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航海受阻
关灯
小
中
大
稀世珍宝;瞧见我们的瓷器,那洁白如玉的质地、巧夺天工的造型与绚烂多彩的纹饰,更是引得他们爱不释手,惊叹这世间竟有如此神奇的造物;还有那散发着袅袅清香的茶叶,当沸水冲下,茶香四溢的瞬间,他们被深深吸引,视若珍宝。
通过航海,我们得以架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将我大明传承千年、璀璨夺目的文化毫无保留地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远方的人了解大明的繁荣昌盛,仰慕我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们也抱着谦逊的态度,去探寻他们的先进技术,比如有的部落独特的航海工具,能在复杂海况下更稳定航行;还有他们别具一格的建筑技艺,在抵御当地恶劣气候上有着独特功效。
我们学习他们的独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无论是对促进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还是提升我大明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作用。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大人听闻林墨之言,脸上顿时浮现出一抹不屑,双手紧紧抱在胸前,下巴微微扬起,鼻孔里轻轻哼出一声,嘴角一撇,满是嘲讽地说道:“文化交流?哼,依我看这分明就是崇洋媚外之举!我大明,自开国以来,便受万民敬仰,乃当之无愧的天朝上国。
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这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无数岁月的沉淀与传承,岂是那些偏远荒蛮、未开化的蛮夷之地所能比拟的?他们不过是些茹毛饮血、不知礼仪教化的化外之民罢了。
我堂堂大明,何需向他们学习?与他们交流,简直就是自降身份,有失我大明的威严与体面。
”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言辞愈发激烈,争论得面红耳赤。
朝堂上瞬间分成了两派,支持航海的大臣们纷纷站出来为林墨助威,他们列举着航海的种种好处,从经济发展到文化繁荣,从科技进步到军事防御,说得头头是道;而保守势力则言辞犀利,坚决反对继续航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整个朝堂乱成了一锅粥。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身体微微前倾,双手紧紧握住扶手,眉头紧锁,脸色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他的目光在两派大臣之间来回扫视,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纠结与思索。
他深知航海之事意义重大,一旦成功,必将为大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保守势力所言也并非毫无道理,这巨额的耗费和未知的风险,确实像两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有些犹豫不决。
他沉思良久,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此事事关重大,关乎我大明的未来发展,容朕再考虑考虑。
众爱卿也都回去好好想想,权衡利弊。
” 林墨听闻朱元璋那一句“容朕再考虑考虑”,一颗心瞬间沉了下去,好似坠入了无尽的冰窖。
他太清楚皇帝的为人了,朱元璋向来行事谨慎,思虑周全,此次这般犹豫,显然是在航海计划的利弊之间艰难权衡。
而这,无疑意味着航海计划在这关键时刻,暂时陷入了僵局。
散朝的钟声敲响,大臣们鱼贯而出,林墨却觉得自己的双腿像是被灌了铅一般沉重。
他心急如焚,脑海中不断回响着航海途中那波澜壮阔的景象,那些与异域岛屿建立联系的画面,还有那些奇珍异宝、作物种子背后所蕴含的无限可能。
此刻,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在从指缝间溜走的细沙,无比珍贵,却又难以挽留。
他心里明白,航海事业历经千辛万苦才走到今天,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心血。
若不能尽快采取有效的行动,去说服皇帝,去改变这僵持的局面,这来之不易的航海事业,很可能就如同夜空中那璀璨的烟火,刚刚绽放出绚丽的光芒,便会在转瞬之间迅速熄灭,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于是,林墨开始四处奔走,拉拢支持航海的大臣。
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户部尚书李大人。
李大人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眼光独到,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
林墨马不停蹄地来到李大人府上,此时的他,衣衫有些凌乱,头发也有些蓬乱,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与执着。
他见到李大人后,顾不上寒暄,便迫不及待地向他详细阐述了航海对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
“李大人,您想想,若是我们能持续开展海外贸易,我大明的丝绸、瓷器等精美工艺品,必将在海外市场上大放异彩,销量必定会大幅增长。
这不仅能带动丝绸纺织、瓷器烧制
通过航海,我们得以架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将我大明传承千年、璀璨夺目的文化毫无保留地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远方的人了解大明的繁荣昌盛,仰慕我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们也抱着谦逊的态度,去探寻他们的先进技术,比如有的部落独特的航海工具,能在复杂海况下更稳定航行;还有他们别具一格的建筑技艺,在抵御当地恶劣气候上有着独特功效。
我们学习他们的独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无论是对促进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还是提升我大明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作用。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大人听闻林墨之言,脸上顿时浮现出一抹不屑,双手紧紧抱在胸前,下巴微微扬起,鼻孔里轻轻哼出一声,嘴角一撇,满是嘲讽地说道:“文化交流?哼,依我看这分明就是崇洋媚外之举!我大明,自开国以来,便受万民敬仰,乃当之无愧的天朝上国。
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这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无数岁月的沉淀与传承,岂是那些偏远荒蛮、未开化的蛮夷之地所能比拟的?他们不过是些茹毛饮血、不知礼仪教化的化外之民罢了。
我堂堂大明,何需向他们学习?与他们交流,简直就是自降身份,有失我大明的威严与体面。
”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言辞愈发激烈,争论得面红耳赤。
朝堂上瞬间分成了两派,支持航海的大臣们纷纷站出来为林墨助威,他们列举着航海的种种好处,从经济发展到文化繁荣,从科技进步到军事防御,说得头头是道;而保守势力则言辞犀利,坚决反对继续航海,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整个朝堂乱成了一锅粥。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身体微微前倾,双手紧紧握住扶手,眉头紧锁,脸色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他的目光在两派大臣之间来回扫视,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纠结与思索。
他深知航海之事意义重大,一旦成功,必将为大明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保守势力所言也并非毫无道理,这巨额的耗费和未知的风险,确实像两座大山,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让他有些犹豫不决。
他沉思良久,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此事事关重大,关乎我大明的未来发展,容朕再考虑考虑。
众爱卿也都回去好好想想,权衡利弊。
” 林墨听闻朱元璋那一句“容朕再考虑考虑”,一颗心瞬间沉了下去,好似坠入了无尽的冰窖。
他太清楚皇帝的为人了,朱元璋向来行事谨慎,思虑周全,此次这般犹豫,显然是在航海计划的利弊之间艰难权衡。
而这,无疑意味着航海计划在这关键时刻,暂时陷入了僵局。
散朝的钟声敲响,大臣们鱼贯而出,林墨却觉得自己的双腿像是被灌了铅一般沉重。
他心急如焚,脑海中不断回响着航海途中那波澜壮阔的景象,那些与异域岛屿建立联系的画面,还有那些奇珍异宝、作物种子背后所蕴含的无限可能。
此刻,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在从指缝间溜走的细沙,无比珍贵,却又难以挽留。
他心里明白,航海事业历经千辛万苦才走到今天,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心血。
若不能尽快采取有效的行动,去说服皇帝,去改变这僵持的局面,这来之不易的航海事业,很可能就如同夜空中那璀璨的烟火,刚刚绽放出绚丽的光芒,便会在转瞬之间迅速熄灭,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于是,林墨开始四处奔走,拉拢支持航海的大臣。
他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户部尚书李大人。
李大人为人正直,为官清廉,眼光独到,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
林墨马不停蹄地来到李大人府上,此时的他,衣衫有些凌乱,头发也有些蓬乱,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与执着。
他见到李大人后,顾不上寒暄,便迫不及待地向他详细阐述了航海对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
“李大人,您想想,若是我们能持续开展海外贸易,我大明的丝绸、瓷器等精美工艺品,必将在海外市场上大放异彩,销量必定会大幅增长。
这不仅能带动丝绸纺织、瓷器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