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华夏始祖黄帝
关灯
小
中
大
咱们边试边改进就是了。
” 于是,众人赶忙找来许多圆木,垫在巨石之下,众人齐心协力地推动着巨石。
一开始,巨石只是微微挪动了一点,可随着大家慢慢掌握了窍门,巨石竟然真的缓缓地开始移动了起来。
工匠们见状,都欢呼起来,那年轻工匠更是兴奋地喊道:“黄帝,您看,这法子还真行啊!” 黄帝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夸赞道:“好啊,多亏了你这机灵的脑袋想出的好主意,大家继续加油啊!” 经过数年的努力,一座气势恢宏的都城终于建成,城内房屋错落有致,街道宽敞整洁,还有着专门用于交易的集市、祭祀的神殿以及供孩子们学习的场所,这里成为了部落联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都城建成那日,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呼雀跃,庆祝这伟大的时刻。
黄帝站在城楼上,望着这热闹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慨。
他对身旁的风后说道:“风后啊,看着这繁华的景象,想想曾经那战乱纷飞、百姓流离失所的日子,如今这一切可真是来之不易呀。
” 风后点头赞同道:“是啊,黄帝,这都是您英明领导,还有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呀,不过往后咱们要做的事还多着呢,还得让这繁荣一直延续下去啊。
” 为了更好地管理各个部落,确保天下的长治久安,黄帝设置了左右大监,选派那些公正廉洁、有能力的族人担任此职,让他们负责监察诸侯的动向,定期向自己汇报各地的情况,一旦发现有违反部落联盟政令或者欺压百姓的行为,便及时进行制止和惩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一回,左大监前来向黄帝汇报,脸上满是严肃之色:“黄帝,我发现有个别的诸侯,私自加重赋税,搞得百姓苦不堪言啊,您看这该如何处置才好?” 黄帝听后,脸色一沉,怒道:“竟有此事!百姓本就不易,他们这般作为,岂不是让百姓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了嘛。
你且去把那诸侯给我传来,我要当面问问他到底是何用意。
” 那犯错的诸侯被带到黄帝面前后,还狡辩道:“黄帝啊,我也是想着多收些赋税,好扩充部落的兵力,更好地守护咱们的联盟呀。
” 黄帝看着他,厉声斥责道:“守护联盟是要靠让百姓安居乐业,大家齐心才行,你这般加重他们的负担,只会让百姓心生怨恨,联盟又何来安稳可言?若都像你这样肆意妄为,那之前的努力岂不都白费了!念你初犯,此次便罚你拿出半数的存粮救济受灾的百姓,往后定要严格按照政令行事,如若再犯,绝不轻饶!”那诸侯听后,吓得赶忙跪地求饶,表示以后定当改过自新。
同时,黄帝求贤若渴,四处寻访贤能之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风后和力牧两人,风后足智多谋,对天文地理、兵法谋略都有着很深的造诣,黄帝与他交谈一番后,便认定他是难得的治国之才,当即邀请他入朝为官,协助自己制定国家的发展方略。
而力牧则是一位军事天才,他精通各种战术,擅长训练士兵,黄帝便让他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务,训练出一支支精锐之师,守护着部落联盟的安全。
一日,黄帝与力牧一同视察军队训练,看着士兵们整齐划一的动作,黄帝满意地点点头,对力牧说道:“力牧啊,你这训练之法着实厉害,瞧这士兵们的精气神,有他们守护联盟,我也放心多了。
不过,这世间局势变幻莫测,咱们还得不断改进训练之法,让将士们能应对各种情况呀。
” 力牧恭敬地回应道:“黄帝放心,末将一直都在琢磨着这事呢,最近我又想出了几种新的阵法,等训练成熟了,定能让咱们的军队如虎添翼。
” 在黄帝和众多贤能之士的共同努力下,部落联盟的发展日新月异。
黄帝亲自教导民众种植五谷,他带着百姓们来到田间,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翻耕土地、播种种子、灌溉施肥。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原本靠天吃饭、收成微薄的土地,变得肥沃高产,粮仓渐渐充盈起来,百姓们再也不用为温饱问题而发愁。
有一年,遇上了罕见的蝗灾,蝗虫铺天盖地而来,眼看就要把庄稼啃食殆尽。
百姓们心急如焚,纷纷跑到黄帝那里求救。
黄帝赶忙召集众人商议对策,一位老者说道:“黄帝啊,我听闻用火可以驱赶蝗虫,咱们不妨试试呀。
” 黄帝觉得有理,立刻组织百姓们在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同时派人拿着树枝等驱赶蝗虫。
众人齐心协力,经过一番苦战,总算保住了大部分的庄稼。
黄帝还命工匠们制作舟车,那些心灵手巧的工匠们在黄帝的启发下,选用坚固的木材,精心打造出一艘艘适合在江河湖泊中航行的木舟。
木舟下水的那天,百姓们纷纷围在岸边欢呼雀跃,看着木舟在水面上平稳地行驶,大家都知道,以后物资的运输、人员的往来将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了。
而那一辆辆制作精美的马车,更是成为了部落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们行驶在大地上,不仅拉近了各个部落之间的距离,还促进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在制作马车的过程中,工匠们不断尝试改进,一位工匠发现给车轮加上辐条,可以让马车更加轻便灵活,便向黄帝汇报了这个发现。
黄帝听闻后,亲自前去查看,一试之下,果然效果极佳,他高兴地对那工匠说:“你这心思细腻,善于发现,着实为咱们的马车制作立了大功啊,定要重重奖赏你。
” 黄帝身边更是汇聚了诸多才能出众的大臣,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为部落联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仓颉,他每日沉浸在对世间万物的观察之中,看着鸟兽的足迹、山川的纹理,心中仿佛有一团火焰在燃烧,他立志要创造出一种可以记录信息、传承知识的符号。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苦思冥想和反复尝试,仓颉终于创造出了文字。
文字的出现,犹如一道光照亮了黑暗,让部落间的交流、知识的传承有了更可靠的载体,人们再也不用仅靠口口相传来传递信息了,历史、文化、技艺等都可以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当仓颉把创造出的文字展示给黄帝看时,黄帝激动地围着那些符号转了好几圈,连连赞叹道:“仓颉啊,你这可真是了不起的功绩啊!有了这些文字,咱们部落联盟的发展定能更上一层楼了。
往后可要好好推广,让大家都学会使用呀。
” 仓颉笑着回应道:“黄帝,我定会尽力的,只是这刚开始,大家可能还不太熟悉,还得多费些功夫教导呢。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伶伦则常常穿梭于山林之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那鸟儿的鸣叫、风儿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都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乐章。
伶伦凭借着对音律的独特感悟,选取了不同长度、粗细的竹子,经过精心制作和调试,创造出了古典乐律。
当那美妙的音乐在部落中奏响时,人们都被这从未听过的天籁之音所吸引,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慰藉,也成为了祭祀、庆典等重要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一回在祭祀大典上,伶伦指挥着众人奏响乐律,那悠扬的旋律回荡在天地之间,众人都沉浸在这庄严而美妙的氛围之中。
祭祀结束后,黄帝对伶伦说道:“伶伦啊,你这乐律实在是太美妙了,仿佛能沟通天地神灵一般,往后这祭祀等大事,可都离不开你这乐律了呀。
” 伶伦赶忙行礼道:“黄帝谬赞了,我只是将大自然的声音稍作整理,能为部落出份力,我也深感荣幸呢。
” 在医学文化方面,黄帝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时常与岐伯一起探讨脉法,两人常常坐在幽静的山谷之中,或是温暖的茅屋之内,周围环绕着各种草药,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深入研究人体的奥秘。
黄帝会分享自己在征战和巡游中遇到的各种伤病情况,岐伯则凭借着自己多年积累的医术经验,提出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后来,这些宝贵的医学见解被编纂成《黄帝内经》等书籍,虽然有不少学者认为此书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所着,但这也恰恰体现了人们对黄帝在医学文化贡献上的高度认可,这些知识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无数的医者从中汲取智慧,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一次,部落里有个孩子突然生了重病,昏迷不醒,孩子的父母心急如焚地找到黄帝,哭求道:“黄帝啊,您救救我的孩子吧,他这一病,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呀。
” 黄帝赶忙带着岐伯前去查看,岐伯一番诊断后,皱着眉头说道:“这病有些棘手啊,不过我曾听闻用那山谷里的一种珍稀草药或许能有疗效,只是那草药生长的地方极为险峻,不好采摘呀。
” 黄帝毫不犹豫地说:“再险峻也得去试试,孩子的命要紧啊。
”说罢,便亲自带着几个身手矫健的族人,攀爬峭壁,历经艰辛,终于采回了草药,岐伯赶忙熬制,给孩子服下,孩子的病情这才渐渐好转。
孩子的父母感激涕零,对着黄帝和岐伯连连磕头道谢。
黄帝的一生,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他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领导力,在那远古的华夏大地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后世子孙永远敬仰和传颂的伟大人物。
喜欢世界名人史请大家收藏:()世界名人史
” 于是,众人赶忙找来许多圆木,垫在巨石之下,众人齐心协力地推动着巨石。
一开始,巨石只是微微挪动了一点,可随着大家慢慢掌握了窍门,巨石竟然真的缓缓地开始移动了起来。
工匠们见状,都欢呼起来,那年轻工匠更是兴奋地喊道:“黄帝,您看,这法子还真行啊!” 黄帝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夸赞道:“好啊,多亏了你这机灵的脑袋想出的好主意,大家继续加油啊!” 经过数年的努力,一座气势恢宏的都城终于建成,城内房屋错落有致,街道宽敞整洁,还有着专门用于交易的集市、祭祀的神殿以及供孩子们学习的场所,这里成为了部落联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都城建成那日,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呼雀跃,庆祝这伟大的时刻。
黄帝站在城楼上,望着这热闹的场景,心中满是感慨。
他对身旁的风后说道:“风后啊,看着这繁华的景象,想想曾经那战乱纷飞、百姓流离失所的日子,如今这一切可真是来之不易呀。
” 风后点头赞同道:“是啊,黄帝,这都是您英明领导,还有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呀,不过往后咱们要做的事还多着呢,还得让这繁荣一直延续下去啊。
” 为了更好地管理各个部落,确保天下的长治久安,黄帝设置了左右大监,选派那些公正廉洁、有能力的族人担任此职,让他们负责监察诸侯的动向,定期向自己汇报各地的情况,一旦发现有违反部落联盟政令或者欺压百姓的行为,便及时进行制止和惩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一回,左大监前来向黄帝汇报,脸上满是严肃之色:“黄帝,我发现有个别的诸侯,私自加重赋税,搞得百姓苦不堪言啊,您看这该如何处置才好?” 黄帝听后,脸色一沉,怒道:“竟有此事!百姓本就不易,他们这般作为,岂不是让百姓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了嘛。
你且去把那诸侯给我传来,我要当面问问他到底是何用意。
” 那犯错的诸侯被带到黄帝面前后,还狡辩道:“黄帝啊,我也是想着多收些赋税,好扩充部落的兵力,更好地守护咱们的联盟呀。
” 黄帝看着他,厉声斥责道:“守护联盟是要靠让百姓安居乐业,大家齐心才行,你这般加重他们的负担,只会让百姓心生怨恨,联盟又何来安稳可言?若都像你这样肆意妄为,那之前的努力岂不都白费了!念你初犯,此次便罚你拿出半数的存粮救济受灾的百姓,往后定要严格按照政令行事,如若再犯,绝不轻饶!”那诸侯听后,吓得赶忙跪地求饶,表示以后定当改过自新。
同时,黄帝求贤若渴,四处寻访贤能之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风后和力牧两人,风后足智多谋,对天文地理、兵法谋略都有着很深的造诣,黄帝与他交谈一番后,便认定他是难得的治国之才,当即邀请他入朝为官,协助自己制定国家的发展方略。
而力牧则是一位军事天才,他精通各种战术,擅长训练士兵,黄帝便让他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务,训练出一支支精锐之师,守护着部落联盟的安全。
一日,黄帝与力牧一同视察军队训练,看着士兵们整齐划一的动作,黄帝满意地点点头,对力牧说道:“力牧啊,你这训练之法着实厉害,瞧这士兵们的精气神,有他们守护联盟,我也放心多了。
不过,这世间局势变幻莫测,咱们还得不断改进训练之法,让将士们能应对各种情况呀。
” 力牧恭敬地回应道:“黄帝放心,末将一直都在琢磨着这事呢,最近我又想出了几种新的阵法,等训练成熟了,定能让咱们的军队如虎添翼。
” 在黄帝和众多贤能之士的共同努力下,部落联盟的发展日新月异。
黄帝亲自教导民众种植五谷,他带着百姓们来到田间,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翻耕土地、播种种子、灌溉施肥。
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原本靠天吃饭、收成微薄的土地,变得肥沃高产,粮仓渐渐充盈起来,百姓们再也不用为温饱问题而发愁。
有一年,遇上了罕见的蝗灾,蝗虫铺天盖地而来,眼看就要把庄稼啃食殆尽。
百姓们心急如焚,纷纷跑到黄帝那里求救。
黄帝赶忙召集众人商议对策,一位老者说道:“黄帝啊,我听闻用火可以驱赶蝗虫,咱们不妨试试呀。
” 黄帝觉得有理,立刻组织百姓们在田间燃起一堆堆篝火,同时派人拿着树枝等驱赶蝗虫。
众人齐心协力,经过一番苦战,总算保住了大部分的庄稼。
黄帝还命工匠们制作舟车,那些心灵手巧的工匠们在黄帝的启发下,选用坚固的木材,精心打造出一艘艘适合在江河湖泊中航行的木舟。
木舟下水的那天,百姓们纷纷围在岸边欢呼雀跃,看着木舟在水面上平稳地行驶,大家都知道,以后物资的运输、人员的往来将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了。
而那一辆辆制作精美的马车,更是成为了部落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们行驶在大地上,不仅拉近了各个部落之间的距离,还促进了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在制作马车的过程中,工匠们不断尝试改进,一位工匠发现给车轮加上辐条,可以让马车更加轻便灵活,便向黄帝汇报了这个发现。
黄帝听闻后,亲自前去查看,一试之下,果然效果极佳,他高兴地对那工匠说:“你这心思细腻,善于发现,着实为咱们的马车制作立了大功啊,定要重重奖赏你。
” 黄帝身边更是汇聚了诸多才能出众的大臣,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为部落联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仓颉,他每日沉浸在对世间万物的观察之中,看着鸟兽的足迹、山川的纹理,心中仿佛有一团火焰在燃烧,他立志要创造出一种可以记录信息、传承知识的符号。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苦思冥想和反复尝试,仓颉终于创造出了文字。
文字的出现,犹如一道光照亮了黑暗,让部落间的交流、知识的传承有了更可靠的载体,人们再也不用仅靠口口相传来传递信息了,历史、文化、技艺等都可以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当仓颉把创造出的文字展示给黄帝看时,黄帝激动地围着那些符号转了好几圈,连连赞叹道:“仓颉啊,你这可真是了不起的功绩啊!有了这些文字,咱们部落联盟的发展定能更上一层楼了。
往后可要好好推广,让大家都学会使用呀。
” 仓颉笑着回应道:“黄帝,我定会尽力的,只是这刚开始,大家可能还不太熟悉,还得多费些功夫教导呢。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伶伦则常常穿梭于山林之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那鸟儿的鸣叫、风儿吹过树叶的沙沙声,都仿佛是大自然奏响的乐章。
伶伦凭借着对音律的独特感悟,选取了不同长度、粗细的竹子,经过精心制作和调试,创造出了古典乐律。
当那美妙的音乐在部落中奏响时,人们都被这从未听过的天籁之音所吸引,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慰藉,也成为了祭祀、庆典等重要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一回在祭祀大典上,伶伦指挥着众人奏响乐律,那悠扬的旋律回荡在天地之间,众人都沉浸在这庄严而美妙的氛围之中。
祭祀结束后,黄帝对伶伦说道:“伶伦啊,你这乐律实在是太美妙了,仿佛能沟通天地神灵一般,往后这祭祀等大事,可都离不开你这乐律了呀。
” 伶伦赶忙行礼道:“黄帝谬赞了,我只是将大自然的声音稍作整理,能为部落出份力,我也深感荣幸呢。
” 在医学文化方面,黄帝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时常与岐伯一起探讨脉法,两人常常坐在幽静的山谷之中,或是温暖的茅屋之内,周围环绕着各种草药,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深入研究人体的奥秘。
黄帝会分享自己在征战和巡游中遇到的各种伤病情况,岐伯则凭借着自己多年积累的医术经验,提出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后来,这些宝贵的医学见解被编纂成《黄帝内经》等书籍,虽然有不少学者认为此书是后人假托黄帝之名所着,但这也恰恰体现了人们对黄帝在医学文化贡献上的高度认可,这些知识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无数的医者从中汲取智慧,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一次,部落里有个孩子突然生了重病,昏迷不醒,孩子的父母心急如焚地找到黄帝,哭求道:“黄帝啊,您救救我的孩子吧,他这一病,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呀。
” 黄帝赶忙带着岐伯前去查看,岐伯一番诊断后,皱着眉头说道:“这病有些棘手啊,不过我曾听闻用那山谷里的一种珍稀草药或许能有疗效,只是那草药生长的地方极为险峻,不好采摘呀。
” 黄帝毫不犹豫地说:“再险峻也得去试试,孩子的命要紧啊。
”说罢,便亲自带着几个身手矫健的族人,攀爬峭壁,历经艰辛,终于采回了草药,岐伯赶忙熬制,给孩子服下,孩子的病情这才渐渐好转。
孩子的父母感激涕零,对着黄帝和岐伯连连磕头道谢。
黄帝的一生,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传奇史诗,他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领导力,在那远古的华夏大地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后世子孙永远敬仰和传颂的伟大人物。
喜欢世界名人史请大家收藏:()世界名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