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斩庞昱初试龙头铡 遇国母晚宿天齐庙

关灯
    通,干什么呢?”范宗华赔着笑脸说:“小人就怕回话不清楚,惹大人责怪,所以想尽量说详细些。

    没想到话又说多了。

    没别的说的,求二太爷多担待小人吧!” 包兴摆摆手:“谁要怪你了?就是跟你说一声,话太多反而容易惹大人不高兴。

    现在大人又叫你呢,见了大人,问什么答什么,别再唠叨了。

    ”范宗华连连点头答应,跟着包兴来到西廊下,面朝包公跪倒在地。

     包公问道:“这四周有没有人家?”范宗华回禀道:“南边通着大道,东边有片榆树林,西边是黄土岗,北边是一片破窑,统共加起来不到二十户人家。

    ”包公便让范宗华举着一块高脚牌,上面写着“放告”两个大字,让他去通知各家,如果有什么冤屈,就到天齐庙来申诉。

     范宗华应了声“是”,扛起高脚牌就走。

    他先跑到榆树林,见了张家的人就问:“张大哥,你要打官司不?”见了李家的人又问:“李老二,你有没有冤枉事?”结果惹得众人破口大骂:“你个当地方的,就盼着人家打官司,好讹钱是吧!我们日子过得好好的,你跑上门来叫人打官司。

    没什么可说的,要打就跟你打‘观音寺’(谐音“官”,意即要打就跟你打官腔)!什么东西!赶紧滚!真晦气!你这样也配当地方官?快走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范宗华没办法,又跑到黄土岗,结果还是一样,被人骂了回来。

    但他不怕骂,也不嫌辛苦,又跑到破窑那边,大声喊道:“现在包大人在天齐庙设坛受理冤情,有冤枉的尽管去申冤!”话刚说完,就有人应声:“我有冤枉,带我去!”范宗华一看,惊讶地说:“哎哟!我的妈呀!您老人家能有什么事,也要打官司?” 原来,范宗华认识这位婆婆,可只知道她是秦总管的亲戚,具体情况并不清楚。

    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呢?当年余忠替娘娘殉难,秦凤把娘娘当作余忠送出宫,派亲信送到自己家中,还叮嘱家人要像侍奉自己母亲一样照顾娘娘。

    可娘娘整天思念自己的孩子,哭瞎了双眼。

     那时候,范宗华的父亲范胜在秦府打杂,大家都叫他“剩饭”。

    他人品忠厚老实,又喜欢做好事。

    娘娘因为他善良,经常接济赏赐他,所以范胜受了娘娘很多恩情。

    后来秦凤自焚而死,秦母也相继离世,秦家的子孙都不知道娘娘的真实身份。

    正所谓“人在人情在,人亡两无交”,娘娘在秦家待不下去,只好离开,却又无处安身。

    范胜想留她在家里,娘娘坚决不肯。

    幸好有一处破窑,范胜收拾了一下,把娘娘搀扶过去居住。

    此后,范胜经常去照顾娘娘,每逢阴天下雨,就给她送饭。

    他担心别人欺负娘娘,还让儿子范宗华在窑外搭了个窝棚,日夜看守。

    范胜这么做,本是为了报答娘娘的恩德,却不知道这位就是落难的娘娘。

     范胜临终前,还特意嘱咐范宗华:“破窑里的老婆婆,你一定要好好照顾她。

    当年是秦总管派人送到咱家的,这人来历不一般,千万不能怠慢。

    ”范胜一生行善,也因此得了个孝顺的好儿子。

    自父亲去世后,范宗华一直遵照父亲的遗言,尽心尽力地侍奉娘娘,平日里都喊她“老太太”“妈妈”。

     这会儿听到娘娘说要告状,范宗华才惊讶地问缘由。

    娘娘说:“为我那不孝顺的儿子,所以要告状。

    ”范宗华说:“您老这不是糊涂了嘛。

    这么多年也没听您说过有儿子,今儿怎么突然要告儿子了?”娘娘解释道:“我这儿子的事,普通官员断不了。

    我常听人说,包公老爷能明断是非,是个清正廉明的好官。

    可偏偏他总不从这儿路过,这才耽误了这么多年。

    如今他既然来了,我要是不趁这机会申诉,还得等到什么时候?” 范宗华听了,说:“既然这样,我带您去。

    到了那儿,我拉一下竹杖,您就赶紧跪下,可别让我为难。

    ”说完,他拉着娘娘的竹杖,把她领到天齐庙前。

    先进去禀报了一声,然后才把娘娘领进庙内。

     来到包公的公座前,范宗华拉了拉竹杖,示意娘娘下跪,可娘娘理都不理。

    他又连着拉了几下,娘娘反而把竹杖往回一抽。

    范宗华急得不行。

    就听娘娘说道:“大人让左右的人都退下,我有话要说。

    ”包公听了,便让左右暂时退出去。

    等周围没人了,才说道:“现在没有旁人,有什么冤枉,尽管说出来。

    ” 没想到娘娘突然悲呼一声:“嗳哟!包卿!苦煞哀家了!”这一声,惊得包公在座位上神色大变,一旁的包兴也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包公的黑脸瞬间变得煞白,包兴心里暗叫:“我的妈呀!坏了,审出个‘哀家’来了!这下可怎么办才好?”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古典白话合集请大家收藏:()古典白话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