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关灯
    同的形容词来夸赞他,来电时也并没有直入主题,而是先嘘寒问暖了几句,才委婉他跟陈寄在学校是不是关系很好。

     “还不错,”林思弦说,“他们家很困难吗?” “是有些难处,”姨父大概花了一天时间在庞总跟林思弦当中权衡,并且做好了决定,于是对于陈寄家庭的描述多了怜悯与仁慈,“他母亲靠这个店独自抚养一对兄妹,听说还有个老人在医院住着,不久前还因为医疗费产生了点纠纷。

    ” 在林思弦的引导询问下,姨父多讲了一点内容。

    陈寄他父亲以前是电子厂员工,几年前的一个深夜,送完醉酒的领导,自己独自骑摩托车回家,路上疲劳驾驶出了事故离世。

     原来他父亲的死因是这样。

    林思弦突然回想起陈寄在跨年那夜的酒吧门口,看垃圾一样的眼神。

     通话的最后林思弦说:“姨父,营业执照没问题的话,你平时定期派人去他家店里看看吧,关照关照,医院那边也帮忙看看,我学习忙,没事帮我送个果篮。

    ” 姨父答应了,再度夸奖他:“思弦,你人心善,未来肯定会有福报。

    ” 林思弦当然没打算做慈善。

    所谓的关照不过是提醒。

    告知陈寄所有的果篮都有标价,而这些价格都需要陈寄来支付。

     这个道理他跟陈寄都很明白。

     按照常规说法,形成一个习惯需要二十一天。

    但大约陈寄天赋异禀,或者好学生适应力比较强,林思弦第二次叫他的时候,他没有再对林思弦的要求提出任何质疑。

     林思弦让陈寄帮他做了两天的数学和英语作业,并且要错得恰到好处,陈寄没有回答好或者不好,林思弦也没有苛求他的回答,但在第三天早上,林思弦还是在自己桌上看见了完成好的四张卷子。

     大多数时候,林思弦让陈寄完成的都是这一类常规的需求。

     譬如在排队很长的小卖部替他买一瓶果汁,譬如在课间帮他骑车去三公里以外的电影院买一张电影票。

     偶尔也有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指令。

     那一周林思弦看的是一部文艺电影,末尾画面上出现了很长段的文字,引用了西方一位作家的几句诗歌。

    林思弦在网上查到了作家的一本诗集,让陈寄去图书馆帮他借这本书。

     “学校图书馆没有这本书,”陈寄去完之后告诉他,“管理员说只有区图书馆才有,但是学生办不了那里的借书证。

    ” 林思弦很快就想到了解决方案:“那你去帮我把那几首诗抄下来。

    ” “林思弦,”陈寄平静地提示他,“你在网上就可以看。

    ” “我知道呀,”林思弦说,“但我不喜欢在网上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