7.9%,水路客运量达4530万人次,超过前两年(2021年和2022年)总和。
珠江水系是中国第三大水系。
2023年,珠江水系港口全港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9.47亿吨,比上年增长7.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5.2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6982万标箱,分别增长6.9%、2.3%。
西江航运干线沿线港口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4.65亿吨,增长8.2%,集装箱吞吐量736万标箱,增长8.5%。
作为西江航运干线上最大的梯级枢纽,自2020年来,长洲枢纽船闸货物通过量已连续4年超过1.5亿吨。
去年,该船闸货物通过量再攀高峰,达到.96万吨,比上年增长18.22%。
珠江另一个重要船闸大藤峡船闸去年也迎来高速发展,船闸过货量达到3988万吨。
据珠航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王灿强介绍,去年珠江水系内河完成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5亿元(人民币,下同),是2022年全年投资额的两倍有余,创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新高。
其中,港口项目完成投资3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9%;航道(含船闸)项目完成投资23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6.1%。
截至目前,珠江水系“十四五”前三年完成投资已超过“十三五”五年完成投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年,珠江水系共有水运工程建设项目102个,总投资超1770亿元。
其中,5月23日,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建设已进入全线动工、全面提速阶段,自开工建设至12月14日累计完成投资239亿元;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2.41亿元;富宁港项目一期工程、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柳江红花枢纽至石龙三江口二级航道工程等项目正有序推进。
今年新建70家智能工厂“智造优等生”上海希冀构建“产业大脑” 作为中国“智造班”里的优等生,上海的“智造成绩单”亮眼。
记者从1月3日召开的上海市智能工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上海已累计建成19家国家级智能工厂,177家市级智能工厂,完成1000多个智能制造场景推广和落地应用。
在这些数字的背后,上海通过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集成商,拉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输出地和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产业聚集区之一。
——制造业如何又大又强?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制造业的是:大而不强。
如何变强?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洪海认为,要通过新兴的数字经济,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提升改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5G等新型数字经济如何与实体经济融合,是新型工业化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要以制造业为基础,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
” 除了依托“智造”实现制造业“超车”的大背景,上海还有自身发展的需求。
许多国际大都市的制造业占比在下降,但上海官方一直强调,上海面积比纽约等世界大城市大很多,简单拿整个上海与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大都市相比,不太具有可比性,拿外环线以内的上海相比更为合理。
这些年来,上海也一直强调“制造转型不代表放弃制造”“要保持制造业适度规模”。
上海市副市长陈杰当天表示,上海的制造业也遇到了发展瓶颈问题,要突破瓶颈,上海面临着土地、人力成本、环境等制约,“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最近都在做数据分析,包括成本分析、土地资源如何更好地释放等等,但这些毕竟是有限的,更多是要通过技术的提升,来推动智能制造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 ——构建“产业大脑”赋能制造跃升 在当天的上海市智能工厂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上海发布了2023年度上海市智能工厂名单,成立了上海市智能制造产融生态联合体,并提出今年将新建设70家市级智能工厂。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表示,智能工厂建设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上海正聚焦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都市产业等重点行业,分级、分类推动智能工厂梯度建设。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智能制造推进处副处长吴春平在受访时进一步解释说,上海计划先分级、分类推动智能工厂建设,然后再根据智能工厂的类别加上分级分类的“产业大脑”。
其中,分级包括行业级、产业级、企业级、工厂级和终端级,分类指的是汽车、船舶、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不同产业要有不同的“产业大脑”。
而这一过程的重大意义,通俗来说,可以概括为:自动化“换”蓝领、数字化“换”白领、人工智能“换”金领。
“产业大脑”有多重要?它对产业链协同、供应链韧性与安全均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在当天的大会上指出,数实融合的本质是应用现代数智技术为传统产业装上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大脑”,利用数智技术向实体经济的研发、生产、销售、流通环节渗透融合,创新生产方式、制造流程和商业模式。
十一部门开展“信号升格”行动加强重点场景网络覆盖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日前印发《关于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其中提到,到2025年底,超过12万个重点场所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3万公里铁路和50万公里公路、200条地铁线路实现移动网络连续覆盖。
5G网络覆盖深度和广度持续完善,5G流量占比显着提升。
主要目标方面,通知明确,实现移动网络(4G和5G)信号显着增强,移动用户端到端业务感知明显提升,资源要素保障更加有力,监测评估能力持续增强,为广大用户提供信号好、体验优、能力强的高品质网络服务。
到2024年底,超过8万个重点场所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即重点场所的关键点位均达到相关覆盖标准要求),2.5万公里铁路和35万公里公路、150条地铁线路实现移动网络连续覆盖(即线路沿线95%的区域达到相关覆盖标准要求)。
移动网络下行均值接入速率不低于200Mbps,上行均值接入速率不低于40Mbps,卡顿、时延等主要业务指标加快改善,移动网络达标速率占比不低于90%(即90%情形下达到相关速率标准要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到2025年底,超过12万个重点场所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3万公里铁路和50万公里公路、200条地铁线路实现移动网络连续覆盖。
5G网络覆盖深度和广度持续完善,5G流量占比显着提升。
移动网络下行均值接入速率不低于220Mbps,上行均值接入速率不低于45Mbps,卡顿、时延等主要业务指标全面优化,移动网络达标速率占比不低于95%(即95%情形下达到相关速率标准要求)。
重点任务方面,通知提出: ——推动“信号升格”,加强重点场景网络覆盖 政务中心。
持续提升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的移动网络信号覆盖,重点覆盖政务服务大厅、业务窗口、行政事项受理点等关键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