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三界
关灯
小
中
大
目光紧紧盯着手机屏幕,随着手指的滑动,那篇文章的内容一点点地展现在眼前,跃入眼帘的文字仿佛带着一种特殊的魔力,将他带入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与深度思考的世界。
文章开头写道: “大家好, 本人李达,追逐在科研界的猎犬,平时的工作就是将枯燥的科技细嚼慢咽之后呈现给大家。
” 陈十一看到这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他深知李达一直以来就是这样一个对科研充满热情,又善于把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内容的人,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传播者,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科研领域的奇妙之处。
“近日,科研界可谓掉下了一枚深水炸弹,科学家陈十一,或许在座的各位并不了解,毕竟一直以来,人们便很少关注科学界的名人,但从事科研工作的朋友对陈十一应该并不陌生,年仅五十多岁,便已经在科学界有所建树, 阿喀琉斯之盾合金的参与设计者,虽然在风婴来临之时,我们抛弃了阿喀琉斯之盾,转到内陆,但不能否认阿喀琉斯之盾对浪潮的抵御作用,若是没有阿喀琉斯之盾,人类的损伤或许会更大。
并且陈十一还是华夏科学院曾经首席之一王林院士的高徒,在这种种光环照耀下,任谁都觉得他将会是科学界的一颗新星,但世事并不绝对,今天我将解读的就是他近日发表在着名科学期刊《宇宙》的三界论,这篇三界论在如今的科学界可是炸了锅,而且据小道消息,目前陈十一已经被科学院停职!” 陈十一读到此处,微微皱了皱眉头,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回想起自己提出三界论时所面临的种种质疑与压力,以及那随之而来的停职决定,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可此刻看到这些文字,还是不免有些感慨。
不过他也明白,创新的理论在诞生之初,往往都会遭遇这样的坎坷,毕竟它打破了人们原有的认知框架,想要被接受,必然需要经历一番波折。
“好了,多余的话,我就不多加赘述了,接下来就由我李达用白话文讲解这篇饱受科研领域争议的理论: 在十一学者的设定中,世界好比一个‘湖’,这里的世界不止是我们的宇宙,而是泛指一切,十一学者认为存在着许多宇宙, 而我们,注意,这里的我们代表了我们所处的宇宙,就相当于‘湖’中停留在某一层的物质, 同时这个‘湖’也和真正的湖一般,决定‘湖’中所处位置的是‘湖’中物质的密度,而我们的宇宙依据其自身密度,停留在这片‘湖’的某一层区域,这个密度和我们平时所知的密度不一样,这是世界整体的密度, 在这里,十一学者认为,世界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区间里是恒定的,因为我们的宇宙整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就代表着,其内物质总量不变, 虽然此前研究宇宙应该是在扩大的,但由于宇宙自身的体积近乎无穷,且进展地十分缓慢,于是在短期内,宇宙整体质量一定,体积不变,那么用宇宙的质量除以其体积,得出的密度是一个短暂的恒定密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了便于分辨,十一学者称其为界度。
我们的宇宙因为其恒定的界度,短暂停留于这片‘湖’的某一层位置。
‘湖’很大,这种大超出了一般意义的大,在我们的宇宙周围,有着许多相同界度的宇宙,于是十一学者把这层区域统称为生灵界,” 陈十一看着李达对自己理论的阐述,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初构思这一理论时的那些日日夜夜。
自己常常沉浸在对宇宙奥秘的思索之中,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宇宙的构成与运行规律,这个将世界比作“湖”的设想,就是在无数次的推理论证中逐渐清晰起来的。
每一个概念的提出,每一个逻辑的推导,都凝聚着自己的心血,此刻看到它以文字的形式被一点点解读出来,心中既有一丝欣慰,又担心是否能被大家真正理解。
“不过我们的宇宙虽然对于庞大的‘湖’来说,界度是恒定的,但内部的物体密度却是在不断变化的,当我们宇宙中的某个物质密度不断增加或减少,超过界度一定阈值,则会掉出我们的宇宙,落入‘湖’中, 或浮, 或沉,最终到达它自身密度适合的区间,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有些小伙伴已经看不懂了,但请原谅,我已经尽可能地用白话文给大家描述了,接下来我们继续。
于是在这里引出了三界论中一个重要的名词, 相对密度恒定:每个宇宙相对于整片湖来说,界度不变,但各宇宙内的各种物质密度却在不同的,就像我们的宇宙,虽然整体质量除以密度是一个恒定值,但内部的石头,树木,它们的密度肯定是不同的。
大家先消化消化,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第二个重要名词的引入。
” 陈十一轻轻点了点头,李达确实已经尽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在讲解了,只是这三界论本身涉及的概念太过抽象,想要让大众完全理解,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继续往下看着,思绪也随着文字不断延伸。
“众所周知,人们都认为黑洞之所以能吸收万物,是因为其无比庞大的质量自带的引力, 但十一学者则认为,在恒星转化为黑洞之前和黑洞之后, 它自身的质量并没有发生改变,既然质量没有改变,那么其自身的引力也不应该发生改变, 如果引力都没有变化,为什么转化成黑洞之后,能将周遭物质牵引? 因此十一学者大胆猜想, 只能是因为其它因素使黑洞产生了巨大无比的牵引力, 而恒星在转化为黑洞后,只有一个变量产生了变化,那就是它的密度。
最终,在三界论中,一个崭新的观点被提出,黑洞之所以能吸收万物,是因为它的密度。
因为黑洞的密度超过了本宇宙界度太远,甚至于远远超过了本宇宙所能容纳密度的极限, 以至于我们的宇宙无法再包容黑洞, 于是黑洞塌陷了我们宇宙的壁垒,进入了‘湖’中, 而由于我们宇宙的壁垒短暂打破了一个空洞,所有密度超过界度的物体都会因为与‘湖’之间产生的密度差,从本宇宙掉入‘湖’之中。
所以对于十一学者来说,‘黑洞’能吸引物体,并不是因为它的引力,而是它将我们的宇宙砸出了一个‘洞’。
而在这段叙述中也引出了三界论另外一个重要名词, 界限:每个宇宙其内的物质密度虽然大小不一,但存在一定阈值,当物质超出这个阈值,将会离开这个宇宙,不被这个宇宙所容纳。
” 陈十一回想起自己在研究黑洞现象时的困惑与思考,传统的认知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黑洞那强大的吸引力,于是他跳出常规思维,从密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黑洞,得出了这一与众不同的结论。
当时自己也深知这个观点太过颠覆性,必然会引发诸多争议,但科学探索不就是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想法吗?哪怕它暂时无法被证实,可只要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文章开头写道: “大家好, 本人李达,追逐在科研界的猎犬,平时的工作就是将枯燥的科技细嚼慢咽之后呈现给大家。
” 陈十一看到这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他深知李达一直以来就是这样一个对科研充满热情,又善于把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内容的人,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传播者,努力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科研领域的奇妙之处。
“近日,科研界可谓掉下了一枚深水炸弹,科学家陈十一,或许在座的各位并不了解,毕竟一直以来,人们便很少关注科学界的名人,但从事科研工作的朋友对陈十一应该并不陌生,年仅五十多岁,便已经在科学界有所建树, 阿喀琉斯之盾合金的参与设计者,虽然在风婴来临之时,我们抛弃了阿喀琉斯之盾,转到内陆,但不能否认阿喀琉斯之盾对浪潮的抵御作用,若是没有阿喀琉斯之盾,人类的损伤或许会更大。
并且陈十一还是华夏科学院曾经首席之一王林院士的高徒,在这种种光环照耀下,任谁都觉得他将会是科学界的一颗新星,但世事并不绝对,今天我将解读的就是他近日发表在着名科学期刊《宇宙》的三界论,这篇三界论在如今的科学界可是炸了锅,而且据小道消息,目前陈十一已经被科学院停职!” 陈十一读到此处,微微皱了皱眉头,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
回想起自己提出三界论时所面临的种种质疑与压力,以及那随之而来的停职决定,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可此刻看到这些文字,还是不免有些感慨。
不过他也明白,创新的理论在诞生之初,往往都会遭遇这样的坎坷,毕竟它打破了人们原有的认知框架,想要被接受,必然需要经历一番波折。
“好了,多余的话,我就不多加赘述了,接下来就由我李达用白话文讲解这篇饱受科研领域争议的理论: 在十一学者的设定中,世界好比一个‘湖’,这里的世界不止是我们的宇宙,而是泛指一切,十一学者认为存在着许多宇宙, 而我们,注意,这里的我们代表了我们所处的宇宙,就相当于‘湖’中停留在某一层的物质, 同时这个‘湖’也和真正的湖一般,决定‘湖’中所处位置的是‘湖’中物质的密度,而我们的宇宙依据其自身密度,停留在这片‘湖’的某一层区域,这个密度和我们平时所知的密度不一样,这是世界整体的密度, 在这里,十一学者认为,世界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区间里是恒定的,因为我们的宇宙整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就代表着,其内物质总量不变, 虽然此前研究宇宙应该是在扩大的,但由于宇宙自身的体积近乎无穷,且进展地十分缓慢,于是在短期内,宇宙整体质量一定,体积不变,那么用宇宙的质量除以其体积,得出的密度是一个短暂的恒定密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了便于分辨,十一学者称其为界度。
我们的宇宙因为其恒定的界度,短暂停留于这片‘湖’的某一层位置。
‘湖’很大,这种大超出了一般意义的大,在我们的宇宙周围,有着许多相同界度的宇宙,于是十一学者把这层区域统称为生灵界,” 陈十一看着李达对自己理论的阐述,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初构思这一理论时的那些日日夜夜。
自己常常沉浸在对宇宙奥秘的思索之中,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宇宙的构成与运行规律,这个将世界比作“湖”的设想,就是在无数次的推理论证中逐渐清晰起来的。
每一个概念的提出,每一个逻辑的推导,都凝聚着自己的心血,此刻看到它以文字的形式被一点点解读出来,心中既有一丝欣慰,又担心是否能被大家真正理解。
“不过我们的宇宙虽然对于庞大的‘湖’来说,界度是恒定的,但内部的物体密度却是在不断变化的,当我们宇宙中的某个物质密度不断增加或减少,超过界度一定阈值,则会掉出我们的宇宙,落入‘湖’中, 或浮, 或沉,最终到达它自身密度适合的区间,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有些小伙伴已经看不懂了,但请原谅,我已经尽可能地用白话文给大家描述了,接下来我们继续。
于是在这里引出了三界论中一个重要的名词, 相对密度恒定:每个宇宙相对于整片湖来说,界度不变,但各宇宙内的各种物质密度却在不同的,就像我们的宇宙,虽然整体质量除以密度是一个恒定值,但内部的石头,树木,它们的密度肯定是不同的。
大家先消化消化,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第二个重要名词的引入。
” 陈十一轻轻点了点头,李达确实已经尽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在讲解了,只是这三界论本身涉及的概念太过抽象,想要让大众完全理解,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继续往下看着,思绪也随着文字不断延伸。
“众所周知,人们都认为黑洞之所以能吸收万物,是因为其无比庞大的质量自带的引力, 但十一学者则认为,在恒星转化为黑洞之前和黑洞之后, 它自身的质量并没有发生改变,既然质量没有改变,那么其自身的引力也不应该发生改变, 如果引力都没有变化,为什么转化成黑洞之后,能将周遭物质牵引? 因此十一学者大胆猜想, 只能是因为其它因素使黑洞产生了巨大无比的牵引力, 而恒星在转化为黑洞后,只有一个变量产生了变化,那就是它的密度。
最终,在三界论中,一个崭新的观点被提出,黑洞之所以能吸收万物,是因为它的密度。
因为黑洞的密度超过了本宇宙界度太远,甚至于远远超过了本宇宙所能容纳密度的极限, 以至于我们的宇宙无法再包容黑洞, 于是黑洞塌陷了我们宇宙的壁垒,进入了‘湖’中, 而由于我们宇宙的壁垒短暂打破了一个空洞,所有密度超过界度的物体都会因为与‘湖’之间产生的密度差,从本宇宙掉入‘湖’之中。
所以对于十一学者来说,‘黑洞’能吸引物体,并不是因为它的引力,而是它将我们的宇宙砸出了一个‘洞’。
而在这段叙述中也引出了三界论另外一个重要名词, 界限:每个宇宙其内的物质密度虽然大小不一,但存在一定阈值,当物质超出这个阈值,将会离开这个宇宙,不被这个宇宙所容纳。
” 陈十一回想起自己在研究黑洞现象时的困惑与思考,传统的认知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黑洞那强大的吸引力,于是他跳出常规思维,从密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黑洞,得出了这一与众不同的结论。
当时自己也深知这个观点太过颠覆性,必然会引发诸多争议,但科学探索不就是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想法吗?哪怕它暂时无法被证实,可只要能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