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关灯
小
中
大
样,不断的向着没有外国势力保护的闸北、宝山一带蔓延开去。
一幢幢房屋、一条条街道就这样在轰炸之下沦为废墟;人口稠密的上海北站、藏有大量古籍的商务印书馆、还有许多学校、工厂,也都被炸弹炸得支离破碎。
面对日军强大的火力,驻守闸北的十九路军没有退缩,而是端起了远远落后于日军的武器装备,凭借一腔爱国之心,在没有接到上峰还击命令的情况下,毅然凭借着简陋的工事,在街道上展开了与日军部队的巷战。
与装备精良的中央军相比,第十九路军是一只杂牌军,大多数子弟都来自广东。
但恰是这些个子不高,短小精干的年轻子弟兵,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沉着指挥下,数万官兵都仿佛化身成为了一块块来自福建的花岗岩,像一块块坚硬的、绝不轻易折弯的钢,顶住了日本海军陆战队五千余名士兵的轮番进攻。
这些在寒冬里还只身着灰布单衣军装、身背斗笠的十九路军官兵,硬是用血肉之躯、用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无惧死亡的精神,用步枪和手榴弹,挡住了有飞机、军舰、大炮、坦克车开路而来的日军去路。
十九路军的勇敢和他们那一腔爱国热血,感动了上海市民。
人们慷慨解囊,为支援十九路军购买军需用品、抚恤伤员等而筹募善款;人们愤然举行罢工和游行,以表示对在前线浴血杀敌将士的敬意与支持;人们热烈报名,参加各种义勇军、情报队和运输队,以解十九路军的后方支援;人们为十九路军捐献捐制棉衣,让只穿着单衣、冒着大雪战斗的将士们不再受冻伤之苦;人们积极募集各种医药,并且筹建起许多的伤兵医院,悉心救治与照料那些因为保护上海、捍卫国家尊严而受伤的士兵…… 上海市民所做的这一切,让在前线奋战的将士们感到了温暖。
可是,战事的激烈与残酷却还是无时无刻不在煎熬着每一个人。
日军的炮火每天都要在申城的天空响起,画着鲜红太阳标志的飞机,每天都要在申城的天空飞过,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陆续而来的日军增援部队参加到这场仿佛怎么打都结束不了的战争之中。
租界里的人们,用同情的目光凝视着铁丝栅栏外前来避难的同胞,而租界外的人们,用无比凄哀的目光望着铁丝栅栏里匆匆走过的人们。
一道人为筑起的铁丝栅栏,将原属一个城市的人们,无奈却也狠决的分割成了两个世界的人。
没有门路和关系的城外人,只能悲惨的接受背井离乡的命运,因为他们不得不离开上海以寻求最后的生存机会。
城外的人,正经受着炮火的摧残,经受着流离失所、生离死别的痛苦,他们拼了命的从那片燃烧着地狱之火的地方逃了出来,从一片焦土之下挣扎着活了下来,拼了命的想要闯过那道铁丝栅栏去,想要在这道栅栏后面寻到一丝生存之地,可是等到了这道栅栏面前,却那样无奈而绝望的发现,这里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那一张张把守在栅栏面前的面孔,无一例外的都是高鼻深目的洋人,这些洋人傲然的、毫无商量余地的拒绝中国人到原本就属于中国的土地上避难。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已经把这片租借而来的土地,看成了是自己的领土。
于是,无路可去的人们,就在新春佳节快要到来的时候,开始成批成批的逃往外地,在逃往外地的一路上,到处都有被人们无奈遗弃的东西,衣服、鞋子、包裹、被褥……甚至还包括人。
如果这时有一面镜子,那么每一个从镜子面前经过的人,都会从镜子里看到一张张表情类似、神情雷同的脸,哪怕他们的容貌各不相同。
因为,愁苦与茫然,将会是他们所有人的群像。
作者有话要说: ☆、第十六章 民国二十一年的除
一幢幢房屋、一条条街道就这样在轰炸之下沦为废墟;人口稠密的上海北站、藏有大量古籍的商务印书馆、还有许多学校、工厂,也都被炸弹炸得支离破碎。
面对日军强大的火力,驻守闸北的十九路军没有退缩,而是端起了远远落后于日军的武器装备,凭借一腔爱国之心,在没有接到上峰还击命令的情况下,毅然凭借着简陋的工事,在街道上展开了与日军部队的巷战。
与装备精良的中央军相比,第十九路军是一只杂牌军,大多数子弟都来自广东。
但恰是这些个子不高,短小精干的年轻子弟兵,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沉着指挥下,数万官兵都仿佛化身成为了一块块来自福建的花岗岩,像一块块坚硬的、绝不轻易折弯的钢,顶住了日本海军陆战队五千余名士兵的轮番进攻。
这些在寒冬里还只身着灰布单衣军装、身背斗笠的十九路军官兵,硬是用血肉之躯、用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无惧死亡的精神,用步枪和手榴弹,挡住了有飞机、军舰、大炮、坦克车开路而来的日军去路。
十九路军的勇敢和他们那一腔爱国热血,感动了上海市民。
人们慷慨解囊,为支援十九路军购买军需用品、抚恤伤员等而筹募善款;人们愤然举行罢工和游行,以表示对在前线浴血杀敌将士的敬意与支持;人们热烈报名,参加各种义勇军、情报队和运输队,以解十九路军的后方支援;人们为十九路军捐献捐制棉衣,让只穿着单衣、冒着大雪战斗的将士们不再受冻伤之苦;人们积极募集各种医药,并且筹建起许多的伤兵医院,悉心救治与照料那些因为保护上海、捍卫国家尊严而受伤的士兵…… 上海市民所做的这一切,让在前线奋战的将士们感到了温暖。
可是,战事的激烈与残酷却还是无时无刻不在煎熬着每一个人。
日军的炮火每天都要在申城的天空响起,画着鲜红太阳标志的飞机,每天都要在申城的天空飞过,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陆续而来的日军增援部队参加到这场仿佛怎么打都结束不了的战争之中。
租界里的人们,用同情的目光凝视着铁丝栅栏外前来避难的同胞,而租界外的人们,用无比凄哀的目光望着铁丝栅栏里匆匆走过的人们。
一道人为筑起的铁丝栅栏,将原属一个城市的人们,无奈却也狠决的分割成了两个世界的人。
没有门路和关系的城外人,只能悲惨的接受背井离乡的命运,因为他们不得不离开上海以寻求最后的生存机会。
城外的人,正经受着炮火的摧残,经受着流离失所、生离死别的痛苦,他们拼了命的从那片燃烧着地狱之火的地方逃了出来,从一片焦土之下挣扎着活了下来,拼了命的想要闯过那道铁丝栅栏去,想要在这道栅栏后面寻到一丝生存之地,可是等到了这道栅栏面前,却那样无奈而绝望的发现,这里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那一张张把守在栅栏面前的面孔,无一例外的都是高鼻深目的洋人,这些洋人傲然的、毫无商量余地的拒绝中国人到原本就属于中国的土地上避难。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已经把这片租借而来的土地,看成了是自己的领土。
于是,无路可去的人们,就在新春佳节快要到来的时候,开始成批成批的逃往外地,在逃往外地的一路上,到处都有被人们无奈遗弃的东西,衣服、鞋子、包裹、被褥……甚至还包括人。
如果这时有一面镜子,那么每一个从镜子面前经过的人,都会从镜子里看到一张张表情类似、神情雷同的脸,哪怕他们的容貌各不相同。
因为,愁苦与茫然,将会是他们所有人的群像。
作者有话要说: ☆、第十六章 民国二十一年的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