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关灯
    第二卷即将完结,明天第二卷结束。

     第三卷目前有几个想法,第一是他们死后地府的生活(其实是借用《唐棣之华》的背景,不过会有很大的不同,希望不会涉及到版权的问题,提前交代,免得有人说是抄袭什么的。

    ) 第二是番外,比如说福康安和永琳婚前的交往什么的以及死亡什么的~~~还有几小的番外~~ 大家点播吧。

    其实我很想偷懒的说,一直是他们,也很疲惫了~~~ 83 83、第83章... 承正十六年以一道影响深远的修书令为开端。

    可是在后人眼里看来,当年那道其实是那个勇于革新的承正皇帝用来转移舆论关注点的修书令其实反而成了延续几十年的承正革新的开端,也是整个古老又渐趋衰落的中国从此重新焕发出活力的新开端。

    但是一切或者是赞美或者是敬仰的评价只可能存在于若干年后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的口中。

     然而这注定要被记入历史的修书令,这被称之为启民智的修书令,这被当做是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启蒙运动相提并论的修书运动,在最初的最初,其实真的只是出于要吸引所有的文人的注意力的工具而已。

    所以说,历史总是在不经意之间被创造的。

    后世的人们评价承正皇帝的时候,都喜欢用一种神话的语气来谈论这位皇帝。

    后世的人们说,这位年轻英明的皇帝,用一种近乎神赐的具有预见性的眼光打量着这片属于他的国土,然后他发现了这片太平日久的土地上遍布着日薄西山的死气,所以年轻的君王决定要改变。

    正是这种改变,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进程。

     有人曾经模拟过在十八世纪中后期的世界各国的国力和对外扩张的政策下可能的发展途径,然后最现实最可悲的一种结局是,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可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已经有了比较图促发展并且即将推行殖民扩张主义的未来的帝国主义嘴里的肥肉。

    虽然这个设想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让更多的人不能接受,但是他们永远也不会想到,这种进程恰好是某个空间里曾经真正发生过的历史。

     在当年的人看来,顶多以为这是一个已经有了赫赫武功的年轻的帝王希图在文治上留下名声的手段而已。

    不过君王的目的无所谓,关键是这个过程能够让圣人之言永久的流传并且教诲世人,所以当年那些读书读得很单纯的人是很认真的在修书,然后很认真的就各种不同版本不同学派的学说进行讨论。

     永?D当然知道这些。

    在这个悲催的时代,远不是后世里几岁的小孩子就能敲着键盘在论坛上发表各种观点的时代。

    这些文人们是很迂腐,也很呆板,可是悲剧的是这个时代这些人才能掌握文化。

    没办法,这里不是一个义务教育普及的时代。

    没有文化和不会独立思考的人和路边的野草有什么区别?卡斯帕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可是悲剧的是,现在他所执掌的这片领土上的大多数人显然都是不会思考的芦苇。

     其实不只是没有文化的人不会思考,由于多年的高压政策,便是那些学识丰富的人几乎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在清朝之前,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思想家,唯独清朝的文人都是躲在书房里进行考据,这是一种病态心理。

    说到底,为什么清末的中国如此凄惨?还是因为整个清朝的种种奴役政策,让人不能说话不敢说话不会说话,所以到后来一个上位者的错误决定能够影响整个国家的历史。

    有清一朝,整个政治局面才是真正的一言堂。

    反正皇帝要是稍微明智一点,国家的状况就好一点,皇帝的昏庸与否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

     想想被清朝通过各种手段丑化的明朝,皇帝有各种稀奇古怪的癖好,可是整个明朝的国家机器并没有就此瘫痪。

    清朝是一个没有人只有奴才的时代啊!永?D再次在心里叹息。

     所以,永?D虽然把心思放在军校军工厂的上面,还准备着开海禁兴商业的一应事宜,但是对修书还是保持高度关注的。

     不知道历史上的《四库全书》的修订的时候有没有就各种学说什么的进行争论,不过估计是没有的,乾隆那货诱哄着民间的藏书人交出自己的藏书,然后还把人家的藏书烧的烧毁得毁,甚至还有人因为藏书的问题而家破人亡的。

     在永?D的操作下,反正争论什么的是少不了的,别说某些藏书了,便是很多孔孟的观点尚且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比如说孔夫子整理过的《诗经》里各首诗歌的释义都有不同的解释,某个字的读音、某种物件的形态的讨论还只是低层次的,高端一点的就涉及到某首诗为什么孔圣人要把它编订进来。

    比如说《诗经》开篇《关关雎鸠》,一部分人认为这是赞后妃之德,要不然孔圣人为什么把它放在诗经开篇呢?更多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单纯的讲述君子和淑女之间单纯的爱慕。

    认为是赞后妃之德的人便说另一部分人思想猥亵,动不动就是才子佳人那一套,是看《西厢记》《牡丹亭》看多了的吧,孔圣人怎么会这么低端这么无聊。

    另一些人则反驳说:“圣人都说了,‘思无邪’,‘乐而不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