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华夏曙光大禹
关灯
小
中
大
近的一条小河流,再通过小河流与大河相连。
同时,在沼泽地周围种植耐水的植物,逐渐稳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在种植植物时,发现了一种奇异的藤蔓,它能够快速生长并牢牢扎根于淤泥之中。
大禹意识到这是治理沼泽的绝佳植物,于是组织民众大量培育种植。
有民众问:“大禹,这藤蔓真能治好沼泽?” 大禹肯定地说:“此藤蔓生命力极强,定能助我们一臂之力,大家放心种植。
” 当治理一处被高山环绕的盆地积水时,大禹没有盲目地挖掘排水通道,而是先测量四周山体的高度和岩石结构。
他发现其中一面山体的岩石较为疏松,且山后有一条天然的河道。
于是,大禹决定从这面山体开凿隧道,引导积水穿过山体流入河道。
这一方案起初遭到一些民众的质疑,他们担心开凿隧道会引发山体崩塌。
大禹则亲自挑选了一些经验丰富的石匠,仔细规划开凿的角度和深度,并在施工过程中设置了许多支撑结构。
经过数月的努力,隧道终于打通,盆地积水顺利排出。
在隧道开凿过程中,发生了轻微的山体震动,大禹镇定自若,指挥民众撤离危险区域,待震动平息后,检查支撑结构,调整开凿方案,继续施工。
一位石匠担忧地说:“大禹,这隧道开凿太危险了,我们是不是该放弃?” 大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危险虽大,但只要我们谨慎施工,定能成功,放弃就会前功尽弃。
” 在另一个地区,洪水常常因为暴雨季节的集中降水而泛滥成灾。
大禹观察到当地的地形特点后,设计了一种“梯级蓄水”的方案。
他带领民众在河流的不同地段修筑了一系列高低错落的堤坝,形成了多个小型的蓄水区域。
在雨季时,这些蓄水区域可以依次储存过量的河水,避免河水一下子涌入下游造成洪灾;在旱季时,储存的水又可以缓慢释放,用于灌溉农田。
在修筑堤坝时,大禹借鉴了一种古老的筑堤方法,用糯米混合泥土,使堤坝更加坚固耐用。
一位老者好奇地问:“大禹,这糯米混合泥土的法子是从何而来?” 大禹回答道:“我在治水途中,听闻古老传说中有此方法,便尝试运用,果然有效。
” 历经十三载春秋的艰苦奋战,洪水终于被驯服。
大地仿若从沉睡中苏醒,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田野里嫩绿的新芽破土而出,像是在欢呼新生;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重建家园,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治水功成之后,大禹与部落首领们相聚议事。
部落首领风伯起身,恭敬地向大禹行礼,说道:“大禹啊,你治水之功,堪称惊天地泣鬼神。
如今洪水刚刚退去,这广袤大地该如何治理,方能长治久安,还请你示下。
” 大禹拱手回礼,神情庄重而坚定:“风伯首领且听我言。
在治水期间,我走遍了这四方大地,深知各地风土人情、物产差异巨大。
我以为,当务之急是将这天下划分成九州,依不同之地势、物产,制定相应的治理之法,如此方可让各部族有序发展,相互交流促进。
冀州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可大力发展农桑之事;兖州河湖交错,水产丰富,利于渔牧之业;青州山林茂密,木材资源取之不尽,木作工艺可兴盛繁荣……” 部落首领雨师皱了皱眉头,满脸疑惑地问道:“大禹,你这九州划分之法,听起来虽颇具远见,可各部族间界限如何才能分明准确?又怎样确保各族都能欣然接受,做到公平公正,毫无怨言?这实在是个极为棘手、难以解决的事情啊。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禹神色镇定自若,耐心地解释道:“雨师首领有所顾虑,自是情理之中。
我已派遣众多精悍之士详细勘察,依山川河流的走势、物产分布的差异来确定各部族的地域界限,此乃顺应自然之理,清晰明了,可辨易识。
而公平一事,我决意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定期巡查各地,监督贡赋征收与分配,调解各部族间的纷争摩擦,务必让每一部族都能在这九州之地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之福。
” 部落首领雷公接着发问:“即便如此,九州之上,若无强力统属,恐难长久稳定。
这统属之制究竟为何?又如何能让各部族齐心,听从号令,团结一致呢?” 大禹目光坚定如磐,缓缓而言:“此乃关键所在。
我等当立夏朝,立君主以统御九州。
君主之责,在于护佑百姓,公正施政。
制定贡赋之制,各部依自身产出,合理纳贡,所纳之物将用于兴修水利、抵御外敌、建设城邑等关乎天下的公共之事。
同时,君主亦会选贤任能,广纳天下英才辅佐政务,使政令畅行无阻于九州。
我大禹在此立誓,必秉持公正,不偏不倚,与诸位首领携手,共铸华夏辉煌盛景。
” 风伯又问道:“大禹,这君主之位,又该由谁来担当?怎样保证其能始终公正无私?” 大禹沉思片刻,答道:“君主之位,当由贤能者居之,需德才兼备,心怀天下。
我等可设立监督之制,由各部族首领与贤能之士共同监督,若君主有失偏颇,可依众人之议予以纠正,如此方能保君主公正,为华夏谋福祉。
” 雨师再道:“大禹,你虽有此壮志,然新朝建立,旧俗难改,人心各异,你如何让众人皆信服于这新制新规?” 大禹从容回应:“人心所向,在于德政与利益。
我会先从民生入手,组织民众开垦荒地、修建道路、改良工具,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新制带来的好处。
对于各族习俗,亦会尊重包容,取其精华,融入新朝文化。
再者,我会广开言路,让各部族首领及贤能之士参与朝政商议,使众人皆有发声之途,如此,方能凝聚人心,共推夏朝发展。
” 部落首领雷公站出来质疑道:“大禹,这兴修水利虽为利民之举,但工程浩大,所需人力物力难以估量,你打算如何调配资源,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大禹神色凝重地回答:“雷公首领所言甚是。
兴修水利需精心规划,我会依据九州之地的水情与人力分布,精心安排。
先从水患频发之处着手,调配周边部落的青壮劳力,按其特长分工,如善挖掘者开渠,善搬运者运石。
物资则由各州依自身物产贡献,再统一调配,且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劳逸结合,保障劳工生活所需。
并且,我会在各州设立水利学堂,培养专业的水利人才,以便长期维护水利设施。
” 雨师接着问:“若遇外族来犯,夏朝兵力分散于九州,如何能迅速集结御敌?” 大禹镇定地说:“我将在九州战略要地设置兵站,屯驻一定兵力,平时操练,战时可迅速响应。
同时,建立烽火传讯之
同时,在沼泽地周围种植耐水的植物,逐渐稳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在种植植物时,发现了一种奇异的藤蔓,它能够快速生长并牢牢扎根于淤泥之中。
大禹意识到这是治理沼泽的绝佳植物,于是组织民众大量培育种植。
有民众问:“大禹,这藤蔓真能治好沼泽?” 大禹肯定地说:“此藤蔓生命力极强,定能助我们一臂之力,大家放心种植。
” 当治理一处被高山环绕的盆地积水时,大禹没有盲目地挖掘排水通道,而是先测量四周山体的高度和岩石结构。
他发现其中一面山体的岩石较为疏松,且山后有一条天然的河道。
于是,大禹决定从这面山体开凿隧道,引导积水穿过山体流入河道。
这一方案起初遭到一些民众的质疑,他们担心开凿隧道会引发山体崩塌。
大禹则亲自挑选了一些经验丰富的石匠,仔细规划开凿的角度和深度,并在施工过程中设置了许多支撑结构。
经过数月的努力,隧道终于打通,盆地积水顺利排出。
在隧道开凿过程中,发生了轻微的山体震动,大禹镇定自若,指挥民众撤离危险区域,待震动平息后,检查支撑结构,调整开凿方案,继续施工。
一位石匠担忧地说:“大禹,这隧道开凿太危险了,我们是不是该放弃?” 大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危险虽大,但只要我们谨慎施工,定能成功,放弃就会前功尽弃。
” 在另一个地区,洪水常常因为暴雨季节的集中降水而泛滥成灾。
大禹观察到当地的地形特点后,设计了一种“梯级蓄水”的方案。
他带领民众在河流的不同地段修筑了一系列高低错落的堤坝,形成了多个小型的蓄水区域。
在雨季时,这些蓄水区域可以依次储存过量的河水,避免河水一下子涌入下游造成洪灾;在旱季时,储存的水又可以缓慢释放,用于灌溉农田。
在修筑堤坝时,大禹借鉴了一种古老的筑堤方法,用糯米混合泥土,使堤坝更加坚固耐用。
一位老者好奇地问:“大禹,这糯米混合泥土的法子是从何而来?” 大禹回答道:“我在治水途中,听闻古老传说中有此方法,便尝试运用,果然有效。
” 历经十三载春秋的艰苦奋战,洪水终于被驯服。
大地仿若从沉睡中苏醒,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田野里嫩绿的新芽破土而出,像是在欢呼新生;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重建家园,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治水功成之后,大禹与部落首领们相聚议事。
部落首领风伯起身,恭敬地向大禹行礼,说道:“大禹啊,你治水之功,堪称惊天地泣鬼神。
如今洪水刚刚退去,这广袤大地该如何治理,方能长治久安,还请你示下。
” 大禹拱手回礼,神情庄重而坚定:“风伯首领且听我言。
在治水期间,我走遍了这四方大地,深知各地风土人情、物产差异巨大。
我以为,当务之急是将这天下划分成九州,依不同之地势、物产,制定相应的治理之法,如此方可让各部族有序发展,相互交流促进。
冀州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可大力发展农桑之事;兖州河湖交错,水产丰富,利于渔牧之业;青州山林茂密,木材资源取之不尽,木作工艺可兴盛繁荣……” 部落首领雨师皱了皱眉头,满脸疑惑地问道:“大禹,你这九州划分之法,听起来虽颇具远见,可各部族间界限如何才能分明准确?又怎样确保各族都能欣然接受,做到公平公正,毫无怨言?这实在是个极为棘手、难以解决的事情啊。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禹神色镇定自若,耐心地解释道:“雨师首领有所顾虑,自是情理之中。
我已派遣众多精悍之士详细勘察,依山川河流的走势、物产分布的差异来确定各部族的地域界限,此乃顺应自然之理,清晰明了,可辨易识。
而公平一事,我决意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定期巡查各地,监督贡赋征收与分配,调解各部族间的纷争摩擦,务必让每一部族都能在这九州之地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盛世之福。
” 部落首领雷公接着发问:“即便如此,九州之上,若无强力统属,恐难长久稳定。
这统属之制究竟为何?又如何能让各部族齐心,听从号令,团结一致呢?” 大禹目光坚定如磐,缓缓而言:“此乃关键所在。
我等当立夏朝,立君主以统御九州。
君主之责,在于护佑百姓,公正施政。
制定贡赋之制,各部依自身产出,合理纳贡,所纳之物将用于兴修水利、抵御外敌、建设城邑等关乎天下的公共之事。
同时,君主亦会选贤任能,广纳天下英才辅佐政务,使政令畅行无阻于九州。
我大禹在此立誓,必秉持公正,不偏不倚,与诸位首领携手,共铸华夏辉煌盛景。
” 风伯又问道:“大禹,这君主之位,又该由谁来担当?怎样保证其能始终公正无私?” 大禹沉思片刻,答道:“君主之位,当由贤能者居之,需德才兼备,心怀天下。
我等可设立监督之制,由各部族首领与贤能之士共同监督,若君主有失偏颇,可依众人之议予以纠正,如此方能保君主公正,为华夏谋福祉。
” 雨师再道:“大禹,你虽有此壮志,然新朝建立,旧俗难改,人心各异,你如何让众人皆信服于这新制新规?” 大禹从容回应:“人心所向,在于德政与利益。
我会先从民生入手,组织民众开垦荒地、修建道路、改良工具,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新制带来的好处。
对于各族习俗,亦会尊重包容,取其精华,融入新朝文化。
再者,我会广开言路,让各部族首领及贤能之士参与朝政商议,使众人皆有发声之途,如此,方能凝聚人心,共推夏朝发展。
” 部落首领雷公站出来质疑道:“大禹,这兴修水利虽为利民之举,但工程浩大,所需人力物力难以估量,你打算如何调配资源,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大禹神色凝重地回答:“雷公首领所言甚是。
兴修水利需精心规划,我会依据九州之地的水情与人力分布,精心安排。
先从水患频发之处着手,调配周边部落的青壮劳力,按其特长分工,如善挖掘者开渠,善搬运者运石。
物资则由各州依自身物产贡献,再统一调配,且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劳逸结合,保障劳工生活所需。
并且,我会在各州设立水利学堂,培养专业的水利人才,以便长期维护水利设施。
” 雨师接着问:“若遇外族来犯,夏朝兵力分散于九州,如何能迅速集结御敌?” 大禹镇定地说:“我将在九州战略要地设置兵站,屯驻一定兵力,平时操练,战时可迅速响应。
同时,建立烽火传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