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千古忠臣方孝孺
关灯
小
中
大
不想走历史的老路,正所谓:不作死,就死不那么快。
只要自己不动手削藩,朱棣就不可能短时间蹦跶起来,有时间,慢慢谋划就是。
对于这些奏折,朱允炆不用查也知道,这背后一定有着武勋的影子,即将失去利益的他们,便如摆在磨盘上的猪,免不了喊几嗓子。
“启禀皇上,翰林侍讲方孝孺求见。
” 内侍禀告。
朱允炆答应一声,一位约莫四十岁的清瘦男子,身着九品绿色盘领公服走了进来。
这就那个被朱棣诛“十族”的方孝孺! 若不是方孝孺被朱棣所杀,恐怕后世历史学家,必然将其归入到李景隆之流,间谍、无能、白痴一类的帽子,肯定是少不了。
方孝孺,年幼时便有“神童”之名,后拜在宋濂门下。
宋濂被朱元璋称之为“开国文臣之首”。
按理说,方孝孺被朱元璋重视,两次召见,应该官运亨通。
可朱元璋偏偏不用方孝孺,而是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挂了之后,又留给了孙子,也就是现在的朱允炆。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若真的按历史发展,朱棣攻入京师,方孝孺将会和八百多人,一起共赴黄泉。
说他是忠臣,没错,绝对没错! 他面对朱棣的屠刀时,浩然正气,自是无人可敌。
他的信念,便是“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的士子信念。
宁死不屈,宁死不从二主! 只是,他的能力与他的位置,并不匹配,朱允炆在与朱棣的斗争中失败,他的那些“忠言”,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可又能怪谁? 他只是一忠心的书生,而非是将才! 朱允炆赐座之后,看着方孝孺,他虽面色枯黄,但双眼却炯炯有神,意志坚韧,说道:“方先生此来,可是为了裁军之事?” “裁军有利,臣非为裁军,而是为文治而来。
” 方孝孺正色道。
“哦?文治吗?还请先生细说。
” 朱允炆饶有兴趣地看着方孝孺。
方孝孺侃侃而谈,道:“臣久居偏僻之地,初至京
只要自己不动手削藩,朱棣就不可能短时间蹦跶起来,有时间,慢慢谋划就是。
对于这些奏折,朱允炆不用查也知道,这背后一定有着武勋的影子,即将失去利益的他们,便如摆在磨盘上的猪,免不了喊几嗓子。
“启禀皇上,翰林侍讲方孝孺求见。
” 内侍禀告。
朱允炆答应一声,一位约莫四十岁的清瘦男子,身着九品绿色盘领公服走了进来。
这就那个被朱棣诛“十族”的方孝孺! 若不是方孝孺被朱棣所杀,恐怕后世历史学家,必然将其归入到李景隆之流,间谍、无能、白痴一类的帽子,肯定是少不了。
方孝孺,年幼时便有“神童”之名,后拜在宋濂门下。
宋濂被朱元璋称之为“开国文臣之首”。
按理说,方孝孺被朱元璋重视,两次召见,应该官运亨通。
可朱元璋偏偏不用方孝孺,而是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挂了之后,又留给了孙子,也就是现在的朱允炆。
朱允炆叹了一口气,若真的按历史发展,朱棣攻入京师,方孝孺将会和八百多人,一起共赴黄泉。
说他是忠臣,没错,绝对没错! 他面对朱棣的屠刀时,浩然正气,自是无人可敌。
他的信念,便是“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的士子信念。
宁死不屈,宁死不从二主! 只是,他的能力与他的位置,并不匹配,朱允炆在与朱棣的斗争中失败,他的那些“忠言”,是要负很大责任的。
可又能怪谁? 他只是一忠心的书生,而非是将才! 朱允炆赐座之后,看着方孝孺,他虽面色枯黄,但双眼却炯炯有神,意志坚韧,说道:“方先生此来,可是为了裁军之事?” “裁军有利,臣非为裁军,而是为文治而来。
” 方孝孺正色道。
“哦?文治吗?还请先生细说。
” 朱允炆饶有兴趣地看着方孝孺。
方孝孺侃侃而谈,道:“臣久居偏僻之地,初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