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内秀心慧

关灯
    要警惕。

    ” 闻言,联想到这卦相的本意,贾琮心里一动,深施一礼道:“多谢先生指点。

    学生谨记。

    ” 董易之确实是替贾琮算了此卦——作为一名《易》经大师,遇事随手一卦,已经成了习惯!只是他没想到贾琮会立刻猜出来他做了此番作为,而且懂得了他的意思! 微微一错愕,“此子内慧。

    ”心里给了贾琮一个评价,然后点了点头,微笑道:“好,坐下吧!” …… “易之兄,你观那贾琮如何?” 中午,庐下一壶酒,对做成四人,石桌上四个小菜,刘阳周、董易之、李守明、张必武相对而坐。

    把酒临风,三人都是峨冠博带、大袖飘飘,一股儒士之风。

     而之所以提及贾琮,原因还是一样,他这般年纪,这样的成绩,很难不引人注意。

     昂脖饮了一杯酒,董易之笑道:“此子学识有所不足,但温雅坦荡,内慧心秀,实乃可造之才!” “哦,易之兄这话从何说起。

    ”李守明捋须道。

     “听闻他拒绝召唤之事后,我给他起了一卦,乃是乾卦中第三像……” …… 如此贾琮白天在集贤书院读书,晚上回府,按部就班,又恢复了以前幽隐式的生活。

     在学院里,他也一如既往的保持着低调。

    家事、国事、天下事,在众生员激昂文字,挥斥方遒之时,他只是做个静静的聆听者。

     而要是有人问起对家国大策的看法时,他也以年幼学浅,不敢妄言,推辞了。

     当然这期间,杜文翰为全雏凤诗社之雏凤之名,立邀贾琮入社,贾琮开始还是推辞,但禁不住杜文翰再三邀请,再加上梅清远在一旁一再撺掇,贾琮碍不过面子,最终还是参加了。

     但在聚会上他依然是一诗不写,一词不做,一评不发。

     杜文翰、梅清远等人问及,则已不擅诗词,不敢妄加评论之词推搪。

     也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对他接触的增加,集贤书院的生员也都认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