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红玉 龙 林四娘

关灯
    1.红玉 红玉与冯相如的传奇故事在广平,有一位冯翁,他有个儿子叫冯相如,父子二人都是秀才。

    冯翁年近六旬,为人刚正耿直,然而家境却十分贫寒,家中常常一贫如洗。

    在过去的几年间,冯翁的老伴和儿媳又相继离世,家中所有的家务便只能由他一人承担。

    一天夜里,月色如水,冯相如坐在院子里赏月。

    忽然,他瞧见东邻的女子从墙头上探出头来向这边张望。

    冯相如定睛一看,只见这女子容貌绝美,那灵动的眼眸仿佛藏着星辰。

    他走近墙边,女子对他微微一笑,他向女子招手示意,女子既不立刻过来,也没有离开。

    冯相如再三恳请,女子这才搬来梯子,翻过墙来,二人就此共度良宵。

    冯相如询问女子的姓名,女子轻声说道:“我是邻家的女子,名叫红玉。

    ”冯相如对她一见钟情,与她许下长相厮守的诺言,红玉也欣然答应。

    从那以后,两人夜夜相会,这般甜蜜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左右。

    一晚,冯翁夜里起身,无意间听到屋内传来女子的欢声笑语。

    他悄悄窥探,发现了红玉,顿时怒不可遏,大声唤冯相如出来,责骂道:“你这畜生,究竟在做什么!咱们家如此落魄,你不思刻苦读书,竟学起这等轻浮放荡之事!若是被人知晓,不仅败坏你的德行,还会折损你的寿命!”冯相如赶忙跪地,诚恳认错,哭着表示自己已经知道悔改。

    冯翁又怒叱红玉:“你这女子,不守闺阁戒条,既自甘堕落,还来败坏我儿子的名声。

    倘若此事一旦传开,岂止是给我家蒙羞!”骂完,冯翁气呼呼地回屋睡觉去了。

    红玉泪流满面,伤心地说道:“被你父亲这般责骂,我实在羞愧难当!看来我们二人的缘分已尽。

    ”冯相如却说道:“父亲在世,我不能擅自做主。

    你若对我有情,咱们不妨暂且忍耐,继续在一起。

    ”然而,红玉言辞坚决,心意已决。

    冯相如忍不住流下眼泪,红玉见状,赶忙安慰他:“我与你既无媒妁之言,又无父母之命,这般翻墙私会,怎能白头偕老?不过,我知晓有一处佳偶,你可以去求娶。

    ”冯相如无奈地表示自己家境贫寒,难以成婚。

    红玉温柔地说:“明晚你等我,我会为你想办法。

    ”第二天夜里,红玉果然如期而至,她拿出四十两白金送给冯相如,说道:“离此地六十里,有个吴村,村里有位卫氏女子,年方十八。

    只因她家中要价颇高,所以至今尚未出嫁。

    你若多给些聘礼,定能促成这门亲事。

    ”说完,她便与冯相如告别离去。

    冯相如找了个机会,将想要去相看卫氏女子的想法告诉了父亲,却隐瞒了红玉赠金一事。

    冯翁心想自己并无钱财,便打算阻止儿子。

    冯相如又委婉地劝说:“先去试试,若不行再作罢。

    ”冯翁这才点头同意。

    于是,冯相如借了仆人和马匹,前往吴村卫家。

    卫家本是普通农户,冯相如将卫翁叫到一旁,与他闲聊起来。

    卫翁得知冯相如出身望族,又见他仪表堂堂,气质不凡,心中对他颇为满意,只是担心他拿不出足够的聘礼。

    冯相如听出卫翁言辞闪烁,心中明白他的意思,便将红玉给的钱全部倒在桌上。

    卫翁见此,顿时喜笑颜开,赶忙请邻村的秀才从中说媒,双方写下红笺,定下婚约。

    冯相如进屋拜见卫母,只见屋内十分狭小,卫氏女子躲在母亲身后,微微露出面容。

    冯相如偷偷瞧去,只见她虽身着粗布麻衣,却难掩那明艳动人的神情,心中暗自欢喜。

    卫翁腾出屋子款待女婿,还说道:“公子不必亲自来迎亲。

    等我们为女儿稍作些衣妆,便会用轿子将她送去。

    ”冯相如与卫家约定好日期后,便回家了。

    他回家后对父亲谎称,卫家看中自家清白门第,并不在意聘礼。

    冯翁听后,也十分高兴。

    到了约定的日子,卫家果然将女儿送到冯家。

    冯相如的妻子勤俭持家,温柔贤淑,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十分恩爱。

    两年后,卫氏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福儿。

    一次,正值清明,卫氏抱着福儿去上坟,途中遇到了邑绅宋氏。

    这宋氏曾官至御史,却因受贿被罢官,回到家乡后,依旧作威作福,欺压百姓。

    这天,他也上坟归来,一眼便看中了卫氏的美貌,向村人打听后,得知她是冯相如的妻子。

    宋氏心想冯相如不过是个贫寒书生,便打算用重金贿赂他,妄图将卫氏据为己有,于是派家人前去暗示。

    冯相如听闻此事,顿时怒形于色。

    可冷静下来后,他又深知自己势单力薄,不是宋氏的对手,只好强压怒火,佯装笑脸。

    回家后,他将此事告诉了父亲。

    冯翁听后,怒不可遏,冲出门去,对着宋氏的家人,指着天,画着地,破口大骂,将心中的愤怒一股脑儿地发泄出来。

    宋氏的家人吓得抱头鼠窜,狼狈逃走。

    宋氏得知此事后,更是恼羞成怒,竟派了几个人闯进冯家,殴打冯翁和冯相如,一时间,冯家乱作一团,犹如沸腾的油锅。

    卫氏听到动静,急忙将福儿扔在床上,披头散发地冲出来呼救。

    然而,那群人还是强行将她抢走,一阵哄闹之后,扬长而去。

    冯氏父子被打得遍体鳞伤,只能躺在地上呻吟,而福儿则在屋内呱呱大哭。

    邻居们听闻此事,都十分同情,纷纷赶来将父子俩扶到床上。

    过了一天,冯相如便能拄着拐杖勉强起身,而冯翁却因心中愤恨难平,拒绝进食,最终呕血而亡。

    冯相如悲痛欲绝,抱着儿子,决定去官府告状。

    他从地方一直告到督抚,四处伸冤,可终究没能讨回公道。

    后来,他又听闻妻子因不屈服于宋氏,被折磨致死,心中更是悲痛万分。

    冤屈如巨石般压在他的胸口,让他感到窒息,却又无处申诉。

    冯相如时常想着要在要道上刺杀宋氏,为父报仇,为妻雪恨,可又顾虑宋氏身边随从众多,自己一旦出事,年幼的福儿便无人照料。

    他日夜为此事忧心忡忡,常常夜不能寐,双眼布满血丝。

    一天,突然有一位男子来到冯家吊唁。

    只见这男子满脸虬髯,下巴宽阔,冯相如从未与他见过面。

    冯相如请他坐下,想要询问他的姓名和籍贯。

    男子却突然说道:“你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难道就打算这样忘记报仇吗?”冯相如心中怀疑此人是宋氏派来的探子,便假意敷衍。

    男子见状,顿时大怒,双眼圆睁,几乎要瞪裂眼眶,起身说道:“我还以为你是个有血性的人,如今看来,不过是个不值一提的粗鄙之徒!”冯相如察觉到男子的不凡,连忙跪地,拉住他说道:“我实在是担心这是宋氏的圈套。

    如今我向你坦诚相告:我卧薪尝胆,一直想着报仇,只是可怜这襁褓中的孩子,我怕一旦出事,会断了冯家的香火。

    你是义士,能否像程婴保护赵氏孤儿那样,帮我照顾这孩子?”男子说道:“照顾孩子这种事,是妇人女子所为,我做不来。

    你想托付给别人的事,你自己去做;你想亲自去做的事,我愿意代劳。

    ”冯相如听后,感激涕零,连连磕头。

    男子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冯相如赶忙追问他的姓名,男子说道:“若事情不成,我不想承担怨恨;若事情办成,我也不想接受恩德。

    ”说罢,便消失在夜色中。

    冯相如担心宋氏会因此迁怒于自己,便抱着福儿匆忙逃离。

    到了夜里,宋家一门老小都已入睡。

    突然,有人越过重重围墙,潜入宋家,将御史宋氏父子三人,以及一名儿媳和一名婢女全部杀死。

    宋家人赶忙写了状子告到官府,官府大为震惊。

    宋家人坚称是冯相如所为,于是官府派差役前去抓捕冯相如。

    冯相如早已逃走,不知去向,这让宋家人更加坚信他就是凶手。

    宋氏的仆人带着官差四处搜寻,夜里来到南山时,听到婴儿的啼哭声,循声找去,果然发现了冯相如,便将他捆绑起来,准备带走。

    福儿哭得愈发厉害,那群人竟将福儿抢走,扔在一旁。

    冯相如悲愤交加,几近绝望。

    冯相如被带到县令面前,县令问道:“你为何杀人?”冯相如大喊冤枉:“我冤枉啊!宋家的人是夜里被杀,而我白天就已出逃,况且我还抱着啼哭的婴儿,怎么可能翻墙杀人?”县令却反问:“你若没杀人,为何要逃走?”冯相如一时语塞,不知如何辩驳。

    于是,县令将他收押入狱。

    冯相如哭泣着说:“我死不足惜,可这无辜的孩子有什么罪?”县令却冷酷地说:“你杀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