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齐国宰相管仲

关灯
    :“若君上信任,上下齐心,不出数载,齐国必强。

    ” 齐桓公当即拜管仲为相,尊称为“仲父”。

     管仲拜相后,便大刀阔斧地开始了齐国的改革。

    在行政方面,他精心谋划,将“国”细致地划分成21个乡,农村也合理地划分为五属。

     他对官员们说道:“如此划分,可使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各安其业,互不干扰,国之根基方能稳固。

    ”地方官吏的任免权牢牢掌握在国君手中,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同时,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派人四处寻访贤能之士,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华,皆可入朝为官,齐国的人才库因此不断扩充。

     有一位出身低微的牧羊人,因擅长谋略被管仲发现,管仲与之交谈后说道:“君有大才,不应埋没于此,可愿随我入朝,为国效力?”牧羊人欣然应允,后来在处理齐国与邻国边境事务中表现卓越。

     经济上,他推行“相地而衰征”,亲自带领官员们丈量土地,对农夫们讲:“依土地肥瘦征税,公平合理,汝等努力耕种,收获自当更多。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粮食“准平”政策也应运而生,管仲时常关注各地的粮价,当粮价波动过大时,便对下属下令:“速开仓放粮,平抑粮价,不可使百姓受饿。

    ” 他还大力发展盐铁业,齐国的盐场和铁矿在他的规划下蓬勃发展。

    统一铸币更是一项创举,齐国的货币流通更加顺畅,财政收入如源泉般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

     军事上,他巧妙地将行政区域与军事管理合二为一,士乡在和平时期务农,战时则迅速集结成军队,寓兵于民,军政合一的制度使得齐国军队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

     在外交上,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重礼相赠”的策略。

    他深知周天子虽已势微,但仍是天下共主的象征。

    于是,他劝说齐桓公以匡扶周天子的名义,召集诸侯会盟。

     在会盟的盛大仪式上,齐桓公站在高台之上,意气风发,齐国的威望在诸侯间逐渐树立。

     当楚国对周天子不敬时,管仲又精心策划,让齐桓公派出使者,要求楚国向周天子进贡。

     楚国使者前来辩解,管仲在朝堂之上与使者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外交辩论。

    使者说道:“楚地偏远,旧俗不同,进贡之事,恐难从命。

    ” 管仲则正色道:“周天子乃天下共主,诸侯皆有进贡之责,楚国何得例外?若不遵王命,岂不是视天下规矩于无物?” 使者虽巧言善辩,但在管仲的步步紧逼下,也略显词穷。

    最终,楚国还是迫于齐国的压力,答应向周天子进贡包茅,化解了一场兵戎之灾。

     齐国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力强盛,不断对外扩张影响力。

    齐桓公欲伐蔡国,缘由是蔡姬的顽皮之举惹恼了齐桓公。

     蔡姬在与齐桓公乘船游玩时,故意摇晃船只,齐桓公恐水,责令蔡姬停止,蔡姬却不听,齐桓公盛怒之下将蔡姬送回蔡国。

     蔡侯一气之下将蔡姬改嫁,齐桓公以此为借口,欲兴兵伐蔡。

    管仲虽觉此理由牵强,但也深知齐国需在诸侯间立威,便对齐桓公说:“君上,伐蔡之举,虽因蔡姬之事而起,但可借此扬我国威,只是需师出有名,不可滥杀无辜。

    ” 齐桓公点头称是,于是齐国大军压境,蔡国难以抵挡,很快便溃败求和。

     随后,齐国又将矛头指向楚国。

    管仲深知楚国国力强盛,不可贸然强攻。

    他先以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为由,派人前往质问。

     楚国使者前来辩解,管仲在朝堂之上与使者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外交辩论。

    他引经据典,陈述周天子的权威以及楚国应尽的义务,使者虽巧言善辩,但在管仲的步步紧逼下,也略显词穷。

     最终,楚国还是迫于齐国的压力,答应向周天子进贡包茅,化解了一场兵戎之灾。

     在管仲的精心治理下,齐国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刻——葵丘会盟。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