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兵之策与商业之困

关灯
    上来的就是稻谷、棉花、布帛等。

     在朱允炆时期,朝廷财政有三百万两白银已经算是不错了。

    当然,若是将粮食折合银两的话,其收入还是有一千五百万两白银。

     但这些钱粮,其中一多半都拿去养活军队与官员了。

    塞王的军队,京城的军队,这些都要钱粮的。

     你说军屯,辽东、甘肃等一些地方,哪里种地去?还有一些关外城池,海边卫所,根本就不具备屯田的条件。

     京城的主力,总不能天天扛锄头吧? 各地卫所军屯确实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粮食,可并不能解决全部的口粮。

     还有官员,也是要俸禄的。

     尤其是那些王爷、皇亲国戚,一个个生孩子的本事也不小,自己领一份口粮,老婆孩子也要领,领的钱比内阁大臣都多几十倍。

     左右支出下去,每年的国库基本上都要见底。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只要再和平发展上几年,大明的经济还是可以好转的,只不过,现在的格局,真的可以实现和平吗? 朱棣这个强者,他会选择对抗到底,还是选择臣服? 朱允炆拿不准。

     “工商业啊。

    ” 朱允炆揉了揉眉头,若是不能解封工商业,让朱允炆只靠着农民地里的产出让大明变得富庶,那几乎是天方夜谭。

     可是,大明是没有商人,起码是没有法定的商人。

     朱元璋痛恨商人,甚至下达过“不事生产者,皆可捕杀之”的命令。

    在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中,商人地位最低的朝代,便是明朝! 这可能与朱元璋出身有关,奸商害死过他的家人,朱元璋一直认为,商人与贪官污吏是一样可恨的,需要极力打压。

     在明初,只有军籍、农籍、匠籍等,根本就不存在商籍。

     重农抑商,成为了朱元璋的一个基本国策。

     想要改变这个国策,最大的困难不是已经躺在孝陵的朱元璋,而是儒家“重农抑商”的思维。

     当官的希望安稳,大力发展农业经济。

     商人? 今天在京师,明天到了北直隶,后天说不定就跑到海上去了,我还管不管了? 都给我待在土地上,拴住,这样才好管理,不是吗? 再说了,商人都把钱赚走了,形成了一大批富豪,那天下的钱财不就少了,老百姓还怎么活? 这或许是当下时代官员的心声。

     可是历史证明,腐旧的制度,是约束不了经济规律这头雄狮的。

     大明商人有的是方法,比如说挂靠籍,先买一块地,说清楚,自己是农民,俺是种地的,但至于我为什么经商了,难道开辟点副业都不允许了吗? 实在不行,勾结一些军户,挂个军籍,找个子侄代替自己从军,老子是军爷,做点买卖你管得着吗? 这种披着一层皮的商人集体,成为了明代经济的重要推手之一。

     他们身上的枷锁,还很重,很重。

     朱允炆清楚,商人必须得到合法化,这是释放市场能量的关键。

     至于商业这头猛牛怎么走,那就需要看自己怎么牵了。

     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朱棣要入京了。

     喜欢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请大家收藏:()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