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汾州狐 巧娘 吴令
关灯
小
中
大
法,你应该回去告诉父母,早早定下婚约。
”说完便为傅廉收拾行李,催促他上路。
两位女子相对而泣,面容悲伤。
巧娘更是难以承受,泪水滚滚而下,如同断了线的珠子,止也止不住。
华姑过来劝慰,拉着傅廉就往外走。
到了门外,却发现庭院已经消失,只剩下一座荒坟。
华姑把傅廉送到船上,说:“你走后,我带着两个女儿在你们县城租房子住。
若是你不忘旧情,李氏废园里,可等待你来迎亲。
”傅廉便踏上了归途。
此时,傅廉的父亲找不到儿子,正焦急万分,见儿子回来,喜出望外。
傅廉简略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还提到了华氏的婚约。
父亲说:“妖言怎么能相信?你能活着回来,不过是因为你有阉病。
不然,早就死了!”傅廉说:“她们虽然是异类,但感情和人一样,况且又聪慧美丽,娶了她们也不会被亲戚朋友笑话。
”父亲不说话,只是嗤笑。
傅廉退下后,因身体有了变化,按捺不住,行为不再安分,常常与婢女私通,甚至渐渐在白天也肆意妄为,他想让父母知道自己不再是阉人。
一天,被一个小婢女撞见,小婢女跑去告诉了傅母,傅母不信,悄悄去看,这才大惊。
叫来婢女仔细询问,得知了全部情况。
傅母高兴极了,逢人便说,以此表明儿子不是阉人,打算为他向世族人家求亲。
傅廉私下告诉母亲:“非华氏女子不娶。
”母亲说:“世上不缺美丽的女子,何必一定要娶鬼物?”傅廉说:“我若不是遇到华姑,都不知道男女之事,背弃她不吉利。
”傅父最终听从了他的话,派了一个男仆和一个女仆前去查看情况。
男仆和女仆出了东郭四五里,寻找李氏园。
只见在破败的围墙和竹林树木中,有缕缕炊烟升起。
女仆下了车,径直走到门前,只见华氏母女正在擦拭桌椅,打扫卫生,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女仆上前行礼,传达了主人的意思。
看到三娘,惊讶地说:“这就是我家的小主妇吧?我见了都心生怜爱,难怪公子魂牵梦绕。
”接着便问巧娘在哪里。
华姑叹息说:“她是我的义女,三天前突然去世了。
”随后用酒食款待女仆和男仆。
女仆回去后,详细描述了三娘的容貌举止,傅廉的父母都很高兴。
最后说到巧娘的死讯,傅廉心中难过,几乎落泪。
到了迎亲那天,傅廉见到华姑,亲自询问巧娘的情况。
华姑回答说:“她已经投生到北方了。
”傅廉听后,叹息了很久。
傅廉把三娘迎回家后,心中始终无法忘记巧娘,但凡有从琼州来的人,他必定召见询问。
有人说秦女墓夜里能听到鬼哭,傅廉觉得十分怪异,回家告诉了三娘。
三娘沉思许久,流着泪说:“我辜负姐姐了!”傅廉追问,三娘回答:“我和母亲来的时候,确实没有告诉她。
现在她的哀怨啼哭,恐怕就是她吧?我之前想告诉你,又怕暴露母亲的过错。
”傅廉听了,既悲伤又高兴。
立刻备车,日夜兼程,赶到秦女墓前,敲着墓旁的树木呼喊:“巧娘!巧娘!我在这里!”不一会儿,只见一位女郎抱着婴儿从墓穴中出来,抬头痛哭,满是怨恨。
傅廉也流下了眼泪。
傅廉探身怀中,问这是谁的孩子,巧娘说:“这是你的孩子,已经出生三个月了。
”傅廉叹息说:“都怪我误听了华姑的话,让你们母子埋忧地下,这罪过我如何能推脱!”于是和巧娘一起乘车,渡海回到家中。
傅廉抱着孩子告诉母亲,母亲看了看,见孩子身体健壮,容貌不凡,不像鬼物,更加欢喜。
两位女子相处和睦,孝顺婆婆。
后来傅父生病,请来医生。
巧娘说:“这病治不好了,魂魄已经离开身体。
”督促家人准备好丧葬用品,刚准备好,傅父便去世了。
孩子长大后,长得和傅廉极为相像,特别聪慧,十四岁就考中了秀才。
高邮的翁紫霞,客居广东时听闻了这个故事。
只是故事中有些地名已经遗忘,也不知道故事中的人物后来结局如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3.吴令 城隍祠外的奇事在吴地,有一位县令,人们渐渐忘记了他的姓名,只知道他为人刚正耿介,在当地颇有声名。
吴地的风俗,极为敬重城隍之神。
人们用木头雕刻城隍神像,给它穿上华丽的锦袍,安置在精美的神龛里,那神像栩栩如生,仿佛真有神明附于其上。
每年城隍神的寿诞,都是吴地的盛大节日。
届时,居民们会纷纷凑钱举办庙会。
到了那天,人们用华丽的车子载着城隍神像在大街小巷巡游。
巡游队伍中,各种旗帜、仪仗排列得整整齐齐,庄严威武。
队伍一边前行,一边演奏着热闹的鼓吹乐曲,声音此起彼伏,在整个街道上回荡。
如此热闹的场景,年复一年,渐渐成了当地雷打不动的习俗,从没有人敢懈怠。
有一年,恰逢城隍神寿诞,这位县令外出,正好遇上了巡游的队伍。
县令当即下令队伍停下,询问是怎么回事。
居民们如实相告,县令又仔细询问后得知,举办这样一场庙会,花费极为奢靡。
他一听,顿时怒从心头起,指着城隍神像,义正言辞地斥责道:“城隍是守护这一邑的神明!要是它昏聩不灵,那不过是个荒淫昏庸的鬼,根本不值得人们供奉;要是它真有神灵,就应该懂得珍惜物力,怎么能任由人们用这些毫无意义的花费,去消耗百姓的血汗钱呢?”说完,他毫不留情地命人把神像从车上拖到地上,亲自拿鞭子抽打了二十下。
这一举动,让在场的众人都惊呆了。
从那之后,吴地奢靡举办城隍庙会的习俗竟真的彻底改变了。
这位县令平日里清正廉洁,公正无私,只是年轻的时候,偶尔会有些孩子气,喜欢嬉戏玩闹。
在他鞭打城隍神像一年多后的一天,他在官署里,一时兴起,顺着梯子爬上屋檐,想要掏取鸟巢里的雏雀。
没想到,一个不小心,他失足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折断了大腿。
尽管请了不少大夫诊治,可他的伤势却越来越重,不久便去世了。
就在县令去世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人们路过城隍祠时,总能听到里面传来县令大声喧闹、愤怒指责的声音,好像是在和城隍神激烈争吵,而且一连持续了好几天都没有停止。
吴地的百姓都没有忘记县令曾经的功绩和他的正直,他们不忍心看到县令的“灵魂”如此愤怒,于是纷纷聚集到城隍祠,诚心祈祷,希望能化解这场纷争。
不仅如此,大家还决定另外修建一座祠堂来供奉这位县令。
神奇的是,祠堂建成后,城隍祠里那激烈的争吵声竟然真的消失了。
这座新的祠堂,人们也把它称作城隍祠,每年春秋两季,百姓们都会来祭祀,香火比原来的城隍祠还要旺盛。
就这样,吴地从此便有了两座城隍祠,县令的故事也在当地代代相传,成了人们口中的传奇。
喜欢书生们的故事请大家收藏:()书生们的故事
”说完便为傅廉收拾行李,催促他上路。
两位女子相对而泣,面容悲伤。
巧娘更是难以承受,泪水滚滚而下,如同断了线的珠子,止也止不住。
华姑过来劝慰,拉着傅廉就往外走。
到了门外,却发现庭院已经消失,只剩下一座荒坟。
华姑把傅廉送到船上,说:“你走后,我带着两个女儿在你们县城租房子住。
若是你不忘旧情,李氏废园里,可等待你来迎亲。
”傅廉便踏上了归途。
此时,傅廉的父亲找不到儿子,正焦急万分,见儿子回来,喜出望外。
傅廉简略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还提到了华氏的婚约。
父亲说:“妖言怎么能相信?你能活着回来,不过是因为你有阉病。
不然,早就死了!”傅廉说:“她们虽然是异类,但感情和人一样,况且又聪慧美丽,娶了她们也不会被亲戚朋友笑话。
”父亲不说话,只是嗤笑。
傅廉退下后,因身体有了变化,按捺不住,行为不再安分,常常与婢女私通,甚至渐渐在白天也肆意妄为,他想让父母知道自己不再是阉人。
一天,被一个小婢女撞见,小婢女跑去告诉了傅母,傅母不信,悄悄去看,这才大惊。
叫来婢女仔细询问,得知了全部情况。
傅母高兴极了,逢人便说,以此表明儿子不是阉人,打算为他向世族人家求亲。
傅廉私下告诉母亲:“非华氏女子不娶。
”母亲说:“世上不缺美丽的女子,何必一定要娶鬼物?”傅廉说:“我若不是遇到华姑,都不知道男女之事,背弃她不吉利。
”傅父最终听从了他的话,派了一个男仆和一个女仆前去查看情况。
男仆和女仆出了东郭四五里,寻找李氏园。
只见在破败的围墙和竹林树木中,有缕缕炊烟升起。
女仆下了车,径直走到门前,只见华氏母女正在擦拭桌椅,打扫卫生,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女仆上前行礼,传达了主人的意思。
看到三娘,惊讶地说:“这就是我家的小主妇吧?我见了都心生怜爱,难怪公子魂牵梦绕。
”接着便问巧娘在哪里。
华姑叹息说:“她是我的义女,三天前突然去世了。
”随后用酒食款待女仆和男仆。
女仆回去后,详细描述了三娘的容貌举止,傅廉的父母都很高兴。
最后说到巧娘的死讯,傅廉心中难过,几乎落泪。
到了迎亲那天,傅廉见到华姑,亲自询问巧娘的情况。
华姑回答说:“她已经投生到北方了。
”傅廉听后,叹息了很久。
傅廉把三娘迎回家后,心中始终无法忘记巧娘,但凡有从琼州来的人,他必定召见询问。
有人说秦女墓夜里能听到鬼哭,傅廉觉得十分怪异,回家告诉了三娘。
三娘沉思许久,流着泪说:“我辜负姐姐了!”傅廉追问,三娘回答:“我和母亲来的时候,确实没有告诉她。
现在她的哀怨啼哭,恐怕就是她吧?我之前想告诉你,又怕暴露母亲的过错。
”傅廉听了,既悲伤又高兴。
立刻备车,日夜兼程,赶到秦女墓前,敲着墓旁的树木呼喊:“巧娘!巧娘!我在这里!”不一会儿,只见一位女郎抱着婴儿从墓穴中出来,抬头痛哭,满是怨恨。
傅廉也流下了眼泪。
傅廉探身怀中,问这是谁的孩子,巧娘说:“这是你的孩子,已经出生三个月了。
”傅廉叹息说:“都怪我误听了华姑的话,让你们母子埋忧地下,这罪过我如何能推脱!”于是和巧娘一起乘车,渡海回到家中。
傅廉抱着孩子告诉母亲,母亲看了看,见孩子身体健壮,容貌不凡,不像鬼物,更加欢喜。
两位女子相处和睦,孝顺婆婆。
后来傅父生病,请来医生。
巧娘说:“这病治不好了,魂魄已经离开身体。
”督促家人准备好丧葬用品,刚准备好,傅父便去世了。
孩子长大后,长得和傅廉极为相像,特别聪慧,十四岁就考中了秀才。
高邮的翁紫霞,客居广东时听闻了这个故事。
只是故事中有些地名已经遗忘,也不知道故事中的人物后来结局如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3.吴令 城隍祠外的奇事在吴地,有一位县令,人们渐渐忘记了他的姓名,只知道他为人刚正耿介,在当地颇有声名。
吴地的风俗,极为敬重城隍之神。
人们用木头雕刻城隍神像,给它穿上华丽的锦袍,安置在精美的神龛里,那神像栩栩如生,仿佛真有神明附于其上。
每年城隍神的寿诞,都是吴地的盛大节日。
届时,居民们会纷纷凑钱举办庙会。
到了那天,人们用华丽的车子载着城隍神像在大街小巷巡游。
巡游队伍中,各种旗帜、仪仗排列得整整齐齐,庄严威武。
队伍一边前行,一边演奏着热闹的鼓吹乐曲,声音此起彼伏,在整个街道上回荡。
如此热闹的场景,年复一年,渐渐成了当地雷打不动的习俗,从没有人敢懈怠。
有一年,恰逢城隍神寿诞,这位县令外出,正好遇上了巡游的队伍。
县令当即下令队伍停下,询问是怎么回事。
居民们如实相告,县令又仔细询问后得知,举办这样一场庙会,花费极为奢靡。
他一听,顿时怒从心头起,指着城隍神像,义正言辞地斥责道:“城隍是守护这一邑的神明!要是它昏聩不灵,那不过是个荒淫昏庸的鬼,根本不值得人们供奉;要是它真有神灵,就应该懂得珍惜物力,怎么能任由人们用这些毫无意义的花费,去消耗百姓的血汗钱呢?”说完,他毫不留情地命人把神像从车上拖到地上,亲自拿鞭子抽打了二十下。
这一举动,让在场的众人都惊呆了。
从那之后,吴地奢靡举办城隍庙会的习俗竟真的彻底改变了。
这位县令平日里清正廉洁,公正无私,只是年轻的时候,偶尔会有些孩子气,喜欢嬉戏玩闹。
在他鞭打城隍神像一年多后的一天,他在官署里,一时兴起,顺着梯子爬上屋檐,想要掏取鸟巢里的雏雀。
没想到,一个不小心,他失足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折断了大腿。
尽管请了不少大夫诊治,可他的伤势却越来越重,不久便去世了。
就在县令去世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人们路过城隍祠时,总能听到里面传来县令大声喧闹、愤怒指责的声音,好像是在和城隍神激烈争吵,而且一连持续了好几天都没有停止。
吴地的百姓都没有忘记县令曾经的功绩和他的正直,他们不忍心看到县令的“灵魂”如此愤怒,于是纷纷聚集到城隍祠,诚心祈祷,希望能化解这场纷争。
不仅如此,大家还决定另外修建一座祠堂来供奉这位县令。
神奇的是,祠堂建成后,城隍祠里那激烈的争吵声竟然真的消失了。
这座新的祠堂,人们也把它称作城隍祠,每年春秋两季,百姓们都会来祭祀,香火比原来的城隍祠还要旺盛。
就这样,吴地从此便有了两座城隍祠,县令的故事也在当地代代相传,成了人们口中的传奇。
喜欢书生们的故事请大家收藏:()书生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