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工业萌芽

关灯
    治水赈灾的工作虽紧张忙碌,但林墨目光长远,深知若想从根本上改善百姓生活,仅靠赈灾救济并非长久之计,发展生产才是关键所在。

    在这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古代手工业的落后,百姓们辛苦劳作,却收获甚微,生活艰难困苦,这让他心疼不已,也坚定了他改变现状的决心。

     林墨凭借着自己前世的记忆,开始在脑海中勾勒简易水车和织布机的图纸。

    他深知这两样工具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重要性,水车可以有效地灌溉农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织布机则能够提升织布的效率,增加百姓的收入。

    经过几日几夜的思索与回忆,林墨终于将图纸画了出来,虽然这些图纸在他看来还略显粗糙,但在这个时代,却无疑是先进的发明。

     林墨拿着图纸,召集了当地最有名的工匠。

    工匠们听闻林墨有新的工具要试制,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当他们看到那些从未见过的图纸时,眼中既有疑惑,也有兴奋。

    疑惑的是,这些新奇的设计能否真的实现,兴奋的是,若真能成功,必将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

     试制水车的过程首先开始,林墨和工匠们一起挑选了最好的木材,按照图纸的尺寸精心打造。

    然而,现实却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

    第一次试制,水车的叶片安装角度出现了问题,导致水流无法有效地带动水车转动;第二次,水车的轴心不够稳固,没转几圈便轰然倒塌;第三次,传动装置的设计不合理,动力无法有效地传递到灌溉工具上。

    一次次的失败,让工匠们的士气逐渐低落,他们开始怀疑这些图纸的可行性,甚至有人提出放弃。

     但林墨却没有丝毫动摇,他坚信自己的记忆和设计没有错,只是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

    他鼓励工匠们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已经找到了问题所在,只要继续努力,一定能够成功。

    ”林墨的执着和坚定感染了工匠们,他们决定再次尝试。

     林墨和工匠们一起仔细地研究每一个细节,对图纸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和完善。

    他们重新打造了水车的叶片,调整了安装角度,加固了轴心,优化了传动装置。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终于,一台崭新的水车屹立在了河边。

    当水流缓缓地推动水车转动,清澈的河水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农田里时,工匠们欢呼雀跃,林墨的眼中也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有了试制水车的成功经验,织布机的试制也顺利了许多。

    林墨和工匠们根据之前的经验,对织布机的图纸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调整和优化。

    他们精心制作每一个零件,力求做到完美。

    然而,织布机的结构更为复杂,在试制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问题。

    比如,织布机的梭子在运行过程中不够顺畅,经常卡住;经线和纬线的张力控制不好,导致织出的布面不平整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林墨和工匠们没有气馁,他们不断地尝试各种方法来解决。

    他们对梭子的形状和材质进行了改进,使其在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