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关灯
    一夜,心想与其留在临安空自等待,不如赶回建阳县去。

    宋慈家在建阳,她想尽快将此事告知宋慈的家人,让宋慈的家人想办法救宋慈。

    从临安到建阳县,有九百多里路程,马车和牛车都太慢,唯有骑马最快。

    桑老丈年事已高,又大病初愈,经不起马背上的颠簸,桑榆便打算独自一人赶回建阳。

    她将这一决定告诉了桑老丈,桑老丈担心她一个人路上出事,本不愿答应,但见她如此坚决,又想到是为了救宋慈,最终答允下来,只是叮嘱她路上一定要多加小心。

     桑榆在车马行雇了一匹马,因她不会骑马,还雇了马夫。

    临安城内雇一匹马,一天需花费百余钱,若是出城去郊外,一天近两百钱,若是走远路,一天则要三百钱以上,还要负责马匹的草料,以及马夫一路上吃喝住宿的花销。

    桑榆本可以捎信,但她怕车马行的伙计怠慢,又怕万一没有送到,最终还是决定亲自赶这一趟。

    她所有的盘缠,还有这段时间在临安赚到的钱,几乎用了个精光。

    马匹驮着马夫和她,尽可能快地赶路,到达建阳县时,已是第七天。

    她一刻也不停歇地寻去,最终见到了宋巩。

     得知宋慈入狱,宋巩一刻也不敢耽搁,当天便拿出家中全部积蓄,又将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拿去城中解库典当成了钱财。

    他不愿桑榆花钱,支付了马夫和马匹的费用,又另雇了两匹快马,一路上换着骑行,带着桑榆加急往临安赶,只用了五天,便抵达了临安城。

     宋巩是从清波门进入的临安城。

    入城之时,他仰头望了一眼高耸的城门。

    十五年前,他便是从这里扶着亡妻灵柩,携着年幼的宋慈离开的,他曾以为这辈子不会再踏足此地,想不到视茫发苍之年,竟又重回这里。

    入清波门不远,便是临安府衙,他当年曾被抓入府衙关押在司理狱中,如今宋慈也被关押在此,但他过府衙而不入,而是往城北的提刑司赶去。

    他从桑榆那里得知,临安府衙的大小官吏沆瀣一气,宋慈便是遭受了这些官吏的诬陷,才会身陷牢狱,而宋慈曾出任提刑干办,是浙西提点刑狱乔行简的属官,与府衙官吏比起来,乔行简却是个正直的好官。

    于是他第一件事便是去拜见乔行简,从乔行简那里了解清楚了案情,得知无论是乔行简的奏请,还是真德秀的上书都已石沉大海后,他开始在临安城中奔走。

    桑榆只知道宋巩请乔行简以提刑司的名义张贴悬赏,但凡为韩絮一案提供有用线索之人,都可得到多达百贯的赏钱。

    此外宋巩奔走了什么地方、见过什么人、用过什么法子,桑榆不得而知,总之短短三天时间,宋慈便获释出狱,从府衙里走了出来。

     往返千里奔波,接连十多天的担忧,在见到宋慈的这一刻,都化作了桑榆脸上的那一抹笑容。

     宋巩听了乔行简的话,当即转身,行礼道:“宋巩人微言轻,百无一能,都是仰仗乔大人,犬子才得保平安。

    ” 乔行简淡淡一笑,道:“不管怎样,平安了就好。

    你们父子久别重逢,多亲近亲近。

    提刑司事务繁多,乔某这便告辞了。

    ”说完向宋巩一抱拳,又向宋慈一点头,带上文修和武偃离开了。

     宋慈从没想过父亲会来到临安,自己入狱的经过,还有出任提刑、追查凶案的事,想必父亲都已经知道了。

    他叫了那一声“爹”后,面对着宋巩,竟不知如何开口是好。

     “出来了就好。

    ”宋巩对宋慈并无过多表示,语气也显得有些冷淡,“其他的事,先回榻房再说吧。

    ” 宋巩来到临安后,一直在梅氏榻房落脚,与众多脚夫小贩挤在大通铺上。

    他知道京城官吏众多,人情庞杂,救宋慈少不了用钱,所以出发时才典当家财,到了临安则是能省则省。

    他原本是个从不打点关系的人,但如今落难的是宋慈,他从一开始便做好了违背原则的打算。

    如今宋慈获释出狱,宋巩不必再那么节省,回到梅氏榻房后,便另要了一间单独的客房,先让宋慈安顿下来,随后请来大夫,为宋慈治伤上药。

     送走大夫后,宋巩拿出自己的干净衣服,让宋慈换上了。

    看着从宋慈身上脱下来的那件不成样子的青衿服,他沉着一张脸,叹了口气,道:“我当初就不该答允你去什么太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