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无为而治的老子

关灯
    。

     孔子极为恭敬地向老子行礼之后,便敞开心扉,倾诉起自己心中对恢复周礼的炽热执着,以及在追寻过程中所遭遇的诸多困惑与迷茫:“先生,吾周游列国,欲复周礼,使天下归仁,然诸侯多不听从,吾之大道难行,此为何故?” 老子微微抬起那仿若藏纳着无尽智慧的眼眸,声音平和却又仿若洪钟般振聋发聩:“君之所言,不过是礼之表面形态罢了,然而礼的根源与本质,实则在于人心的淳朴无邪,以及那自然而发的本真之道。

    倘若仅仅徒具礼仪的外在形式,却丧失了其内在蕴含的真挚心意与精神内核,便恰似那失去了根基的树木,虽能短暂存活,却终究难以长久屹立。

    昔年,周室盛时,诸侯拱卫,然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天下,礼崩自此始。

    后平王东迁,王室衰微,诸侯野心渐长,皆因人心背离正道。

    齐桓公曾借尊王攘夷之名,一匡天下,然其霸业背后,亦藏着诸侯间权力的角逐与欲望的膨胀。

    ”言罢,老子缓缓起身,开始踱步。

     他从鸿蒙初开的天地初始谈起,论及阴阳两极的相互交替、此消彼长,进而深入到世间万物的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之理,又提及上古贤君如尧、舜、禹无为而治,天下晏然,百姓安居乐业。

    孔子听得如痴如醉,全神贯注,不时微微点头,沉浸于深深的思索之中。

     在老子的娓娓讲述之下,孔子心中原本那如顽石般坚硬且固执的理念,好似被轻柔的春风悄然拂过,渐渐开始松动、瓦解。

     待老子的讲述完毕,孔子满怀敬意地长揖到地,诚挚而言:“先生之言,仿若拨云见日,使丘豁然开朗,深受教诲矣。

    ” 岁月悠悠流转,周王室的运势愈发衰败,仿若一座曾经巍峨耸立的大厦,在风雨的侵蚀下渐渐摇摇欲坠,即将倾颓崩塌。

     老子目睹此景,不禁在心中深深喟叹。

    他深知自己在这乱世之中,面对如此颓势,已然无力回天。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决定离开这充满纷争与是非的洛邑,踏上追寻心中那至高无上、玄之又玄的“道”的漫漫征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弟子们听闻此消息,虽个个面露不舍与哀伤之色,然亦深知师尊心意已决,如那奔腾不息的江河,难以逆转。

     老子骑着一头青牛,缓缓西行。

    那青牛的蹄声在古老的道路上回响,仿佛是在叩问着岁月的沧桑。

    行至函谷关时,守关的尹喜早已久仰老子的大名,犹如久旱之地的禾苗盼望着甘霖,一直翘首以盼。

     见老子前来,尹喜心中大喜过望,赶忙疾步上前,满怀恭敬地迎接。

    尹喜恭敬地说道:“先生乃当世举世无双的大贤,此去若是归隐山林,而不留下些许教诲于世,实在是令人深感遗憾,仿若夜空中缺失了璀璨星辰,大地失去了滋养万物的甘霖。

    ” 老子听闻,微微低头,陷入沉思。

    片刻之后,他轻轻点头,应允了尹喜的请求。

     于是,在那函谷关的静谧之中,老子挥笔泼墨,展开那承载着无数智慧与思想的竹简,开始书写那传颂千古、泽被后世的《道德经》。

    其文辞简洁凝练,却又蕴含着无尽的深邃哲理;意境高远辽阔,仿若置身于浩瀚无垠的宇宙星空,令人心生敬畏与玄奥之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运笔如飞,以如椽之笔,淋漓尽致地阐述着天地万物的起源奥秘与运行规律,深入浅出道出为人处世的无上智慧与深刻哲理,苦口婆心地劝导世人应当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使内心回归到那最初始的质朴与宁静之境。

     待《道德经》写就,老子骑上青牛,身影渐渐融入那茫茫天地之间,只留下那一部震古烁今的经典,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后世无数在黑暗中迷茫徘徊的灵魂照亮前行的道路,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其光芒穿越时空,永不黯淡。

     喜欢世界名人史请大家收藏:()世界名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