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2章 名将(一)

关灯
    今年的辽东之战备受瞩目,受到去年辽东捷报的鼓舞,大唐朝中上下差不多都认为,今年辽东战事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再加上辽东这个地理名词在中原有着特殊的意味。

     读过书的人都知道那是汉时之疆土,为高句丽窃据数百年之久,若能收复辽东,必将是一件不下于攻灭高句丽的功绩,一如当年霍骠骑勒石燕然,名垂后世。

     没读过书的平民百姓,也都还记得前朝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故事,当年死难于辽东者,更是不计其数。

     不说家家戴孝,户户张幡吧,杨广三征,死伤是百万级别的,对于中原的人口量级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庞大数字。

     更为可怕的是中原精锐,伤其半者,于是天下沸腾,房倒屋塌。

     造成了另外一个后果就是,让中原百姓牢牢记住了辽东这个地方。

     新朝伊始,朝廷就屡屡用兵于东北方向,是顺乎臣民心意之举,往往捷报传来,中原上下都是欢呼雀跃。

     对于大唐百姓来说,开疆拓土的喜悦自然是有的,可更多的是复仇的心理在作祟。

     公羊传中有云,十世之仇尤可报也,更何况杨广北征也才过去二十多年,中原上下都还有着切肤之痛。

     当初听说大唐朝廷要动兵再次攻打高句丽的时候,民间忧虑于再遭败绩的没几个,向高句丽复仇的声音却是不绝于耳。

     这里面自然有朝廷刻意的引导,同时也确实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这本就是一个战乱之后,血腥犹存的年月,民心思安不假,可军民当中多的是不怕死的人,用武辽东可谓是民心所向。

     在另外一个时空当中,李二郎先破突厥,生聚多年才对高句丽动手,据说当时李二郎并没有强行征募府兵参战,只是发下了攻打高句丽的诏书。

     史书上的记载是,宣诏天下之后,大唐百姓自带刀弓,从军而行者络绎于途。

     这个说法有些夸张,有李二郎自吹自擂的成分在里面,但以当世的社会环境,舆论导向来看,这种说法就算言过其实,也有其真实的一面。

     ………… 李破当了皇帝,没那么多花俏,先联合新罗灭亡百济,又派李靖攻灭倭国,消除了最后一点后顾之忧,这才对高句丽发动致命一击。

     在战略上来讲,严丝合缝,不说彻底解决了反反复复,延绵千年而不决的东亚问题,可经此一战,在几十上百年中,保证东北方向的安稳还是不成问题的。

     ………… 三月开始筹措,四月动兵,五月初的时候薛万彻和徐世绩都已整军完毕,率军进入辽东。

     又要过上一年比较拮据的日子了,李破对此颇为感慨,征伐辽东的艰难之处就在于此,粮草辎重上的糜耗让人心疼。

     辽东之所以那么难以收复,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要归结于空间地理上面,辽东离着大唐不远不近,地界又大,若非大唐拥有源源不绝的骑兵,那就不如洗洗睡了。

     像后来老朱家的子孙那样,倾全国之力建城立寨,蚕食辽东的做法,简直就是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