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关灯
    在缺衣少食,连白米都不一定能吃上的乡里,青团算是难得的好东西,舍得送来给她,可以说是极难得的心意了,也足以证明桓及第家中较寻常农家要富裕不少。

     桓及第的阿娘曾是郡里做活的绣娘,有一技在身,做点绣活便能养家,否则也供不起儿子上学堂,束脩、笔墨纸砚,哪样不花钱?听闻桓及第的阿耶也是个有学问的人,后来得罪了人才躲到乡里,但搬来没两年就病死了,全靠他阿娘撑着。

     那可是位咬碎了牙往肚里咽的能人,周遭也没亲眷搭手,硬生生撑起她家的门庭,当初没少有地痞闲汉往她家溜达偷瞧,翻墙的也不是没有,都叫她赶了出去。

     听说后来闹得狠了,桓及第的阿娘拎起一根白绫挂上,当众放言,谁要是再敢来骚扰她们母子,来日就带着白绫去他们家吊死,死了也做厉鬼闹得全村人都不安宁。

    那个狠劲,竟真的将闲汉地痞镇住,她们也就彻底在这安定下来。

     不过,这些年桓及第的阿娘深居简出,除了买卖绣样,几乎足不出户。

     杨窈若翻遍原主的记忆,也只隐隐记得,似乎是位娴静沉稳,风韵犹存的妇人,气质端方,与寻常村妇大相径庭。

     她稍一回忆,接过青团后,又喊道:“你等我一会儿。

    ” 然后小跑进了灶上,熟门熟路的翻出一罐东西。

    伯娘本就偷偷蹲墙角偷看,杨窈若一进去就尾随,看清楚她拿的是哪个陶罐之后,脸都变了,立马就叉腰想拦。

     结果,杨窈若笑了一声,举起指头晃了晃,伯娘想起自己按的认罪书,气势顷刻消散,弱声弱气的‘提醒’,“这么好东西,给了旁人多可惜。

    ” 杨窈若抱着罐子,横起下巴,“伯娘怕是忘了,这可是我兄长在家时便添置的,爱如何用是我的事,怕是轮不到伯娘你来置喙吧?” 伯娘彻底偃旗息鼓,蔫巴着脑袋,不得不往旁边站,眼巴巴的看着杨窈若出去。

     她觉得心都被割了一刀,嘟囔道:“早知道就全吃了,这下好,一口都没尝上!” 杨窈若并不知道她的抱怨,纵使知道也懒得管,横竖她如今手里有了伯父伯娘的把柄,不必怕他们,他们再如何不高兴,也不敢当面为难。

     她小跑到院里,桓及第正站在原地等她,她叫他等等,他就当真一动也不 忆樺 动。

     杨窈若把罐子塞进他怀里,“这是桂花蜜,极好吃,尤其是做糕点,香得不行,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