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关灯
    方论调,每个主角的那张脸,全都是一副义正严词的正面形象,一眼就能瞧出好坏来,无趣又无味,早八百年没人爱看了,你怎么还拿出来说事儿啊!你以为你编故事的本事能有那些编剧们还高么? 其实,那个年头发生的一切事情,对中国人来说,都是不堪回首的过去,绝对的痛彻心扉,刻骨铭心。

    按照人类思维方式的定例,人都会下意识的选择自己感到骄傲与自豪的记忆片段永久的储存在头脑中,而本能的抗拒一切带有悲惨、不快等符号元素的信息,回避乃至选择性的遗忘那些记忆。

     所以,从中学时代念历史开始,直到今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愿意也不喜欢看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文革结束那一段长达百余年的历史。

    因为,它太沉重,太悲惨,作为一个中国人,回顾那段历史,内心之中真的是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悲悯。

     好吧,那么先不说这么沉重的话题,我也不想和那些高明的编剧们比水平高低。

    我先回过头来说说将我深深打动的这本书《我的抗战》。

    书名很朴素,没多少噱头,平实至极,与崔永元的主持风格与个人形象非常一致。

    这本书的内容,就像是崔永元这个人的翻版,外表看起来其貌不扬,可内涵却很深,很有底子,与之深交之后,就会觉得,受益匪浅。

     顾名思义,《我的抗战》,说的自然就是与七十多年前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有关的故事。

    之所以说是“我的”,因为这本书里所提到的每一个人,都曾经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幸存者与参与者。

    八年抗战对这些人来说,无疑是他们漫长人生岁月中无法抹去的难忘经历,是他们每一个人的,不同又相同的境遇,每一个小民、草民、普通人的抗战岁月,因此,即所谓“我的抗战”。

     崔永元在患上了忧郁症,逐渐淡出电视荧幕之后,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那些缺少人关注的抗战老兵身上,他选择去关心、采访这些多年来无人关心、无人问津的战后老兵。

    因为他们在逐渐凋零、因为他们在逐渐消失,因为他们就要被人们遗忘。

    所以,崔永元带着他的摄影团队,走上了寻访他们身影的道路,为后人,所有关注国家命运的后人,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录。

    这本书,其实就是那些记录的文字版。

     这些老兵的前半生在一场场残酷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度过,而后半生经历也都过得艰苦至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当年都曾经是,或者说大部分都是国民党部队的士兵。

    改朝换代的影响,政治风云的来袭,让这些曾经为保卫国家而与小日本厮杀过,流过血,负过伤,为国家存亡而立下不朽功勋的且并不懂政治的普通人首当其冲。

    几乎所有人的经历中,都留下了这个深深的,无法言说却又伤痛至骨的烙印。

     很多老兵在饱受生活与心灵的摧残之后,选择了沉默,为的只是想要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家庭,保护自己身边的人不再因此而受到牵连。

    其中有不少人,已经带着许多秘密,永远的沉默了。

    后人,包括他们自己的孩子们,都不可能知道,他们的父辈、祖辈,曾经是一个为了国家奋勇杀敌的勇者,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无名英雄。

     我们身边也许就有这样的老者,平时他们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老头儿,满脸风霜,步履蹒跚,可我们又有谁能想到,想当年,这样一个个佝偻着背的老头儿也都是意气风发的昂扬少年,他们为着各种理想与抱负,参了军,端着枪,冒着硝烟与炮火,为了国家而英勇的与日寇斗争。

    他们是一群勇敢的人,一群可以被称作“民族脊梁”的人。

     他们其实完全可以骄傲的向自己的孩子们、孙辈们描述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经历,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们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闭嘴。

    艰苦的生活和来自身边的巨大压力几乎压弯了他们的腰,曾经在敌人面前都不曾弯下过的腰。

     于是,他们沉默着,沉默着,沉默了几十年,当他们以为就要带着这些历史,这些回忆悄然的走到人生终点的时候,崔永元的出现,使他们黯淡了许多年的人生陡然变得光彩无限起来。

    面对话筒与镜头,他们的话匣子被打开了,他们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无数的隐藏了许多年的感情,如同泄洪的大坝,一下子喷涌出滔天巨浪,让人叹为观止。

     所以,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真实的人,都让我感动与伤感,震撼与心酸。

    为他们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