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阎罗宴 役鬼 细柳

关灯
    你难道要一辈子不嫁人,做老姑娘吗?”细柳轻声说道:“我一心想自己挑选如意郎君,胜过听天由命,可一直未能如愿,或许这就是我的命。

    从现在起,我听从父母的安排。

    ”当时,有个高生,出身世家,是当地有名的名士。

    他听闻细柳的美名,便上门提亲。

    两人成婚之后,夫妻恩爱,相敬如宾。

    高生前妻留下一个儿子,小名叫长福,当时年仅五岁。

    细柳对他关怀备至,视如己出。

    每当细柳回娘家,长福都会哭闹着跟在后面,怎么呵斥都不肯停下。

    一年多后,细柳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长怙。

    高生问她名字的含义,细柳微笑着说:“没什么特别的,只希望他能长久地陪伴在我们身边。

    ”细柳对女红之事并不上心,常常忽略,但对于家中田亩的收成、赋税的多少,却极为关注,总是按照户籍详细询问,生怕有遗漏。

    过了一段时间,细柳对高生说:“家中的事务,你就别操心了,让我来料理,看看我能不能当好这个家。

    ”高生听从了她的建议。

    半年过去,家中一切井井有条,高生对她的才能也愈发赞赏。

    一天,高生去邻村饮酒。

    恰好有催收赋税的差役上门,不停地敲门叫骂。

    细柳派仆人去安抚,差役却不肯离开。

    无奈之下,她只好让童子去叫高生回来。

    差役离开后,高生笑着对细柳说:“细柳,现在你知道聪明的女子比不上憨厚的男子了吧?”细柳听后,低头哭泣。

    高生见状,惊慌失措,连忙安慰她,可细柳始终闷闷不乐。

    高生不忍心让她为家政操劳,仍想自己承担,细柳却执意不肯。

    此后,她早起晚睡,更加勤勉地操持家务。

    每年,她都会提前储备好下一年的赋税,因此,一年到头都没有催租的人上门。

    她还用同样的方法规划家中的衣食开销,日子过得越来越宽裕。

    高生欣喜不已,曾开玩笑说:“细柳真是细啊:眉细、腰细、步履细,更可喜的是心思细密。

    ”细柳回应道:“高郎也确实高:品德高、志向高、文章高,但愿寿命也高。

    ”村里有人售卖上好的木材,细柳不惜重金买下。

    钱不够,她又四处向亲戚邻里借贷。

    高生觉得这并非急需之物,极力劝阻,细柳却不听。

    木材存放了一年多,有个富户家中有人去世,愿以双倍的价格从细柳家赎回。

    高生想趁机获利,与细柳商量,细柳却不同意。

    高生问她原因,她沉默不语;再追问,她眼眶泛红,几乎要落泪。

    高生心中诧异,但又不忍心违背她的意愿,只好作罢。

    又过了一年,高生二十五岁。

    细柳不允许他远游,若回来稍晚,派去寻找的僮仆便络绎不绝。

    因此,朋友们都纷纷取笑高生。

    一天,高生去朋友家饮酒,感觉身体不适,便起身回家。

    走到半路,从马上摔下,不幸去世。

    当时正值酷暑,幸好细柳早已准备好了寿衣和棺木。

    村里人这才对细柳的先见之明佩服不已。

    长福十岁时开始学习写文章。

    父亲去世后,他变得娇惯任性,不愿读书,常常逃学,跟着牧童四处玩耍。

    细柳责骂、鞭打都无济于事,他依旧冥顽不灵。

    细柳无奈,把他叫到跟前,说道:“既然你不愿意读书,我也不勉强你。

    但我们家没有闲人,从现在起,你要换上粗布衣服,和僮仆们一起干活。

    否则,别怪我鞭子无情!”于是,细柳给长福穿上破旧的衣服,让他去放猪。

    回家后,长福只能自己拿陶碗,和仆人们一起吃粥。

    没过几天,长福就受不了这份苦,哭着跪在院子里,说愿意继续读书。

    细柳转身对着墙壁,装作没听见。

    长福不得已,只好哭着拿起鞭子出去放猪。

    残秋将尽,长福身上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脚上也没有鞋子,冷雨打湿了他的身体,他缩着脖子,像个乞丐。

    村里人见了,都很同情他,那些打算续弦的人,都以细柳为戒,对她议论纷纷。

    细柳也听到了一些闲言碎语,却毫不在意。

    长福实在忍受不了,扔下猪逃跑了。

    细柳也不去追问,任由他离去。

    几个月后,长福无处乞讨,饿得面黄肌瘦,只好回来。

    他不敢直接进屋,哀求邻居老妇人去告诉母亲。

    细柳说:“如果他能挨一百杖,就来见我,否则,趁早离开。

    ”长福听后,立刻冲进家门,痛哭流涕,愿意接受惩罚。

    细柳问:“你现在知道悔改了吗?”长福说:“悔改了。

    ”细柳说:“既然知道悔改,就不用挨打了,去安心放猪吧,再犯绝不饶恕!”长福大哭着说:“我愿意挨一百杖,请让我继续读书。

    ”细柳起初不肯,在邻居老妇人的劝说下,才答应了他。

    她为长福洗头发,换上新衣服,让他和弟弟长怙一起拜师学习。

    长福从此勤奋刻苦,与从前判若两人。

    三年后,他考中了秀才。

    中丞杨公看到他的文章,对他十分赏识,每月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