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青纱帐迷案
关灯
小
中
大
正义的追光之旅
在咱这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1997年的夏天,热得那叫一个邪乎,柏油马路都快被太阳给晒化了,街边的狗热得直吐舌头,趴在阴凉地里动都懒得动。
就在这么个热得让人抓狂的8月7日清晨5点23分,阜蒙县刑警大队的报警电话跟个抽风似的,第三次尖锐响起,那铃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突兀得很,一下子就把屋里凝重的空气给搅得更紧张了。
王建军大队长此刻正跟个霜打的茄子似的,瘫坐在办公桌前。
他这都连续值班三个通宵了,眼睛红得跟兔子似的,布满血丝,整个人疲惫到了极点,感觉灵魂都快出窍了。
搪瓷缸里的冷茶早就没了热气,他也顾不上嫌弃,仰头“咕咚咕咚”一饮而尽,那茶垢在舌面上留下的涩涩余韵,就跟他这漫长又艰辛的刑侦生涯里积攒下的一肚子苦水没啥两样。
窗外,梧桐树在晨雾里晃晃悠悠地摇曳着,树影投在斑驳的墙面上,光影交错,活脱脱像极了二十年前他追捕逃犯时,月光下那晃来晃去的芦苇荡。
王建军瞅着这景儿,一时间脑子有点迷糊,往昔的那些艰难困苦和此刻的身心俱疲全搅和在一块儿,让他直发懵。
“王队,青纱帐里发现尸体!”年轻警员小周的声音从听筒那头传过来,带着点儿不易察觉的颤抖,就跟大冬天里灌了凉风似的。
王建军一听这话,就跟被电打了似的,一个激灵,瞬间清醒过来,腾地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麻溜地抓起配枪。
那枪身的金属表面凉飕飕的,一上手,激得他手微微一颤,这凉意一下子让他想起女儿昨天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个绣着粉色樱花的枪套,精致得很。
这会儿,那枪套正乖乖地躺在办公室抽屉里呢,王建军本想着昨晚能抽空回家,给宝贝女儿一个惊喜,这下可好,又得泡汤了。
案发现场藏在阜新与锦州交界处的青纱帐深处,那地方可真是偏得不能再偏了,周围全是大片大片的高粱地,每年到这个时候,高粱长得那叫一个茂盛,齐胸高的秸秆绿油油的,远远望去,就跟一片望不到边的绿色海洋似的。
不过这会儿,这片往日生机勃勃的青纱帐,却成了罪恶的藏身窝点,阴森得让人脊背发凉。
王建军带着同事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沿着露水打湿的羊肠小道往前走,脚下的解放鞋“噗呲噗呲”地直往松软的黑土里陷,那声音在这寂静的清晨显得格外刺耳。
晨雾还没散干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腐臭味,跟高粱成熟后的甜香搅和在一块儿,这诡异的混合气味直往鼻子里钻,熏得王建军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他在刑侦这行摸爬滚打了十五年,见过的尸体没有八百也有七百,各种惨烈的、安详的死状都见过,可今儿这味儿,这么复杂、这么让人毛骨悚然,他还真是头一回碰上。
“报告!死者是女性,看样子也就19岁左右。
”技术员小赵的声音从高粱地深处飘过来,带着几分惊惶失措,听起来声音都有点飘。
王建军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拨开齐胸高的秸秆,往里头一瞧,这一眼,吓得他瞳孔骤缩,一股寒意从脊梁骨“嗖”地一下蹿到头顶。
只见一个年轻少女直挺挺地仰卧在血泊之中,那白色连衣裙被扯得稀巴烂,碎布条跟个乱麻似的缠绕在脖颈处,底裤更是惨不忍睹,断成两截,卡在膝盖那儿,瞅着格外扎眼。
最让人头皮发麻的是她的眼睛——七根高粱秸秆跟七把邪恶的匕首似的,以各种刁钻的角度直直刺入眼窝,暗红的血顺着中空的茎秆一滴滴缓缓滴落,在晨雾的笼罩下,蒸腾起一层淡粉色的雾气,这场景,简直跟从地狱里搬出来的没啥两样。
“立即封锁现场,半径五百米内拉警戒线,一只苍蝇都不许放出去!”王建军强忍着内心的震惊和愤怒,咬着牙下达命令。
说着,他扯下警服第二颗纽扣,露出锁骨处那块旧伤疤。
这伤疤可有年头了,那是1983年他追捕逃犯时,被逃犯手里的匕首给划开的,打那以后,每逢碰上棘手的案子,这伤疤就跟个天气预报似的,提前预警,隐隐作痛,时刻提醒着他过去吃过的那些苦头。
王建军蹲下身,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指尖轻轻抚过死者大腿内侧的抓痕,那皮肤下的血管早就停止跳动,凉冰冰的,不过指甲缝里残留的绿色组织却让他心头猛地一凛——那是高粱叶的碎屑,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明摆着是死者在临死前拼命挣扎时,被高粱叶给抓破的,可想而知,这姑娘生前遭受了怎样的痛苦与绝望,王建军心里一阵发酸。
“王队,底裤上的不明液体有情况!”技术员举着个物证袋,火急火燎地跑过来,神色凝重得跟天要塌下来似的。
“初步检测含有苯甲酸钠和亚硝酸盐,浓度高得吓人。
”王建军一听这话,眉头立马皱成个“川”字,这混合成分让他一下子想起三年前处理的某化工厂爆炸案,当时现场那叫一个惨烈,好些工人被爆炸产生的化学物质腐蚀得只剩骨架,那刺鼻气味,跟今儿这味儿如出一辙,难不成这两起案子之间有啥猫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时间就跟踩着风火轮似的,一转眼来到DNA实验室。
深夜里,那荧光屏闪个不停,跟个神秘的大眼睛似的,窥视着真相。
技术员老马摘下护目镜,眼睛里布满血丝,一脸疲惫不堪,不过嘴角还是带着那么一丝期待:“比对了三百二十七个样本,嘿,您猜怎么着?唯一匹配的是……李波的同班同学张建军。
”王建军一听这话,气得火冒三丈,“砰”地一声猛拍桌子,桌上的墨水瓶被震得一歪,墨汁跟失控的野马似的,在案件卷宗上肆意流淌,把“张建军”三个字给晕染成一片深蓝,就好像命运这玩意儿故意在这儿瞎捣乱,给他们添堵。
审讯室里,白炽灯管“嗡嗡”地响着,跟个催命鬼似的,让本就紧张得让人窒息的气氛愈发压抑。
张建军的母亲一听说儿子被怀疑成杀人犯,吓得脸色惨白,“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双手死死抓住王建军的裤脚,那布满老茧的手跟钳子似的,声泪俱下:“王队长啊,我儿子可是个老实巴交的好孩子,他连只鸡都不敢杀啊!昨天他还帮我给母猪接生呢……”这话音还没落,审讯室的铁门就被人从外面撞开,李波的父亲跟头发狂的公牛似的,双眼通红,手里紧握着个大扳手,带着呼呼的风声,照着张建军的脑袋就砸过去。
“爸!”小周眼疾手快,一个箭步冲过去抱住老人,没想到被老人的肘部狠狠击中面门,疼得他“哎哟”一声闷哼。
王建军反应也不慢,趁机一把夺下扳手,那金属表面还带着老人的体温,滚烫滚烫的,灼人得很。
王建军瞅着墙上摇晃的铁窗,窗外夜色深沉,黑得跟锅底似的,他心里突然“咯噔”一下,想起自己女儿今天开学,这会儿应该正坐在家里,借着昏黄的灯光,美滋滋地往新课本上包书皮呢,可自己却又一次在女儿成长的重要时刻掉链子,心里那叫一个不是滋味。
日子过得飞快,就跟坐火箭似的,一晃眼到了2015年9月6日清晨6点12分。
阜新市刑警大队的报警电话跟个不定时炸弹似的,第四次轰然响起,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祥和。
陈默这时候正坐在办公桌前,对着一杯冷掉的美式咖啡发呆,那咖啡看着就没滋没味的。
他瞅了瞅窗外,巴西木的叶片在晨光里舒展着,叶片上挂着的水珠亮晶晶的,折射出七彩光晕,本来是个美如画的清晨,可这通电话一来,啥好心情都给搅没了。
这已经是他担任刑侦队长的第七百三十天,窗外的梧桐早就换了好几茬新叶,而父亲王建军的遗像正静静地挂在办公室墙上,警服第二颗纽扣永远空着,就跟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似的,天天盯着他,时刻提醒着他肩负的重任,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
“陈队,青纱帐又出事了!”副队长老张的声音从听筒里传出来,带着颤抖,那颤抖里透着深深的无力感和恐惧,就好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攥住了嗓子眼。
陈默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下,沉甸甸的,他缓缓抓起配枪,指尖触到枪柄上父亲刻的“默”字,那凹痕里填满了岁月的尘埃,就跟父亲这些年走过的坎坷刑侦路似的,满是故事。
每次摸到这个字,陈默都觉得像是父亲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给他力量。
案发现场就在老地方八百米外的玉米地,这时候的玉米地,玉米秸秆长得高高的,跟一个个站岗的卫士似的,又像是一道道密不透风的屏风,把罪恶藏在里头。
陈默带着同事们踩着露水打湿的田埂,皮鞋“吧唧吧唧”地陷进松软的黑土,那声音沉闷得让人心里发慌。
晨雾中依旧弥漫着若有若无的腐臭味,跟玉米成熟后的甜香混在一块儿,这种熟悉又陌生的诡异气息直往陈默鼻子里灌,熏得他胃部一阵翻腾。
他虽说干法医也有七年了,解剖过的尸体也有三百一十四具,每次面对死亡都跟个执着的探险家似的,一门心思地追寻真相,可今儿这似曾相识的场景,却让他感觉像被一座大山压着,压力大得前所未有。
“报告!死者是女性,大概22岁左右。
”技术员小李的声音从玉米地传来,打破了短暂的寂静。
陈默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拨开齐胸高的秸秆,往里头一瞧,这一眼,吓得他后颈发凉,一股寒意直透心底。
只见一个年轻少女仰面躺在血泊之中,碎花连衣裙被撕得粉碎,碎布条缠绕在脖颈,底裤断成两截,卡在膝盖处,跟1997年那起案子简直一模一样,就跟复印机印出来的似的。
最让人胆寒的是她的眼睛——七根玉米秸秆跟七把夺命的利刃似的,以不同角度刺入眼窝,暗红的血顺着中空的茎秆一滴滴缓缓滴落,在晨雾的笼罩下,蒸腾起一层淡粉色的雾气,仿佛是历史在这儿重演,罪恶在这儿轮回,让人不寒而栗。
“立即封锁现场,半径五百米内拉警戒线,别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陈默扯开领带,大口喘着粗气,露出锁骨处那块旧伤疤。
这伤疤是2012年缉毒行动时留下的,当时他被流弹擦伤,差点丢了小命。
打那以后,每逢碰上相似的案子,这伤疤就隐隐作痛,就跟个闹钟似的,提醒他过去的伤痛,也让他更加警醒。
陈默蹲下身,指尖轻轻抚过死者大腿内侧的抓痕,那皮肤下的血管早已停止跳动,凉冰冰的,不过指甲缝里残留的黄色组织却让他心头一凛——那是玉米叶的碎屑,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显然是死者在剧烈挣扎时被抓破的,这跟1997年的案子如出一辙,历史惊人的相似,让陈默愈发坚定要揪出这个隐藏在黑暗里的恶魔,给死者一个交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队,底裤上的不明液体有异常!”技术员举着物证袋,一路小跑过来,神色焦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检测含有苯甲酸
就在这么个热得让人抓狂的8月7日清晨5点23分,阜蒙县刑警大队的报警电话跟个抽风似的,第三次尖锐响起,那铃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突兀得很,一下子就把屋里凝重的空气给搅得更紧张了。
王建军大队长此刻正跟个霜打的茄子似的,瘫坐在办公桌前。
他这都连续值班三个通宵了,眼睛红得跟兔子似的,布满血丝,整个人疲惫到了极点,感觉灵魂都快出窍了。
搪瓷缸里的冷茶早就没了热气,他也顾不上嫌弃,仰头“咕咚咕咚”一饮而尽,那茶垢在舌面上留下的涩涩余韵,就跟他这漫长又艰辛的刑侦生涯里积攒下的一肚子苦水没啥两样。
窗外,梧桐树在晨雾里晃晃悠悠地摇曳着,树影投在斑驳的墙面上,光影交错,活脱脱像极了二十年前他追捕逃犯时,月光下那晃来晃去的芦苇荡。
王建军瞅着这景儿,一时间脑子有点迷糊,往昔的那些艰难困苦和此刻的身心俱疲全搅和在一块儿,让他直发懵。
“王队,青纱帐里发现尸体!”年轻警员小周的声音从听筒那头传过来,带着点儿不易察觉的颤抖,就跟大冬天里灌了凉风似的。
王建军一听这话,就跟被电打了似的,一个激灵,瞬间清醒过来,腾地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麻溜地抓起配枪。
那枪身的金属表面凉飕飕的,一上手,激得他手微微一颤,这凉意一下子让他想起女儿昨天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个绣着粉色樱花的枪套,精致得很。
这会儿,那枪套正乖乖地躺在办公室抽屉里呢,王建军本想着昨晚能抽空回家,给宝贝女儿一个惊喜,这下可好,又得泡汤了。
案发现场藏在阜新与锦州交界处的青纱帐深处,那地方可真是偏得不能再偏了,周围全是大片大片的高粱地,每年到这个时候,高粱长得那叫一个茂盛,齐胸高的秸秆绿油油的,远远望去,就跟一片望不到边的绿色海洋似的。
不过这会儿,这片往日生机勃勃的青纱帐,却成了罪恶的藏身窝点,阴森得让人脊背发凉。
王建军带着同事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沿着露水打湿的羊肠小道往前走,脚下的解放鞋“噗呲噗呲”地直往松软的黑土里陷,那声音在这寂静的清晨显得格外刺耳。
晨雾还没散干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若有若无的腐臭味,跟高粱成熟后的甜香搅和在一块儿,这诡异的混合气味直往鼻子里钻,熏得王建军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他在刑侦这行摸爬滚打了十五年,见过的尸体没有八百也有七百,各种惨烈的、安详的死状都见过,可今儿这味儿,这么复杂、这么让人毛骨悚然,他还真是头一回碰上。
“报告!死者是女性,看样子也就19岁左右。
”技术员小赵的声音从高粱地深处飘过来,带着几分惊惶失措,听起来声音都有点飘。
王建军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拨开齐胸高的秸秆,往里头一瞧,这一眼,吓得他瞳孔骤缩,一股寒意从脊梁骨“嗖”地一下蹿到头顶。
只见一个年轻少女直挺挺地仰卧在血泊之中,那白色连衣裙被扯得稀巴烂,碎布条跟个乱麻似的缠绕在脖颈处,底裤更是惨不忍睹,断成两截,卡在膝盖那儿,瞅着格外扎眼。
最让人头皮发麻的是她的眼睛——七根高粱秸秆跟七把邪恶的匕首似的,以各种刁钻的角度直直刺入眼窝,暗红的血顺着中空的茎秆一滴滴缓缓滴落,在晨雾的笼罩下,蒸腾起一层淡粉色的雾气,这场景,简直跟从地狱里搬出来的没啥两样。
“立即封锁现场,半径五百米内拉警戒线,一只苍蝇都不许放出去!”王建军强忍着内心的震惊和愤怒,咬着牙下达命令。
说着,他扯下警服第二颗纽扣,露出锁骨处那块旧伤疤。
这伤疤可有年头了,那是1983年他追捕逃犯时,被逃犯手里的匕首给划开的,打那以后,每逢碰上棘手的案子,这伤疤就跟个天气预报似的,提前预警,隐隐作痛,时刻提醒着他过去吃过的那些苦头。
王建军蹲下身,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指尖轻轻抚过死者大腿内侧的抓痕,那皮肤下的血管早就停止跳动,凉冰冰的,不过指甲缝里残留的绿色组织却让他心头猛地一凛——那是高粱叶的碎屑,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明摆着是死者在临死前拼命挣扎时,被高粱叶给抓破的,可想而知,这姑娘生前遭受了怎样的痛苦与绝望,王建军心里一阵发酸。
“王队,底裤上的不明液体有情况!”技术员举着个物证袋,火急火燎地跑过来,神色凝重得跟天要塌下来似的。
“初步检测含有苯甲酸钠和亚硝酸盐,浓度高得吓人。
”王建军一听这话,眉头立马皱成个“川”字,这混合成分让他一下子想起三年前处理的某化工厂爆炸案,当时现场那叫一个惨烈,好些工人被爆炸产生的化学物质腐蚀得只剩骨架,那刺鼻气味,跟今儿这味儿如出一辙,难不成这两起案子之间有啥猫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时间就跟踩着风火轮似的,一转眼来到DNA实验室。
深夜里,那荧光屏闪个不停,跟个神秘的大眼睛似的,窥视着真相。
技术员老马摘下护目镜,眼睛里布满血丝,一脸疲惫不堪,不过嘴角还是带着那么一丝期待:“比对了三百二十七个样本,嘿,您猜怎么着?唯一匹配的是……李波的同班同学张建军。
”王建军一听这话,气得火冒三丈,“砰”地一声猛拍桌子,桌上的墨水瓶被震得一歪,墨汁跟失控的野马似的,在案件卷宗上肆意流淌,把“张建军”三个字给晕染成一片深蓝,就好像命运这玩意儿故意在这儿瞎捣乱,给他们添堵。
审讯室里,白炽灯管“嗡嗡”地响着,跟个催命鬼似的,让本就紧张得让人窒息的气氛愈发压抑。
张建军的母亲一听说儿子被怀疑成杀人犯,吓得脸色惨白,“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双手死死抓住王建军的裤脚,那布满老茧的手跟钳子似的,声泪俱下:“王队长啊,我儿子可是个老实巴交的好孩子,他连只鸡都不敢杀啊!昨天他还帮我给母猪接生呢……”这话音还没落,审讯室的铁门就被人从外面撞开,李波的父亲跟头发狂的公牛似的,双眼通红,手里紧握着个大扳手,带着呼呼的风声,照着张建军的脑袋就砸过去。
“爸!”小周眼疾手快,一个箭步冲过去抱住老人,没想到被老人的肘部狠狠击中面门,疼得他“哎哟”一声闷哼。
王建军反应也不慢,趁机一把夺下扳手,那金属表面还带着老人的体温,滚烫滚烫的,灼人得很。
王建军瞅着墙上摇晃的铁窗,窗外夜色深沉,黑得跟锅底似的,他心里突然“咯噔”一下,想起自己女儿今天开学,这会儿应该正坐在家里,借着昏黄的灯光,美滋滋地往新课本上包书皮呢,可自己却又一次在女儿成长的重要时刻掉链子,心里那叫一个不是滋味。
日子过得飞快,就跟坐火箭似的,一晃眼到了2015年9月6日清晨6点12分。
阜新市刑警大队的报警电话跟个不定时炸弹似的,第四次轰然响起,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祥和。
陈默这时候正坐在办公桌前,对着一杯冷掉的美式咖啡发呆,那咖啡看着就没滋没味的。
他瞅了瞅窗外,巴西木的叶片在晨光里舒展着,叶片上挂着的水珠亮晶晶的,折射出七彩光晕,本来是个美如画的清晨,可这通电话一来,啥好心情都给搅没了。
这已经是他担任刑侦队长的第七百三十天,窗外的梧桐早就换了好几茬新叶,而父亲王建军的遗像正静静地挂在办公室墙上,警服第二颗纽扣永远空着,就跟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似的,天天盯着他,时刻提醒着他肩负的重任,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
“陈队,青纱帐又出事了!”副队长老张的声音从听筒里传出来,带着颤抖,那颤抖里透着深深的无力感和恐惧,就好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攥住了嗓子眼。
陈默一听这话,心里“咯噔”一下,沉甸甸的,他缓缓抓起配枪,指尖触到枪柄上父亲刻的“默”字,那凹痕里填满了岁月的尘埃,就跟父亲这些年走过的坎坷刑侦路似的,满是故事。
每次摸到这个字,陈默都觉得像是父亲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给他力量。
案发现场就在老地方八百米外的玉米地,这时候的玉米地,玉米秸秆长得高高的,跟一个个站岗的卫士似的,又像是一道道密不透风的屏风,把罪恶藏在里头。
陈默带着同事们踩着露水打湿的田埂,皮鞋“吧唧吧唧”地陷进松软的黑土,那声音沉闷得让人心里发慌。
晨雾中依旧弥漫着若有若无的腐臭味,跟玉米成熟后的甜香混在一块儿,这种熟悉又陌生的诡异气息直往陈默鼻子里灌,熏得他胃部一阵翻腾。
他虽说干法医也有七年了,解剖过的尸体也有三百一十四具,每次面对死亡都跟个执着的探险家似的,一门心思地追寻真相,可今儿这似曾相识的场景,却让他感觉像被一座大山压着,压力大得前所未有。
“报告!死者是女性,大概22岁左右。
”技术员小李的声音从玉米地传来,打破了短暂的寂静。
陈默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拨开齐胸高的秸秆,往里头一瞧,这一眼,吓得他后颈发凉,一股寒意直透心底。
只见一个年轻少女仰面躺在血泊之中,碎花连衣裙被撕得粉碎,碎布条缠绕在脖颈,底裤断成两截,卡在膝盖处,跟1997年那起案子简直一模一样,就跟复印机印出来的似的。
最让人胆寒的是她的眼睛——七根玉米秸秆跟七把夺命的利刃似的,以不同角度刺入眼窝,暗红的血顺着中空的茎秆一滴滴缓缓滴落,在晨雾的笼罩下,蒸腾起一层淡粉色的雾气,仿佛是历史在这儿重演,罪恶在这儿轮回,让人不寒而栗。
“立即封锁现场,半径五百米内拉警戒线,别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陈默扯开领带,大口喘着粗气,露出锁骨处那块旧伤疤。
这伤疤是2012年缉毒行动时留下的,当时他被流弹擦伤,差点丢了小命。
打那以后,每逢碰上相似的案子,这伤疤就隐隐作痛,就跟个闹钟似的,提醒他过去的伤痛,也让他更加警醒。
陈默蹲下身,指尖轻轻抚过死者大腿内侧的抓痕,那皮肤下的血管早已停止跳动,凉冰冰的,不过指甲缝里残留的黄色组织却让他心头一凛——那是玉米叶的碎屑,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显然是死者在剧烈挣扎时被抓破的,这跟1997年的案子如出一辙,历史惊人的相似,让陈默愈发坚定要揪出这个隐藏在黑暗里的恶魔,给死者一个交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陈队,底裤上的不明液体有异常!”技术员举着物证袋,一路小跑过来,神色焦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检测含有苯甲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