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破局大宁:风雨中的藩王与奇女子
关灯
小
中
大
事建设怕是也要受到影响。
赵将军那边,练兵之事恐怕会被朝廷盯得更紧。
” 正说着,赵渊匆匆赶来,神色焦急:“王爷,朝廷派来的使者传旨,要求咱们详细汇报练兵情况,还说近期会派人来巡查。
” 朱权和沈书瑶对视一眼,沈书瑶开口道:“赵将军,看来我们得加快模拟对战训练的试点进程,拿出成效来,也好应对朝廷的巡查。
只是在汇报时,一定要突出练兵是为了抵御外敌,保境安民,严格遵循朝廷规制。
” 赵渊抱拳领命:“末将明白,这就去准备。
只是如今局势紧张,练兵所需的物资调配,怕是也会遇到阻碍。
” 朱权沉思片刻:“本王会修书给朝中可靠之人,说明大宁练兵的必要性,争取物资调配能顺利些。
书瑶,贸易和民生事务,还得靠你多费心周旋,如今朝廷对各地管控加强,万不可出乱子。
” 沈书瑶点头:“王爷放心,我会谨慎行事。
只是听闻朱楩王爷改封云南,朝廷对边疆藩王布局有此变动,大宁未来怕是也会受到影响,我们得提前谋划。
” 朱权揉了揉太阳穴:“此事我也在思虑。
云南与大宁同属边疆要地,朝廷此举必有深意。
我们要密切关注云南那边的动向,分析朝廷对边疆治理的策略走向,以便调整大宁的发展规划。
” 在沈书瑶的协助下,朱权仔细权衡各方利弊,详细阐述大宁贸易对充实国库、加强边防力量以及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完成了上书。
朱权唤来一位可靠的朝中官员,郑重地将书信交到他手中,千叮万嘱务必呈到朱元璋面前。
官员领命离去,朱权与沈书瑶开启了漫长又煎熬的等待。
这段日子里,大宁的贸易与军事事务并未停歇。
沈书瑶在王府内院,通过一道道传话的小厮,继续推动贸易的进展。
得知东南亚市场对丝绸需求旺盛,她决心在大宁发展丝绸纺织业。
“林公,大宁气候虽不比江南温润,但先辈们也有跨地域种植作物成功的先例,我们不妨效仿,寻找耐寒的桑树品种来尝试种植。
”沈书瑶对林公说道,眼神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除了丝绸纺织业,我们还得发展多元化经济。
大宁本地矿产丰富,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手工业,制作特色工艺品出口,增加经济收入。
但如今百姓生活艰难,赋役繁重,我们推行这些产业,得充分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
” 林公面露难色:“侧王妃,这丝绸产业,人力、物力耗费巨大,且耗时长久,如今大宁百姓本就被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怕是难以推行啊……而且这申请资金、沟通工部,流程繁琐,怕是不易。
” 沈书瑶秀眉微蹙,沉思片刻后道:“我明白你的顾虑。
古有商鞅变法,以奖励耕织激励百姓,咱们不妨借鉴。
先挑选出一批家中生计艰难、有意愿尝试的百姓,给予丰厚的补贴与奖励。
初期成功后,再逐步推广。
同时,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商业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建立贸易信用体系。
比如借鉴古驿站运输货物的经验,优化货物运输和仓储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另外,我们还要积极与周边地区开展贸易合作,拓展市场,增强大宁的经济影响力。
但如今朝廷对各地管控严格,我们在推行这些举措时,必须严格遵循朝廷的新规,尤其是在税收政策和市场规范方面。
同时,我们要关注土地兼并问题,尽量避免新产业发展加剧社会矛盾。
” 林公低头思索良久,缓缓说道:“侧王妃所言虽新奇,但听起来确有几分道理,只是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还需从长计议。
”沈书瑶与林公又商讨了诸多细节,才让他离去。
军事方面,赵渊在与监军的周旋中愈发谨慎。
监军表面上不再干涉军事训练,暗地里却不断寻找机会插手。
赵渊每日与士兵们摸爬滚打在一起,不断改进训练方法,提升士兵的战斗力。
这日,沈书瑶与朱权、赵渊一同商议军事规划。
“赵将军,古有孙武练兵,讲究令行禁止、协同作战,我们也可从中汲取智慧。
”沈书瑶认真地说道,“将士兵按照不同的技能和职责进行分组,提高作战效率。
同时,引入模拟对战的训练方法,就像古人演兵一般,让士兵在实战模拟中提升战斗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但这一切都要在朝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让朝廷抓住把柄。
而且大宁地处边疆,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关系复杂,练兵也得考虑到对周边局势的影响。
” 赵渊眉头紧皱,满脸疑惑:“侧王妃,这模拟对战,具体该如何操作?与常规训练差别在哪?”沈书瑶详细解释对战场景设置、士兵任务分配以及战后复盘总结等内容,赵渊听后,神色犹豫:“侧王妃,此方法虽新颖,但关乎士兵训练大事,容末将与手下将领商议后,再做定夺。
况且如今朝廷对练兵之事盯得紧,我们行事更要小心。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权点头道:“赵将军所言在理,此事重大,需谨慎行事。
书瑶,有你在,本王心中踏实许多。
但我们行事,一定要万分小心,不可给朝廷留下任何猜忌的理由。
” 然而,大宁的平静并未持续太久。
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受朝中某些势力指使,在民间四处散布谣言,称朱权意图谋反,大宁贸易所得都被他私吞。
百姓们本就对朝廷增加进贡心怀不满,这些谣言瞬间点燃了民众的怒火,引发了恐慌和骚乱。
一日,一群百姓情绪激动地聚集在王府门口,叫嚷着要朱权给个说法。
“王爷,您口口声声说要带领我们过上好日子,可如今进贡
赵将军那边,练兵之事恐怕会被朝廷盯得更紧。
” 正说着,赵渊匆匆赶来,神色焦急:“王爷,朝廷派来的使者传旨,要求咱们详细汇报练兵情况,还说近期会派人来巡查。
” 朱权和沈书瑶对视一眼,沈书瑶开口道:“赵将军,看来我们得加快模拟对战训练的试点进程,拿出成效来,也好应对朝廷的巡查。
只是在汇报时,一定要突出练兵是为了抵御外敌,保境安民,严格遵循朝廷规制。
” 赵渊抱拳领命:“末将明白,这就去准备。
只是如今局势紧张,练兵所需的物资调配,怕是也会遇到阻碍。
” 朱权沉思片刻:“本王会修书给朝中可靠之人,说明大宁练兵的必要性,争取物资调配能顺利些。
书瑶,贸易和民生事务,还得靠你多费心周旋,如今朝廷对各地管控加强,万不可出乱子。
” 沈书瑶点头:“王爷放心,我会谨慎行事。
只是听闻朱楩王爷改封云南,朝廷对边疆藩王布局有此变动,大宁未来怕是也会受到影响,我们得提前谋划。
” 朱权揉了揉太阳穴:“此事我也在思虑。
云南与大宁同属边疆要地,朝廷此举必有深意。
我们要密切关注云南那边的动向,分析朝廷对边疆治理的策略走向,以便调整大宁的发展规划。
” 在沈书瑶的协助下,朱权仔细权衡各方利弊,详细阐述大宁贸易对充实国库、加强边防力量以及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完成了上书。
朱权唤来一位可靠的朝中官员,郑重地将书信交到他手中,千叮万嘱务必呈到朱元璋面前。
官员领命离去,朱权与沈书瑶开启了漫长又煎熬的等待。
这段日子里,大宁的贸易与军事事务并未停歇。
沈书瑶在王府内院,通过一道道传话的小厮,继续推动贸易的进展。
得知东南亚市场对丝绸需求旺盛,她决心在大宁发展丝绸纺织业。
“林公,大宁气候虽不比江南温润,但先辈们也有跨地域种植作物成功的先例,我们不妨效仿,寻找耐寒的桑树品种来尝试种植。
”沈书瑶对林公说道,眼神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除了丝绸纺织业,我们还得发展多元化经济。
大宁本地矿产丰富,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手工业,制作特色工艺品出口,增加经济收入。
但如今百姓生活艰难,赋役繁重,我们推行这些产业,得充分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
” 林公面露难色:“侧王妃,这丝绸产业,人力、物力耗费巨大,且耗时长久,如今大宁百姓本就被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怕是难以推行啊……而且这申请资金、沟通工部,流程繁琐,怕是不易。
” 沈书瑶秀眉微蹙,沉思片刻后道:“我明白你的顾虑。
古有商鞅变法,以奖励耕织激励百姓,咱们不妨借鉴。
先挑选出一批家中生计艰难、有意愿尝试的百姓,给予丰厚的补贴与奖励。
初期成功后,再逐步推广。
同时,我们要建立完善的商业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建立贸易信用体系。
比如借鉴古驿站运输货物的经验,优化货物运输和仓储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另外,我们还要积极与周边地区开展贸易合作,拓展市场,增强大宁的经济影响力。
但如今朝廷对各地管控严格,我们在推行这些举措时,必须严格遵循朝廷的新规,尤其是在税收政策和市场规范方面。
同时,我们要关注土地兼并问题,尽量避免新产业发展加剧社会矛盾。
” 林公低头思索良久,缓缓说道:“侧王妃所言虽新奇,但听起来确有几分道理,只是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还需从长计议。
”沈书瑶与林公又商讨了诸多细节,才让他离去。
军事方面,赵渊在与监军的周旋中愈发谨慎。
监军表面上不再干涉军事训练,暗地里却不断寻找机会插手。
赵渊每日与士兵们摸爬滚打在一起,不断改进训练方法,提升士兵的战斗力。
这日,沈书瑶与朱权、赵渊一同商议军事规划。
“赵将军,古有孙武练兵,讲究令行禁止、协同作战,我们也可从中汲取智慧。
”沈书瑶认真地说道,“将士兵按照不同的技能和职责进行分组,提高作战效率。
同时,引入模拟对战的训练方法,就像古人演兵一般,让士兵在实战模拟中提升战斗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但这一切都要在朝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让朝廷抓住把柄。
而且大宁地处边疆,与周边少数民族部落关系复杂,练兵也得考虑到对周边局势的影响。
” 赵渊眉头紧皱,满脸疑惑:“侧王妃,这模拟对战,具体该如何操作?与常规训练差别在哪?”沈书瑶详细解释对战场景设置、士兵任务分配以及战后复盘总结等内容,赵渊听后,神色犹豫:“侧王妃,此方法虽新颖,但关乎士兵训练大事,容末将与手下将领商议后,再做定夺。
况且如今朝廷对练兵之事盯得紧,我们行事更要小心。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权点头道:“赵将军所言在理,此事重大,需谨慎行事。
书瑶,有你在,本王心中踏实许多。
但我们行事,一定要万分小心,不可给朝廷留下任何猜忌的理由。
” 然而,大宁的平静并未持续太久。
一些心怀不轨之人,受朝中某些势力指使,在民间四处散布谣言,称朱权意图谋反,大宁贸易所得都被他私吞。
百姓们本就对朝廷增加进贡心怀不满,这些谣言瞬间点燃了民众的怒火,引发了恐慌和骚乱。
一日,一群百姓情绪激动地聚集在王府门口,叫嚷着要朱权给个说法。
“王爷,您口口声声说要带领我们过上好日子,可如今进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