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仁义治国荀子

关灯
    一家破旧的酒馆里,他听到几位百姓在低声抱怨。

     一位老者唉声叹气地说:“这日子没法过了,那些豪强仗着官府有人撑腰,强行霸占我们的土地,我们种地的收成,一大半都被他们抢走了,官府也不管管。

    ” 另一位年轻人愤怒地说:“是啊,咱们辛苦一年,到头来自己却吃不饱饭。

    去找官府说理,他们根本不理会,还说我们是刁民。

    ” 荀子暗自记下这些情况,经过一番周密的调查,掌握了豪强与官吏勾结的铁证后,他果断出手,严惩了为首的豪强,罢免了与之勾结的贪官污吏。

     随后,荀子推行一系列新政,鼓励农耕,减免赋税。

    他亲自来到田间,对正在劳作的百姓说:“大家放心,如今政策已经改变,只要你们勤劳耕种,收成都是自己的。

    政府还会提供帮助,相信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 百姓们听了,半信半疑,但看到荀子坚定的眼神,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

     为了吸引流民归乡,荀子派人四处张贴告示,并亲自到周边地区劝说流民:“兰陵如今已焕然一新,有地可种,有房可住,赋税也轻,大家回来吧,一起建设自己的家园。

    ”在荀子的努力下,许多流民陆续回到兰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兰陵的面貌,荀子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决心兴建学校。

    他召集当地的士绅商议此事:“教育乃百年大计,只有培养出有学识、有品德的人才,兰陵才能真正繁荣昌盛。

    希望各位能慷慨解囊,出资出力,共同为兰陵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 一位士绅面露难色,说道:“先生,我们也知道教育重要,可如今大家生活都不宽裕,哪有闲钱来办学校呢?” 荀子耐心地解释道:“各位,兴办学校,看似耗费钱财,实则是为家族的长远发展投资。

    家族中有读书识字之人,将来才能出人头地,家族也能兴旺发达。

    而且,学校建成后,受益的不仅是你们的家族,更是整个兰陵。

    ” 在荀子的劝说下,士绅们纷纷表示愿意支持。

    学校建成后,开学的第一天,荀子站在讲台上,对学子们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兰陵的未来和希望,在这里,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做人的道理。

    希望你们将来能用所学回报家乡,让兰陵变得更加美好。

    ”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不久之后,一场罕见的大旱降临兰陵,数月未曾降雨,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之中。

     一些巫者趁机蛊惑人心,宣称只有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向上天祈求怜悯,才能降下甘霖。

    他们向百姓收取高额费用,百姓们虽心有疑虑,但在绝望中也只能寄希望于此。

     荀子得知此事后,立刻召集百姓,大声说道:“大家不要相信这些巫者的话!天行有常,自然规律不会因为人的祈求而改变。

    求雨之举,不过是徒劳无功。

    我们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掘渠引水,共度难关。

    ” 百姓们听了,将信将疑。

    一位中年男子站出来问道:“先生,真的能行吗?万一挖了渠也没水,我们岂不是白费力气,到时候可怎么办?” 荀子坚定地看着大家,说:“我已经仔细勘察过地形,此处掘渠,定能引来水源。

    如果我们只是坐在这里等待,那才是真正的坐以待毙。

    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战胜旱灾。

    ” 说完,荀子率先扛起锄头,带领亲信们开始掘渠。

    百姓们看到荀子的行动,深受鼓舞,纷纷拿起工具,加入到掘渠的队伍中。

    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日夜奋战。

     经过旬日的艰苦努力,渠道终于成功建成。

    清澈的水流顺着渠道缓缓流入干裂的土地,庄稼渐渐恢复了生机。

    百姓们欢呼雀跃,对荀子的敬佩之情达到了顶点。

     此后,荀子继续大力发展商业,修建道路,改善交通,鼓励百姓开展各种手工业和贸易活动。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兰陵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成为当时的一方乐土。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波折。

    春申君遇刺身亡后,荀子失去了有力的支持,不久便被罢官。

     罢官后的荀子,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

    回到兰陵后,他在简陋的居所中,回顾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将对人性、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融入到了《荀子》这部着作中。

     喜欢世界名人史请大家收藏:()世界名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