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遗训

关灯
    第一百三十三章世祖遗训 昭武二十七年。

     从第二次南洋之战后,十年太平时光,让南京恢复了生机。

     不仅仅是南京恢复了生机,似乎整个天下都从崇祯年间的大乱恢复过来了。

    特别是这十年之间,外不动兵,国内除却治水之外,也没有兴什么大工程。

     姚启圣也当任了二十年首辅了。

     这二十年间,姚启圣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将张轩心中的体制梳理清楚。

     大夏权力结构也彻底稳定。

     枢密院,内阁,督察院从上到下,三足鼎立,即便是最下面的县,都有三个机构的分支,县令对接知府对接巡抚对接内阁。

    而县尉对接参将对接总兵对接枢密院。

    都察院下面是提刑司,府一级是分司。

    到县一级就是法司。

     至于国营企业,如制造局,铸币局,铁场,盐场,船场,等等或隶属于内阁,或隶属于枢密院,有的也直接隶属于大内。

     只是在张轩眼中,这一套并非完美。

     还有极大的改良空间,针对江南大量工坊,张轩已经准备征收商品税。

    姚启圣甚至已经在南京展开一系列试点了。

     就是想办法,让这些工坊产出的商品,只要一出厂门都必须交税。

     还有想办法降低收税成本。

     如果一个个上工坊征收,且不说需要多少税吏,单单说,怎么确定这些税吏不会中饱私囊。

     张轩前世也并是对精通税务的。

     所以,他能想到的仅仅是雏形,只能让姚启圣去完善。

     张轩之所以,想办法在这方面征税,并非张轩钻到钱眼之中了,或者说是大夏财政相当不健康。

     恰恰相反。

     是在昭武十年之后,大夏财政一日比一日健康。

     在昭武十一年的天赋岁入三千万元。

    而铸币,海关,盐税。

    已经其他杂七杂八的岁收,也有一千五百万元之多。

     所以,在第一次南洋之战开打之前,虽然每年还要在治水之上投入八百万到一千万元之多,但是朝廷已经将北伐所欠的国债,连本带利的还清了。

     南洋之战,与平定郑经,根本没有发行国债的必要。

     在第二次南洋之战后,朝廷从南洋地区得到的利益,有一个爆发期,特别是将很多当地土着围剿了,直接受益在一亿元左右。

     随后后来都下降了。

     但是朝廷年收入也在一年一个台阶的上涨。

    毕竟而今大夏,也将朝鲜,越南,南洋纳入版图之中。

     昭武二十年,朝廷岁入在四千万元一上,昭武二十五年在五千六百万元左右。

     姚启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