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藩王谋策朝堂议,大宁初兴困局生

关灯
    金銮殿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朱元璋高坐龙椅,鹰隼般的目光冷冷扫过殿下群臣。

    蓝玉案的腥风血雨虽已渐渐平息,可那浓重的肃杀之气仍如阴霾,沉甸甸地笼罩着整个朝堂。

     “今日召你们来,是因为宁王朱权上书,想在大宁开展贸易、加强军备。

    此事关系到边疆安危,更与我大明的江山社稷息息相关,都说说吧。

    ”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冷硬,仿佛裹挟着寒霜,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震得群臣心头一颤。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户部尚书刘仲质赶忙出列,他神色凝重,眉头紧蹙,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

    “陛下,大宁开展贸易,短期内或许能充盈国库,但从长远来看,其中利弊实在需要仔细权衡。

    当下全国财政收支刚刚趋于平稳,税收政策也才初步完善。

    大宁贸易若兴起,贸易线路的开辟、市场的波动都难以预测。

    若是监管稍有差池,不但赋税难以保障,还极有可能扰乱现有的财政体系。

    ”刘仲质微微抬起头,眼中满是忧虑,继续说道,“藩王势力已然不弱,朱权此举,臣担心他有扩充势力的意图,实在不可不防啊!”他的话语条理清晰,每一个字都透露出对财政事务的专业和对局势的审慎,充分展现出严谨务实的态度。

     兵部尚书唐铎向前一步,声若洪钟:“陛下,大宁地处北疆要冲,战略位置极为关键。

    当年洪武二十年,我们出征辽东,大宁就是重要的补给和屯兵之地,为战事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今边境局势依旧不稳,蒙古残部贼心不死,时常侵扰我边境百姓。

    大宁就如同我大明北方防线的一扇大门,若军备充实,便能有效抵御外敌,守护我大明边疆的安宁。

    加强大宁军备,不仅能稳固当地防御,还能震慑北方其他势力,对整个北方防线有着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唐铎神色坚定,双手抱拳,身姿挺拔,话语中满是对国家边防的深切关切和对战略局势的精准把握,尽显稳重与大局观。

     礼部尚书任亨泰站了出来,神色恭谨,态度不卑不亢:“陛下,贸易一事,关乎国体与外交。

    大宁若开展贸易,应以朝贡贸易之名。

    朝贡使团来访时,从迎接使团的仪式,到贡品呈递的流程,再到外交文书的格式,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制。

    接待时,必须由礼部官员身着特定朝服,在指定的朝堂殿宇举行迎接仪式,贡品要经过层层查验、登记,呈递给陛下时需遵循特定的顺序和礼节。

    外交文书更是要使用标准的官方用语,格式规范,不得有丝毫差错。

    一旦违反礼仪,定会被周边国家耻笑,有损我天朝上国的威严,甚至可能引发外交争端。

    ”任亨泰微微抬头,目光望向朱元璋,眼神中透露出对礼仪制度的执着和对国家尊严的维护,每一句话都彰显着他对礼仪规范的精通。

     朱元璋微微颔首,陷入沉思。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仿佛在权衡着各方利弊。

    就在这时,御史中丞涂节眼珠子滴溜一转,脸上堆起谄媚的笑容,出列奏道:“陛下圣明!朱权年少,涉世未深,行事难免冲动,为防他受人蛊惑,做出对朝廷不利之事,臣提议派遣朝中老成持重之臣前往大宁,名为辅佐,实则监督。

    这样一来,既能彰显陛下对藩王的关怀与爱护,又能确保大宁诸事皆按朝廷规矩行事,实乃一举两得啊!”涂节微微躬身,眼神闪烁不定,那副急于邀功的模样表露无遗,他心里清楚,只要迎合了朱元璋对藩王的防范心理,自己就能在朝堂上更进一步,谋取更多的政治利益。

     朱元璋冷冷一笑,笑声中没有半分温度:“哼,藩王势力渐长,朕不得不防。

    朱权虽为朕之子,但朕的江山不容有任何威胁。

    贸易之事,可准其以朝贡之名进行,但必须严格监管,贸易所得,三成上缴国库,一分都不能少。

    军备方面,可补充部分军备,但监军必须时刻紧盯,大宁的一举一动都要及时向朕汇报。

    至于派人‘辅佐’朱权,就依你所言,选个信得过的人去。

    ”朱元璋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彰显着他作为帝王对局势的绝对把控和对皇权的坚决扞卫,那狠辣的眼神仿佛能洞察一切潜在的威胁。

     而在遥远的大宁王府,朱权等人尚不知晓朝堂上的激烈争论,仍在为贸易和军事之事忙碌着。

    沈书瑶正在房中专注地研究东南亚贸易的细节,她身着一袭素色长裙,发丝整齐地束在脑后,显得清新而干练。

    此刻,她的眼神紧紧盯着手中的羊皮卷地图,地图上详细标记着东南亚各国的港口与贸易路线,那些弯弯曲曲的线条仿佛是她为大宁勾勒的希望之路。

     “王爷,您看这贸易路线,若是能绕过这些海盗猖獗之地,便可大大减少风险。

    ”沈书瑶抬起头,指着地图对朱权说道,眼神中透露出自信与专注。

     朱权微微点头,他的目光虽然落在地图上,但心思却早已飘向了朝廷。

    “书瑶,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朝廷对藩王监管极为严苛,稍有不慎,便会招来灾祸。

    ”朱权微微皱眉,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

    尽管他只有15岁,但从小在皇室中长大,对权力的博弈和朝廷的规矩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和理解,深知在这复杂的局势下,每一步都必须如履薄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沈书瑶看着朱权,心中暗自思忖,这少年王爷虽然年纪轻轻,却背负着沉重的责任,行事沉稳冷静,实在让人敬佩。

    “王爷所言极是,只是大宁如今局势紧迫,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

    ”沈书瑶的声音轻柔却坚定,她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