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6(6)
关灯
小
中
大
洁明了的话语说明深刻道理,是各个社会阶层、各地民众对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规律的凝练总结,反映人们对社会事物的集体认知水平,传递人们普遍的思想情感和共同价值理念,具有化繁为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突出特征。
谚语是集民间智慧的一种群体创作,从中揭示的是创作者所在地域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蕴含的经验,往往是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经济、历史、宗教、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通过谚语的生成与传播,也是对世人的一种鞭策、鼓励和教化。
中新社记者:谚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体现出何种异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谚语有何特点? 侯宗辉:谚语在不同国家,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特点。
比如在以农业为主的区域或社会发展阶段,人们主要是围绕农业生产规律归纳形成一批谚语,像“鱼靠水、娃靠娘、万物生长靠太阳”“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等;在拥有大面积草原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人们对草地和牲畜的关注度最高,谚语通常以马牛驴等草原常见动物为载体,反映出浓郁的畜牧生活特色,像“骏马不在鞍子好”“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槌”;在河流湖泊等水系比较发达的地区,谚语则常常与水、船等密切相关,如“水清无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船到桥头自然直”等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谚语在内涵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语言不同,但所表达含义相似,体现的价值观相同。
比如,波斯谚语“人心之间,有路相通”与中国人常说的“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语义相似;阿拉伯谚语“金字塔是由一块块石头垒成的”和中国古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等语境一致;又如欧洲谚语“伟业非一日之功”和我们常说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含义相近;中亚地区流传的“独木成不了林,单丝成不了绳”与我们所用“孤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线”意义一致;马来西亚谚语“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与我们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包含的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内涵也相同。
因此,即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谚语在对有关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上都是一致的,但往往受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习俗差异、宗教信仰各异、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等因素影响,常常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
中新社记者:世界各地都有谚语吗?从民间产生的谚语,为何受到广泛关注? 侯宗辉:世界各地都有谚语流行于世,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历史源远流长,许多广泛流传至今,也有相关谚语着作留存。
人们在交流中频繁引用谚语阐释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总能听到,“常言说”“俗话说”“人们说得好”“古语说得好”。
究其原因,是谚语形式口语化,内容兼哲理性,使用效果有教育性,通过这样韵律简洁、朗朗上口、诙谐幽默的谚语,容易把抽象的道理、复杂深奥的语言表达变得浅显易懂。
更重要的是,人们引用意义相近的谚语会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彼此的文化认同,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推动思想交流交融。
因此,源于民间的谚语受到大众喜爱。
这种现象反映出,谚语在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实践积累后,其语义充满哲思和智慧,是人们对谚语文化的高度认可与尊重。
人们交流时引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谚语把思维与观点真实、立体、全面地传递给对方,便于理解,乐于接受,时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新社记者: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为何会出现相似谚语,这说明
谚语是集民间智慧的一种群体创作,从中揭示的是创作者所在地域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蕴含的经验,往往是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经济、历史、宗教、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通过谚语的生成与传播,也是对世人的一种鞭策、鼓励和教化。
中新社记者:谚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体现出何种异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谚语有何特点? 侯宗辉:谚语在不同国家,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特点。
比如在以农业为主的区域或社会发展阶段,人们主要是围绕农业生产规律归纳形成一批谚语,像“鱼靠水、娃靠娘、万物生长靠太阳”“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等;在拥有大面积草原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人们对草地和牲畜的关注度最高,谚语通常以马牛驴等草原常见动物为载体,反映出浓郁的畜牧生活特色,像“骏马不在鞍子好”“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槌”;在河流湖泊等水系比较发达的地区,谚语则常常与水、船等密切相关,如“水清无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船到桥头自然直”等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谚语在内涵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语言不同,但所表达含义相似,体现的价值观相同。
比如,波斯谚语“人心之间,有路相通”与中国人常说的“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语义相似;阿拉伯谚语“金字塔是由一块块石头垒成的”和中国古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等语境一致;又如欧洲谚语“伟业非一日之功”和我们常说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含义相近;中亚地区流传的“独木成不了林,单丝成不了绳”与我们所用“孤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线”意义一致;马来西亚谚语“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与我们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包含的同舟共济、万众一心内涵也相同。
因此,即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谚语在对有关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上都是一致的,但往往受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习俗差异、宗教信仰各异、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等因素影响,常常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区别。
中新社记者:世界各地都有谚语吗?从民间产生的谚语,为何受到广泛关注? 侯宗辉:世界各地都有谚语流行于世,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历史源远流长,许多广泛流传至今,也有相关谚语着作留存。
人们在交流中频繁引用谚语阐释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总能听到,“常言说”“俗话说”“人们说得好”“古语说得好”。
究其原因,是谚语形式口语化,内容兼哲理性,使用效果有教育性,通过这样韵律简洁、朗朗上口、诙谐幽默的谚语,容易把抽象的道理、复杂深奥的语言表达变得浅显易懂。
更重要的是,人们引用意义相近的谚语会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促进彼此的文化认同,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推动思想交流交融。
因此,源于民间的谚语受到大众喜爱。
这种现象反映出,谚语在经过历史的积淀和实践积累后,其语义充满哲思和智慧,是人们对谚语文化的高度认可与尊重。
人们交流时引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谚语把思维与观点真实、立体、全面地传递给对方,便于理解,乐于接受,时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新社记者: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为何会出现相似谚语,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