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 第1到第5回
关灯
小
中
大
承诺他日后必定富贵。
段达答应下来,开始为宇文述留意太子的情况。
等到晋王杨广即将返回扬州任职时,他又按照宇文述的计策,前去向皇后辞行。
他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地说:“儿臣生性愚笨,不懂忌讳;只是感念母后的养育之恩难以报答,所以时常派人问候请安。
没想到东宫太子说儿臣觊觎皇位,一直对我心怀不满,甚至想要加害于我;儿臣常常担心会遭人陷害,被人下毒,因此心中忧虑惶恐,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侍奉母后!”说完便痛哭失声。
皇后听后大怒:“杨勇这逆子越来越过分了!我给他娶了元氏女,他却不以夫妻之礼相待,专宠云昭训!他生了那么多不成器的儿子,我还在世时,你就已经被他欺负,等我百年之后,你岂不是要任他鱼肉?难道要让你去向云昭训的儿子磕头称臣,讨生活吗?”晋王听了皇后的话,更是不停地叩首大哭。
皇后好言安慰一番,让他安心回去,没有密诏不要进京,也不要轻易去东宫。
还说过几个月,她自有办法。
晋王含泪拜别皇后。
宇文述得知后,兴奋地说:“这三条计策都已经奏效了!” 杨约收了晋王的贿赂后,一心想为他说服哥哥杨素。
每次见到杨素,他都会故意做出忧愁的样子。
一天,杨素问他:“你为何如此不快?”杨约说:“前些日子兄长外调,东宫卫率苏孝慈似乎对兄长有些刁难,我听说太子还说:‘迟早要杀了这个老贼!’这老贼除了兄长还能是谁?我担心兄长年事已高,却要面临这样的危机。
”杨素笑着说:“太子又能把我怎么样!”杨约严肃地说:“这可不一样。
太子将来是要继承皇位的人。
一旦陛下驾崩,太子即位,我们家族的命运可就全掌握在他手里了,怎能不深思熟虑?”杨素问:“依你之见,是辞去官位避开他,还是现在改变态度去顺从他?”杨约回答:“辞官会失去权势;就算顺从,太子也不会消除怨恨。
只有废掉他,另立他人,不仅能免除祸患,还能立下大功。
”杨素拍手称赞:“没想到你竟有如此智谋,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杨约催促道:“此事必须尽快行动,若再迟疑,一旦太子掌权,灾祸就不远了!”杨素点头说:“我明白,还需要皇后在宫中相助。
” 杨素深知隋主杨坚最怕皇后,也最听妇人的话。
于是,他每次在宫廷宴会上,都会称赞晋王贤德孝顺,借机挑拨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本就心胸狭隘,经他这么一挑唆,便将晋王的好、太子的不好,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杨素再添上些煽风点火的话。
皇后知道杨素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便托他帮忙促成废立太子之事,还暗中送来金银财宝嘱咐他。
起初,杨素还指望皇后助力,如今皇后反倒要他帮忙,他知道此事必定能成。
于是,杨素开始频繁在隋主面前搬弄是非,还让宦官宫女们抓住机会进谗言,你一言我一语,不停地说太子的坏话。
正所谓积毁销骨,众口铄金。
到了开皇二十年十月,隋主杨坚驾临武德殿,颁布诏书,将杨勇废为庶人。
杨勇的儿子长宁王杨俨上书,请求担任宫廷侍卫,隋主看了心中有些怜悯,但又被杨素阻拦。
此外,五原公元旻直言进谏,文林郎杨孝政上书劝阻,隋主听信杨素的话,将二人都处以刑罚。
杨素自以为富贵可以长久,心中十分得意。
到了十一月,他又劝说隋主立晋王杨广为太子,任命宇文述为东宫左卫率。
晋王接到旨意后,先上表奏谢,随后挑选吉日,与萧妃一同进京朝见,搬进禁苑居住,侍奉父母,表现得十分孝顺。
隋主见他如此,心中也很欢喜,暂且按下此事不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独孤皇后生性极为善妒,宫中虽有众多宫妃彩女,如繁花锦簇般艳丽,隋文帝却只能欣赏她们的容貌,始终没有机会宠幸任何一人。
一日,独孤皇后偶然染了小病,在宫中调理。
隋文帝终于得了空,带着小内侍悄悄到各宫闲逛。
他在鳷鹊楼前踱步片刻,又在临芳殿上伫立许久,只见才人、世妇、婕妤、妃嫔们成群结队,个个身着锦绣华服,佩戴金玉饰品,然而“承恩不在貌”,在隋文帝眼中,桃花嫌其过红,李花又觉太白,看了许久,竟无一人让他心动。
隋文帝信步走到仁寿宫,恰逢一位年轻宫女正在卷珠帘。
她见隋文帝到来,慌忙放下帘钩,如垂柳般轻盈地磕了个头,起身后面含羞怯,低头斜靠在锦屏风旁。
隋文帝仔细打量,只见这宫女花容月貌,千娇百媚:笑容如春风中的花朵般娇艳,身姿似白雪堆砌的美玉般温润;眼神如秋水般清澈凝练,体态似梨云般纤瘦轻盈;碧月般的耳坠点缀耳畔,轻烟似的罗衣裁剪得体,无需过多粉饰,便自有一番宫中女子的独特风韵。
隋文帝问道:“你何时进宫的?为何从未见你侍奉?”宫女跪地答道:“奴婢是尉迟回的孙女,自进宫后,便被娘娘安置在此处,不许擅自出入,因此从未侍奉过陛下。
”隋文帝笑道:“你且起来,今日娘娘不在,偶尔走动也无妨。
”正说着,近侍来请隋文帝回宫用晚膳,他便道:“就在这里吃吧!”片刻后宴席摆下,隋文帝让尉迟氏在旁侍立同饮。
尉迟氏酒量本浅,但因隋文帝格外喜爱,勉强喝了几杯,当晚便被留在仁寿宫过夜。
次日清晨,隋文帝早起上朝,心中满是昨夜的愉悦,暗道:“今日才知做天子的快活!但只怕皇后得知,该如何是好?”却说独孤皇后虽在病中,却仍放心不下隋文帝,不时派心腹宫人打听消息。
很快有人将此事禀报给她,独孤皇后听罢怒火中烧,顾不上自己病弱的身体,带着几十名宫人怒气冲冲地赶到仁寿宫。
此时尉迟氏刚梳洗完毕,正在查看臂上涂抹的蜂黄消退了多少,忽见皇后带着一队宫人蜂拥而入,顿时吓得面如土色,心中如小鹿乱撞,急忙跪地叩首。
独孤皇后一进宫门,脚还未站稳,便喝令:“把这个妖狐给我抓过来!”众宫人哪里顾及尉迟氏的娇弱,粗鲁地拽住她的头发,拖扯着她的衣襟,将她硬生生拉到面前。
独孤皇后骂道:“你这妖奴,有什么狐媚手段,竟敢蛊惑君心,破坏宫中风气!”尉迟氏战战兢兢地答道:“奴婢出身卑微,怎敢违背娘娘的法度,岂敢妄图宠幸?只是昨晚陛下突然来宫中用膳,喝醉了便要留宿。
奴婢再三推辞,陛下却不肯听,无奈之下只能顺从。
这是陛下的意思,与奴婢无关,望娘娘开恩饶命!”独孤皇后怒道:“你这妖奴,昨夜享受快活时,不知如何装娇卖俏哄骗陛下,今日却花言巧语推得一干二净!”随即喝令宫人:“给我狠狠打!”尉迟氏连连叩头求饶:“望娘娘饶命!”独孤皇后厉声道:“陛下既如此宠爱你,你就该求他救命!昨夜不知廉耻地承欢,今日却来求我?你这等妖奴,我稍有疏忽,便被你得逞。
今日就算打死你,也已悔之晚矣,难消我心头之恨!怎能再留你这个祸根!左右,快把她打死!”众宫人闻言,一齐动手。
可怜尉迟氏娇弱的身躯,如何经得起这般摧残?尚未动用刀剑,便已香消玉殒。
正如诗中所叹:“入宫得宠亦堪哀,今日残花昨日开。
一夜思波留不住,早随白骨到泉台!” 隋文帝退朝后,满心惦记着与尉迟氏相聚,急匆匆赶到仁寿宫,却见独孤后满脸怒容地站在一旁,尉迟氏已是血肉模糊地倒在地上。
他猛地看到这一幕,大吃一惊,心中震怒,转身便往外走。
正巧遇到一个小黄门牵马经过,隋文帝翻身上马,从永巷直奔朝门而去,心中愤懑难平,甚至想抛弃天下,躲进深山。
幸好高颎退朝时看到,拼死上前阻拦,询问缘由。
隋文帝只得返回大殿,召集百官,讲述了独孤后打死尉迟氏的经过,还说要起草诏书废黜皇后。
高颎上奏道:“陛下不可!陛下历经千辛万苦,才统一天下,正应励精图治,为子孙谋福,怎能因一个妇人而轻视天下?”隋文帝余怒未消,经高颎等人再三劝说,才返回宫中。
独孤皇后本就患病,经此一怒一吓,病情愈发严重,一闭眼便看见尉迟氏的冤魂前来索命,竟患上了惊悸之症,日渐沉重,没过几个月便去世了。
朝廷只得颁布诏书,命相关部门按礼仪安排丧葬事宜。
后人写诗感叹独孤后的嫉妒:“夫婴儿兮子奇货,以爱易储移帝座。
莫言身死妒根亡,炉已酿成天下祸。
” 独孤皇后死后,隋文帝后宫寂寞,便下旨从后宫嫔妃、才人中挑选美貌女子侍奉。
旨意一出,宫中女子无不对恩宠心生向往。
然而后宫女子虽多,能被选中的却寥寥无几。
隋文帝选遍六宫,只挑中两人:一位是陈氏,一位是蔡氏。
陈氏是陈宣帝之女,性格温柔,体态婀娜,容貌堪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蔡氏是丹阳人,同样风情万种、娇媚动人。
隋文帝见了十分欣喜,说道:“朕已年老,情感无所寄托。
如今得卿二人,晚年也算有了慰藉。
”于是封陈氏为宣华夫人,蔡氏为容华夫人。
二人虽都蒙受圣宠,但宣华夫人更得隋文帝偏爱。
自此以后,隋文帝每日与她们宴饮作乐,比独孤皇后在世时更觉惬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隋文帝毕竟是开创基业的皇帝,仍有勤政之心。
即便在宫中享乐,对外廷政事也毫不懈怠,百官奏章都会逐一详阅,常常忙到深夜才休息。
一日夜里,他在灯下批阅奏章,不觉困倦,趴在案几上睡着了。
内侍们不敢打扰,屏息静候。
睡梦中,隋文帝仿佛独自站在京城之上,极目远眺,见山河辽阔壮美,心中十分畅快。
又看见城上有三棵大树,枝头果实累累。
正观赏间,耳边忽然传来汹涌的水声,低头一看,城下洪水滔滔,波涛滚滚,水位不断上涨,几乎与城墙齐平。
隋文帝在梦中大惊,急忙下城逃跑,回头望去,只见洪水铺天盖地而来。
他心中慌乱,大叫一声,猛然惊醒。
左右内侍赶忙献上茶汤,隋文帝喝了一杯,定了定神,细细回想梦中情景,认为这绝非吉兆,分明是洪水淹没都城的预兆,于是提醒自己要加强黄河防范,疏通水道,以防不测。
他又暗想,或许是姓名中带水字旁的人将祸乱国家,必须留心察觉,尽早铲除,以保江山稳固。
隋文帝本就喜好占卜吉凶,生性多疑,经此一梦,猜忌之心更重,一场因梦境引发的风波,悄然为隋朝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第03回逞雄心李靖诉西岳造谶语张衡危李渊 有词写道:“英雄气傲,硬向神灵求吉兆。
行而空中,不是真龙也学龙。
流言增忌,危矣唐公偏姓李。
仙李盘根,却笑枯杨(禾弟)不生。
”这首词调寄“减字木兰花”,道尽了英雄心气与世事无常。
自古以来,国家的吉凶祸福,虽说是天命注定,却也与人事息息相关;既然有定数,便会出现预兆。
倘若面对预兆能心怀敬畏、修身反省,或许就能将灾祸转为吉祥。
正所谓妖孽因人心而生,也能因人心而灭。
但如果只是一味心怀猜忌,想要遏制祸乱的苗头,随意诛杀他人,那么奸佞小人就会趁机设下阴谋害人,这样不仅不能消除灾祸,反而会酝酿更大的祸端。
隋文帝因为梦到洪水淹没城池,心中怀疑名字带有水字旁的人会带来灾祸。
当时朝中的老臣郕国公李浑,原本是陈朝的有功之臣,陈朝灭亡后归降隋朝,仍然保留原来的爵位。
隋文帝突然想到:“‘浑’字左边是水,他的封爵是郕国公,‘郕’字有城的意思,正好符合我梦中水淹城池的情景。
而且‘浑’字中的‘军’字有兵戈之意,莫非这个人就是引发灾祸的根源?不过他年纪大了,又不掌握兵权,掀不起什么大风浪,除非应在他的子孙身上。
”于是隋文帝问身边的侍从:“李浑有几个儿子,儿子都叫什么名字?”侍从回奏道:“李浑的长子已经去世,只剩下小儿子,小名叫洪儿。
”隋文帝听到“洪儿”这两个字,更加惊疑,心想:“我梦中见到城上有树,树上结满果实。
树就是木,树上的果实是木之子,‘木’和‘子’合起来正好是‘李’字。
现在李家儿子的小名里,恰好有‘洪’字,和我梦中的情景更加吻合。
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对国家不利,必须马上除掉。
”于是他立刻派内侍拿着自己的亲笔诏书到李浑家,下令赐死洪儿。
李浑迫于皇帝的命令,不得不照办。
可怜洪儿就这样无缘无故地丢了性命,全家人痛哭不止。
后人写诗感叹道:“殷高与文王,因梦得良相。
楚襄风流梦,感得神女降。
堪叹隋高祖,恶梦添魔障。
杀人当禳梦,举动殊孟浪。
” 隋文帝因为疑心杀死李家儿子这件事传开后,很快惊动了另一个姓李的人,他心中顿时涌起了一番雄心壮志。
这个人姓李名靖,字药师,是三原人,他足智多谋,精通兵法,骑马射箭的技艺也十分娴熟,真正是能文能武。
李靖自幼父母双亡,在外祖父家生活,他的舅舅就是韩擒虎。
韩擒虎经常和他谈论兵法,还赞叹道:“能和我谈论孙子、吴起兵法的人,除了这孩子还能有谁?”当时李靖刚二十岁,却胸怀大志。
他见隋朝法律过于严苛,料想国运不会长久。
听说隋文帝因为梦境杀人,他暗自笑道:“命中注定要成就大业的人,是杀不死的,这样杀人又有什么用呢?”他又想到:“按照梦境,树木生子对应‘李’字;洪水滔天,预示着天下将会统一。
将来得到天下的人,一定是姓李的。
”想到这里,他不禁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
有一天,李靖偶然有事到华州,路过华山时,听说华山山神西岳大王非常灵验。
于是他准备好香烛,来到庙里瞻仰参拜,并写了一篇奏疏默默祈祷:“我一介平民李靖,不自量力,向尊敬的西岳大王殿下献上这篇奏疏。
我听说上为清气下为浊气,因此区分出天地的形态;白天明亮夜晚昏暗,这彰显了神人之间的法则。
又听说神明聪慧明察、正直无私,会依照人的德行行事,只要怀着至诚之心就能感动神灵,神明之位自然不会虚设。
大王您巍峨耸立,德行崇高,威严庄重;作为神灵,您的法术能制服众多神灵,在五岳之中声名最为显赫;因此人们在清净的庙宇中为您树立神像,让您镇守西方。
纵观历代圣明的君主,没有不顺应时节祭祀您的。
您能兴云布雨,上天也愿意听从您的命令;您能把灾难转为吉祥,世间万物有谁不依赖您的庇佑?唉!我李靖不过是一介大丈夫,为什么进不能得到重用,退也无法获得安宁,就像困在干涸池塘里的鱼,行动如同失去树林的鸟,心中的忧伤,无法停止!如今国家衰落,天下动荡,奸雄们竞相争逐,郡县如同土崩瓦解。
我想要举起义旗,纵横天下,如云飞电扫般迅速,斩杀那些危害国家的奸邪之人,扫清天下的战乱,开辟太平的山河。
让百姓得以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万物昌盛,这正是顺应天命、合乎时势的作为。
如果我没有成为帝王的命数,我也希望能手持宝剑,寻找英明的君主,怀着忠义之心,投身济世,在他的阶下吐露肝胆,还望神灵明察。
希望您能指示我前进后退的时机,以决定我一生的志向。
如果您显灵帮助了我,日后我一定会击鼓致谢。
如果我问三次您都不回应,那您又算什么有灵验的神明?我就会斩下大王的头颅,焚毁这座庙宇,到那时再施展我的谋略,也不算晚。
还请神灵裁决。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祈祷完毕,李靖试着占卜一卦,心里暗自说道:“我李靖如果有成为天子的命数,就请赐我一个圣爻。
”他把爻掷下,奇怪的是,那两片爻竟然都直立在地上。
李靖心中起疑,捡起爻又掷了一次,结果还是直立着。
李靖见状,怒火顿生,他站在神像前,厉声拍击桌子道:“我李靖如果没有非凡的福分,上天让我出生又有什么用?神灵您聪慧明察,有问必答,为什么两次占卜,都不分阴阳?现在我再占卜一次,如果您还不显示灵验,明确指示,我一定会斩下您的头颅,焚毁这座庙宇。
”说完,他再次将爻掷下。
爻在地上盘旋了好一会儿才停下,一看,是个阳爻。
李靖暗想:“阳爻象征着君主,这也是个吉兆。
”于是收起爻,作揖离开了。
当时在庙里的人,听到他口出狂言,有的说他亵渎神明,有的怀疑他是个痴呆之人。
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志,任他肉眼笑英雄。
” 当天晚上,李靖住在客店里,梦见一位神人,头戴头巾,手持笏板,身穿黑袍,系着角带,手里拿着一张黄纸,对李靖说:“我是西岳判官,奉西岳大王之命,给你这张纸。
你一生的事情都写在上面。
”李靖接过纸展开一看,上面写道:“南国休嗟流落,西方自得奇逢。
红丝系足有人同,越府一时跨凤;道地须寻金卯,成家全赖长弓。
一盘棋局识真龙,好把尧天日捧。
”李靖在梦中看了一遍,牢牢记住。
判官又说:“凡事都有命数,不可过分奢望,也不必过于心急,等待时机行动,选择明主侍奉,不愁不能大富大贵。
”说完便消失了。
李靖醒来后,把梦中的事情记得清清楚楚,心想:“这么看来,我没有成为天子的命,只好做一个辅佐真命天子的人了。
神道所说的话,以后自然会应验。
”从这以后,他便打消了称王称霸的念头,安心等待时机。
正所谓:“今日且须安蠖屈,他年自必奋鹏搏。
” 有一天,李靖偶然到渭南拜访朋友,住在旅店里。
趁着闲暇,他独自骑马到郊外打猎游玩。
当时正是春末夏初,他看见村里的农民在田里耕种,因为久旱无雨,田地干裂坚硬,农民们耕种得十分吃力。
李靖走得疲惫不堪,下马向一位老农讨碗茶汤解渴。
老农见是过路的客官,不敢怠慢,急忙叫农妇到草屋里煎了一碗茶,递给李靖。
李靖喝完后连连道谢,然后上马继续前行。
忽然,山岩边跑出一只兔子。
李靖催马追赶,那兔子东跑西窜,一直在前面,却怎么也追不上;他射箭去射,兔子带着箭继续奔跑。
李靖只顾着追赶,也不知跑了多少路,兔子突然不见了。
他勒转马头,却发现不记得来时的路了,只好垂下马鞭,由着马随意前行。
眼看着红日西沉,李靖心里焦急起来:“天色已晚,道路又迷失了方向,该到哪里投宿呢?”他举目四望,远远看见前面的林子里有高楼大厦。
李靖心想:“那边既然有人家,就去投宿吧。
”于是策马朝那里走去。
到了之后一看,原来是一座大宅院。
此时已经掌灯,大门紧闭。
李靖下马敲门,一位老仆人出来问是谁。
李靖说:“我在山里迷路了,天色已晚,想借住一晚。
”老仆人说:“我家主人外出了,只有老夫人在家,我进去禀报一下,如果老夫人肯留,你就可以住下。
”李靖把马拴在门前的树上,拱手站在门外等候。
不一会儿,里面传来传话:“老夫人请客人到堂中相见。
”李靖整理好衣服走了进去。
只见里面灯烛辉煌,厅堂幽深宽敞。
但见:画栋雕梁,装饰精美,珠帘翠箔,华美异常。
堂中摆放的,无一不是令人炫目的奇珍异宝;案桌上铺陈的,想来都是赏心悦目的珍贵玩物。
老仆人和赤脚的仆人,一行行在阶下恭敬地侍奉;穿着紫袖和青衣的婢女,一对对在庭前站立。
主人十分有礼,迎接客人时恭敬温和;客人从何处而来,投宿在此不妨安心住下。
这里真是令人羡慕的王侯府邸,相比之下,自己不过是一介尘俗之人。
那位老夫人年纪大约五十多岁,穿着绿裙素衣,举止端庄优雅,站在堂上。
她左右有几个婢女,有的拿着毛巾梳子,有的举着香炉,有的捧着如意,有的拿着拂尘,在两边侍立。
李靖走进堂中,恭敬地鞠躬拜见。
老夫人从容还礼,问道:“请问贵客尊姓大名,为何来到这里?”李靖报上姓名,详细讲述了自己打猎迷路,冒昧前来投宿的缘由,还问:“这里是谁家的宅院?”老夫人说:“这里是龙家的别院,我偶尔和儿子住在这里。
今晚孩子们都不在家,本来不应该仓促留外客住宿;但您迷路前来投靠,如果不相留,这么晚了您又能去哪里呢?暂时委屈您住下,还请不要嫌弃招待不周。
”说完便吩咐婢女准备酒菜款待客人。
李靖正在推辞道谢时,酒菜已经摆好,杯盘罗列,都是非同寻常的美味佳肴。
老夫人请李靖就座,自己则坐在另一边,让婢女斟酒劝饮。
李靖见老夫人端庄,婢女恭敬,担心酒后失礼,不敢多喝,几杯之后,便起身告辞。
老夫人说:“您的马已经暂时养在马厩里了。
前厅左边的厢房,简单设置了床铺,您只管安心休息。
如果深夜孩子们回来,人马喧闹,您不必惊讶。
”说完便离开了。
老仆人把李靖带到前厅的卧室,只见床帐被褥,都极为华美。
李靖心里暗想:“这龙家到底是什么贵族,如此富有,而且待客这么有礼?”他又想到:“他家儿子如果回来,听说有客人在这里,或许会请我相见,我暂且不能睡。
”于是他关好房门,点上蜡烛,独自坐着等待。
他看到墙边书架上堆满了书籍,便随手拿了几本翻看消遣。
原来这些书上记载的,全是河神海若以及水族怪异之类的事情,都是他从未见过的奇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靖翻阅书籍一阵子后,大约到了二更时分,忽然听见大门外有人高声传报:“行雨天符到!”紧接着又听到宅院内也有人大声传递消息:“老夫人迎接天符!”李靖大吃一惊,心中暗想:“怎么行雨的天符会送到这里,难道此处不是人间?”正疑惑间,先前的老仆人前来敲门,传话称老夫人有事相求,请他到堂中相见。
李靖急忙来到堂上,只见老夫人整理衣襟,神情郑重地说道:“郎君不必惊慌。
这里其实是龙宫,老身就是龙母。
我的两个儿子都在天庭任职,负责行雨之事。
刚刚接到天符,要求从这里往西,再往南,五百里范围内,必须在今夜三更开始行雨,黎明时分停止,一刻都不能延误。
无奈大儿子送妹妹远嫁,二儿子在洞庭完婚,一时之间无法召回;老身是女流之辈,奴仆们又不能擅自做主。
郎君您是贵人,恰好投宿在此,冒昧请您暂代一行。
事情完成后,定会有酬谢,万望不要推辞。
” 李靖本就是年少英武、胆气豪迈之人,听了这番话,没有丝毫畏惧,只是疑惑道:“我只是一介凡人,怎么能代替龙神行雨呢?”老夫人说道:“您若肯帮忙,自有行雨的方法。
”李靖爽快回应:“既然如此,代为一行又有何妨!”老夫人十分欣喜,立刻命人取来一杯酒。
片刻间酒已送到,老夫人递给李靖道:“饮下此酒,可以抵御风雷,还能壮胆。
”李靖接过酒杯,酒香扑鼻,一饮而尽,顿时感觉神清气爽,精神倍增。
老夫人继续叮嘱:“门外已经备好龙马,郎君骑上它,任凭它腾空而起,绝不会有跌落的危险。
马鞍上系着一个小琉璃瓶,瓶中装满清水,这就是‘水母’。
瓶口边挂着一个小金匙,郎君只要遇到龙马跳跃的地方,就用金匙从瓶中取一滴水,滴在马鬃之上,不可多也不可少,这就是行雨的方法,一定要牢记,切莫有误!雨行完后,龙马自会返回,不必担心。
” 李靖一一应下,随即出门上马。
这匹马身形高大,毛色奇异。
刚走几步,便腾空而起,御风而行,十分平稳,且越飞越高。
霎时间,雷声轰鸣,电光闪烁,都在马蹄之下。
李靖毫不畏惧,依照老夫人的吩咐,每逢马跳跃时,就滴一滴水在马鬃上。
也不知滴了多少处,天色渐渐破晓,来到一处地方,那马又开始跳跃。
李靖正要取水,借着曙光往下一看,竟是昨日歇马喝茶之处。
他心想:“我亲眼看到这里田地干旱,一滴水能有什么用?如今行雨之权在我手中,何不广施恩泽?况且我曾受村农一杯茶的款待,正该用大雨回报他们。
”于是一连滴下约二十滴水。
没过多久,行雨完毕,那马飞奔而回,到了龙宫门前,从空中落下。
李靖下马进门,只见老夫人披头散发,身着素服,满脸愁容,迎上来说道:“郎君为何如此误事!瓶中的一滴水,相当于人间一尺雨,原本约定只滴一滴,为何唯独在此地连滴二十滴?如今这地方平地积水两丈,庄稼、房屋、百姓都被淹没。
老身因轻率托付他人,已遭天罚,被鞭背一百,我的儿子们也都要受到责罚!”李靖听后大惊失色,顿时愧疚懊悔,局促不安,无地自容。
老夫人叹道:“这或许也是命中注定,怎敢埋怨您?有劳郎君,仍需酬谢。
但金银珠宝之类,想必不是君子看重的,自当另有相赠之物。
”说着,唤出两个青衣女子,她们容貌绝美,只是一个满面笑容,一个微微带怒。
老夫人介绍:“这一个是文婢,一个是武婢,郎君可以任选其一,或者全部带走也行。
”李靖推辞道:“我辜负了您的委托,连累了您,正自悔恨,能不被怪罪就很庆幸了,怎敢再接受厚赠?”老夫人催促:“郎君不必推辞,速速选取离开。
一会儿我儿子们回来,恐怕多有不便。
”李靖暗自思忖:“若将两个婢女都带走,显得贪心;若只选文婢,又显得怯懦。
”于是指着武婢对老夫人说:“若您一定要相赠,希望能得到她。
”老夫人即刻命老仆人牵来李靖原来骑的马,又另外准备一匹马给武婢乘坐,与李靖同行。
李靖拜谢老夫人后,出门上马,与武婢一同前行。
没走几步,回头望去,那座宅院已消失不见。
又走了几里路,武婢开口道:“方才郎君若将我们姐妹都带走,便能文武双全,日后可出将入相;如今只选我,他日只能成为一名良将。
”说罢,从袖中取出一本书交给李靖:“熟读此书,可临敌制胜,辅佐明主成就大业。
”她举鞭指向远处:“往前不远,就到您的住处了。
郎君前途保重。
老夫人让我随行,并非真的将我赠予您,实则是让我把这本书交给您。
郎君日后自会遇见佳人。
我并非世间女子,难以侍奉左右,请就此别过。
”李靖正要挽留,只见武婢拨转马头,那马腾空而起,瞬间消失不见。
李靖满心惊疑,继续策马前行,只见昨日经过的地方,已是一片汪洋,不见人影,心中满是叹息与懊悔。
回到寓所后,他展开所赠之书查看,发现书中记载的全是行军作战的要诀,以及制造兵器、战车、铠甲的样式和方法。
正所谓:“龙神行雨人权代,赢得滔天水势高。
鞭背天刑甘自受,还将兵法作酬劳。
”自得到这本书后,李靖对兵法的理解愈发精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再说那些被大雨淹没的地方,地方官员逐级上报,奏章呈到朝廷。
隋文帝阅览奏章后下旨,命相关部门设法治水,同时赈济受灾百姓。
他不禁想到:“我曾梦到洪水成灾,如今京城附近果然发生水患,看来梦境应验了!”自此,心中的疑虑倒是消去了一些。
仁寿元年六月,隋文帝的第三子蜀王杨秀,因晋王杨广被立为太子,心中颇为不满。
太子担心他日后生乱,暗中嘱咐杨素寻找他的过错,加以诋毁。
隋文帝听信谗言,将杨秀召回京城,命杨素负责审理。
杨素诬陷他残酷虐待百姓,隋文帝下旨将杨秀废为庶人,幽禁在别处。
不怕惹事的唐公李渊,上奏恳切劝谏,请求将已废的太子杨勇和蜀王杨秀降封小国即可,不应贬为庶人。
隋文帝虽未采纳他的建议,却也没有降罪于他。
然而,李渊因此更加被太子忌恨。
太子找来张衡、宇文述商议:“有什么妙计能除掉李渊,让我的太子之位安稳,也保你们的富贵?”宇文述说道:“太子若早点说要处置李渊,可将他牵连到两个庶人的党羽中,必定能将他灭族。
如今圣上早就知道他忠诚正直,一时恐怕难以动摇他的地位。
”张衡献计:“这有何难!皇上生性多疑,曾梦到洪水淹没都城,心中一直为此不悦。
前些日子,郕公李浑的儿子洪儿,皇上怀疑他的名字应了谶语,暗中让李浑将其杀害。
如今我效仿北齐祖珽陷害斛律光的办法,散布谣言。
‘浑’‘渊’都带水旁,皇上怎能不起疑心?李渊恐怕难逃家破人亡的灾祸。
”太子听后,连连称妙。
张衡离开后,暗中散布流言。
起初只是在乡村中胡乱传播,随后蔓延到街市;一开始只是小孩随口乱说,渐渐大人也开始议论。
传言内容都是“桃李子,有天下”,还有“杨氏灭,李氏兴”。
这些流言不知从何处而起,巡捕官员禁止不住,渐渐传入宫中。
晋王假装上奏:“街巷中的妖言不祥,恳请下令禁止。
”隋文帝听后,心中十分不悦。
李渊也因此受到牵连,整日坐立不安。
但隋文帝心中本就有疑虑,首先怀疑的还是李浑。
这时,朝中的小人中郎将裴仁基进谗言:“郕公李浑的名字应了图谶。
近来因陛下赐死他儿子,他心怀怨恨,图谋不轨。
”隋文帝下旨彻查,自然有一群附和之人落井下石。
可怜郕公李浑被强行定为谋逆之罪,一家三十二口,全部被斩首示众。
李渊因此暂时松了口气。
但张衡的计策更加狠毒,他贿赂隋文帝信任的方士安伽陀,让其进言称李氏将当天子,劝隋文帝杀光天下姓李的人。
幸亏尚书右丞高颎上奏劝阻:“这些谣言,有的无关紧要,有的关系重大;有的是真,有的是假。
无关紧要的,比如天将下雨时商羊鸟起舞;关系重大的,像周朝时‘檿弧箕服,实亡周国’的童谣;成真的,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楚霸王项羽果然灭了秦朝;虚假的,像北齐祖珽伪造‘高山不推自倒,明月不扶自上’的谣言,害死斛律光,导致国家灭亡。
还有听信谗言的秦始皇,因‘亡秦者胡’的传言,却没想到是胡亥亡了秦朝;晋宣帝时期‘牛易马’的谶语,实则是小吏牛钦与琅琊王妃私通生下晋元帝。
天道幽微难测,想要挽回天意,关键在于修养德行,而非滥用刑罚,否则只会动摇人心。
陛下若有疑虑,让所有姓李的人不居朝中要职、不掌管兵权即可。
” 当时,蒲山公子李密担任千牛之职。
隋文帝认为他有反相,心中早已怀疑他。
李密与杨素交情深厚,杨素为保全李密,赞同高颎的建议,暗中让李密辞官。
一时间,朝中姓李的官员,许多人请求辞官归田,或是辞去兵权。
李渊也趁此机会请求回太原养病。
隋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还任命他为太原府通守,管辖西京事务。
高颎的这道奏疏,单单救了李渊,也印证了“王者不死”的说法。
太子得
段达答应下来,开始为宇文述留意太子的情况。
等到晋王杨广即将返回扬州任职时,他又按照宇文述的计策,前去向皇后辞行。
他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地说:“儿臣生性愚笨,不懂忌讳;只是感念母后的养育之恩难以报答,所以时常派人问候请安。
没想到东宫太子说儿臣觊觎皇位,一直对我心怀不满,甚至想要加害于我;儿臣常常担心会遭人陷害,被人下毒,因此心中忧虑惶恐,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侍奉母后!”说完便痛哭失声。
皇后听后大怒:“杨勇这逆子越来越过分了!我给他娶了元氏女,他却不以夫妻之礼相待,专宠云昭训!他生了那么多不成器的儿子,我还在世时,你就已经被他欺负,等我百年之后,你岂不是要任他鱼肉?难道要让你去向云昭训的儿子磕头称臣,讨生活吗?”晋王听了皇后的话,更是不停地叩首大哭。
皇后好言安慰一番,让他安心回去,没有密诏不要进京,也不要轻易去东宫。
还说过几个月,她自有办法。
晋王含泪拜别皇后。
宇文述得知后,兴奋地说:“这三条计策都已经奏效了!” 杨约收了晋王的贿赂后,一心想为他说服哥哥杨素。
每次见到杨素,他都会故意做出忧愁的样子。
一天,杨素问他:“你为何如此不快?”杨约说:“前些日子兄长外调,东宫卫率苏孝慈似乎对兄长有些刁难,我听说太子还说:‘迟早要杀了这个老贼!’这老贼除了兄长还能是谁?我担心兄长年事已高,却要面临这样的危机。
”杨素笑着说:“太子又能把我怎么样!”杨约严肃地说:“这可不一样。
太子将来是要继承皇位的人。
一旦陛下驾崩,太子即位,我们家族的命运可就全掌握在他手里了,怎能不深思熟虑?”杨素问:“依你之见,是辞去官位避开他,还是现在改变态度去顺从他?”杨约回答:“辞官会失去权势;就算顺从,太子也不会消除怨恨。
只有废掉他,另立他人,不仅能免除祸患,还能立下大功。
”杨素拍手称赞:“没想到你竟有如此智谋,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杨约催促道:“此事必须尽快行动,若再迟疑,一旦太子掌权,灾祸就不远了!”杨素点头说:“我明白,还需要皇后在宫中相助。
” 杨素深知隋主杨坚最怕皇后,也最听妇人的话。
于是,他每次在宫廷宴会上,都会称赞晋王贤德孝顺,借机挑拨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本就心胸狭隘,经他这么一挑唆,便将晋王的好、太子的不好,一股脑地说了出来。
杨素再添上些煽风点火的话。
皇后知道杨素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便托他帮忙促成废立太子之事,还暗中送来金银财宝嘱咐他。
起初,杨素还指望皇后助力,如今皇后反倒要他帮忙,他知道此事必定能成。
于是,杨素开始频繁在隋主面前搬弄是非,还让宦官宫女们抓住机会进谗言,你一言我一语,不停地说太子的坏话。
正所谓积毁销骨,众口铄金。
到了开皇二十年十月,隋主杨坚驾临武德殿,颁布诏书,将杨勇废为庶人。
杨勇的儿子长宁王杨俨上书,请求担任宫廷侍卫,隋主看了心中有些怜悯,但又被杨素阻拦。
此外,五原公元旻直言进谏,文林郎杨孝政上书劝阻,隋主听信杨素的话,将二人都处以刑罚。
杨素自以为富贵可以长久,心中十分得意。
到了十一月,他又劝说隋主立晋王杨广为太子,任命宇文述为东宫左卫率。
晋王接到旨意后,先上表奏谢,随后挑选吉日,与萧妃一同进京朝见,搬进禁苑居住,侍奉父母,表现得十分孝顺。
隋主见他如此,心中也很欢喜,暂且按下此事不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独孤皇后生性极为善妒,宫中虽有众多宫妃彩女,如繁花锦簇般艳丽,隋文帝却只能欣赏她们的容貌,始终没有机会宠幸任何一人。
一日,独孤皇后偶然染了小病,在宫中调理。
隋文帝终于得了空,带着小内侍悄悄到各宫闲逛。
他在鳷鹊楼前踱步片刻,又在临芳殿上伫立许久,只见才人、世妇、婕妤、妃嫔们成群结队,个个身着锦绣华服,佩戴金玉饰品,然而“承恩不在貌”,在隋文帝眼中,桃花嫌其过红,李花又觉太白,看了许久,竟无一人让他心动。
隋文帝信步走到仁寿宫,恰逢一位年轻宫女正在卷珠帘。
她见隋文帝到来,慌忙放下帘钩,如垂柳般轻盈地磕了个头,起身后面含羞怯,低头斜靠在锦屏风旁。
隋文帝仔细打量,只见这宫女花容月貌,千娇百媚:笑容如春风中的花朵般娇艳,身姿似白雪堆砌的美玉般温润;眼神如秋水般清澈凝练,体态似梨云般纤瘦轻盈;碧月般的耳坠点缀耳畔,轻烟似的罗衣裁剪得体,无需过多粉饰,便自有一番宫中女子的独特风韵。
隋文帝问道:“你何时进宫的?为何从未见你侍奉?”宫女跪地答道:“奴婢是尉迟回的孙女,自进宫后,便被娘娘安置在此处,不许擅自出入,因此从未侍奉过陛下。
”隋文帝笑道:“你且起来,今日娘娘不在,偶尔走动也无妨。
”正说着,近侍来请隋文帝回宫用晚膳,他便道:“就在这里吃吧!”片刻后宴席摆下,隋文帝让尉迟氏在旁侍立同饮。
尉迟氏酒量本浅,但因隋文帝格外喜爱,勉强喝了几杯,当晚便被留在仁寿宫过夜。
次日清晨,隋文帝早起上朝,心中满是昨夜的愉悦,暗道:“今日才知做天子的快活!但只怕皇后得知,该如何是好?”却说独孤皇后虽在病中,却仍放心不下隋文帝,不时派心腹宫人打听消息。
很快有人将此事禀报给她,独孤皇后听罢怒火中烧,顾不上自己病弱的身体,带着几十名宫人怒气冲冲地赶到仁寿宫。
此时尉迟氏刚梳洗完毕,正在查看臂上涂抹的蜂黄消退了多少,忽见皇后带着一队宫人蜂拥而入,顿时吓得面如土色,心中如小鹿乱撞,急忙跪地叩首。
独孤皇后一进宫门,脚还未站稳,便喝令:“把这个妖狐给我抓过来!”众宫人哪里顾及尉迟氏的娇弱,粗鲁地拽住她的头发,拖扯着她的衣襟,将她硬生生拉到面前。
独孤皇后骂道:“你这妖奴,有什么狐媚手段,竟敢蛊惑君心,破坏宫中风气!”尉迟氏战战兢兢地答道:“奴婢出身卑微,怎敢违背娘娘的法度,岂敢妄图宠幸?只是昨晚陛下突然来宫中用膳,喝醉了便要留宿。
奴婢再三推辞,陛下却不肯听,无奈之下只能顺从。
这是陛下的意思,与奴婢无关,望娘娘开恩饶命!”独孤皇后怒道:“你这妖奴,昨夜享受快活时,不知如何装娇卖俏哄骗陛下,今日却花言巧语推得一干二净!”随即喝令宫人:“给我狠狠打!”尉迟氏连连叩头求饶:“望娘娘饶命!”独孤皇后厉声道:“陛下既如此宠爱你,你就该求他救命!昨夜不知廉耻地承欢,今日却来求我?你这等妖奴,我稍有疏忽,便被你得逞。
今日就算打死你,也已悔之晚矣,难消我心头之恨!怎能再留你这个祸根!左右,快把她打死!”众宫人闻言,一齐动手。
可怜尉迟氏娇弱的身躯,如何经得起这般摧残?尚未动用刀剑,便已香消玉殒。
正如诗中所叹:“入宫得宠亦堪哀,今日残花昨日开。
一夜思波留不住,早随白骨到泉台!” 隋文帝退朝后,满心惦记着与尉迟氏相聚,急匆匆赶到仁寿宫,却见独孤后满脸怒容地站在一旁,尉迟氏已是血肉模糊地倒在地上。
他猛地看到这一幕,大吃一惊,心中震怒,转身便往外走。
正巧遇到一个小黄门牵马经过,隋文帝翻身上马,从永巷直奔朝门而去,心中愤懑难平,甚至想抛弃天下,躲进深山。
幸好高颎退朝时看到,拼死上前阻拦,询问缘由。
隋文帝只得返回大殿,召集百官,讲述了独孤后打死尉迟氏的经过,还说要起草诏书废黜皇后。
高颎上奏道:“陛下不可!陛下历经千辛万苦,才统一天下,正应励精图治,为子孙谋福,怎能因一个妇人而轻视天下?”隋文帝余怒未消,经高颎等人再三劝说,才返回宫中。
独孤皇后本就患病,经此一怒一吓,病情愈发严重,一闭眼便看见尉迟氏的冤魂前来索命,竟患上了惊悸之症,日渐沉重,没过几个月便去世了。
朝廷只得颁布诏书,命相关部门按礼仪安排丧葬事宜。
后人写诗感叹独孤后的嫉妒:“夫婴儿兮子奇货,以爱易储移帝座。
莫言身死妒根亡,炉已酿成天下祸。
” 独孤皇后死后,隋文帝后宫寂寞,便下旨从后宫嫔妃、才人中挑选美貌女子侍奉。
旨意一出,宫中女子无不对恩宠心生向往。
然而后宫女子虽多,能被选中的却寥寥无几。
隋文帝选遍六宫,只挑中两人:一位是陈氏,一位是蔡氏。
陈氏是陈宣帝之女,性格温柔,体态婀娜,容貌堪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蔡氏是丹阳人,同样风情万种、娇媚动人。
隋文帝见了十分欣喜,说道:“朕已年老,情感无所寄托。
如今得卿二人,晚年也算有了慰藉。
”于是封陈氏为宣华夫人,蔡氏为容华夫人。
二人虽都蒙受圣宠,但宣华夫人更得隋文帝偏爱。
自此以后,隋文帝每日与她们宴饮作乐,比独孤皇后在世时更觉惬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隋文帝毕竟是开创基业的皇帝,仍有勤政之心。
即便在宫中享乐,对外廷政事也毫不懈怠,百官奏章都会逐一详阅,常常忙到深夜才休息。
一日夜里,他在灯下批阅奏章,不觉困倦,趴在案几上睡着了。
内侍们不敢打扰,屏息静候。
睡梦中,隋文帝仿佛独自站在京城之上,极目远眺,见山河辽阔壮美,心中十分畅快。
又看见城上有三棵大树,枝头果实累累。
正观赏间,耳边忽然传来汹涌的水声,低头一看,城下洪水滔滔,波涛滚滚,水位不断上涨,几乎与城墙齐平。
隋文帝在梦中大惊,急忙下城逃跑,回头望去,只见洪水铺天盖地而来。
他心中慌乱,大叫一声,猛然惊醒。
左右内侍赶忙献上茶汤,隋文帝喝了一杯,定了定神,细细回想梦中情景,认为这绝非吉兆,分明是洪水淹没都城的预兆,于是提醒自己要加强黄河防范,疏通水道,以防不测。
他又暗想,或许是姓名中带水字旁的人将祸乱国家,必须留心察觉,尽早铲除,以保江山稳固。
隋文帝本就喜好占卜吉凶,生性多疑,经此一梦,猜忌之心更重,一场因梦境引发的风波,悄然为隋朝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第03回逞雄心李靖诉西岳造谶语张衡危李渊 有词写道:“英雄气傲,硬向神灵求吉兆。
行而空中,不是真龙也学龙。
流言增忌,危矣唐公偏姓李。
仙李盘根,却笑枯杨(禾弟)不生。
”这首词调寄“减字木兰花”,道尽了英雄心气与世事无常。
自古以来,国家的吉凶祸福,虽说是天命注定,却也与人事息息相关;既然有定数,便会出现预兆。
倘若面对预兆能心怀敬畏、修身反省,或许就能将灾祸转为吉祥。
正所谓妖孽因人心而生,也能因人心而灭。
但如果只是一味心怀猜忌,想要遏制祸乱的苗头,随意诛杀他人,那么奸佞小人就会趁机设下阴谋害人,这样不仅不能消除灾祸,反而会酝酿更大的祸端。
隋文帝因为梦到洪水淹没城池,心中怀疑名字带有水字旁的人会带来灾祸。
当时朝中的老臣郕国公李浑,原本是陈朝的有功之臣,陈朝灭亡后归降隋朝,仍然保留原来的爵位。
隋文帝突然想到:“‘浑’字左边是水,他的封爵是郕国公,‘郕’字有城的意思,正好符合我梦中水淹城池的情景。
而且‘浑’字中的‘军’字有兵戈之意,莫非这个人就是引发灾祸的根源?不过他年纪大了,又不掌握兵权,掀不起什么大风浪,除非应在他的子孙身上。
”于是隋文帝问身边的侍从:“李浑有几个儿子,儿子都叫什么名字?”侍从回奏道:“李浑的长子已经去世,只剩下小儿子,小名叫洪儿。
”隋文帝听到“洪儿”这两个字,更加惊疑,心想:“我梦中见到城上有树,树上结满果实。
树就是木,树上的果实是木之子,‘木’和‘子’合起来正好是‘李’字。
现在李家儿子的小名里,恰好有‘洪’字,和我梦中的情景更加吻合。
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对国家不利,必须马上除掉。
”于是他立刻派内侍拿着自己的亲笔诏书到李浑家,下令赐死洪儿。
李浑迫于皇帝的命令,不得不照办。
可怜洪儿就这样无缘无故地丢了性命,全家人痛哭不止。
后人写诗感叹道:“殷高与文王,因梦得良相。
楚襄风流梦,感得神女降。
堪叹隋高祖,恶梦添魔障。
杀人当禳梦,举动殊孟浪。
” 隋文帝因为疑心杀死李家儿子这件事传开后,很快惊动了另一个姓李的人,他心中顿时涌起了一番雄心壮志。
这个人姓李名靖,字药师,是三原人,他足智多谋,精通兵法,骑马射箭的技艺也十分娴熟,真正是能文能武。
李靖自幼父母双亡,在外祖父家生活,他的舅舅就是韩擒虎。
韩擒虎经常和他谈论兵法,还赞叹道:“能和我谈论孙子、吴起兵法的人,除了这孩子还能有谁?”当时李靖刚二十岁,却胸怀大志。
他见隋朝法律过于严苛,料想国运不会长久。
听说隋文帝因为梦境杀人,他暗自笑道:“命中注定要成就大业的人,是杀不死的,这样杀人又有什么用呢?”他又想到:“按照梦境,树木生子对应‘李’字;洪水滔天,预示着天下将会统一。
将来得到天下的人,一定是姓李的。
”想到这里,他不禁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
有一天,李靖偶然有事到华州,路过华山时,听说华山山神西岳大王非常灵验。
于是他准备好香烛,来到庙里瞻仰参拜,并写了一篇奏疏默默祈祷:“我一介平民李靖,不自量力,向尊敬的西岳大王殿下献上这篇奏疏。
我听说上为清气下为浊气,因此区分出天地的形态;白天明亮夜晚昏暗,这彰显了神人之间的法则。
又听说神明聪慧明察、正直无私,会依照人的德行行事,只要怀着至诚之心就能感动神灵,神明之位自然不会虚设。
大王您巍峨耸立,德行崇高,威严庄重;作为神灵,您的法术能制服众多神灵,在五岳之中声名最为显赫;因此人们在清净的庙宇中为您树立神像,让您镇守西方。
纵观历代圣明的君主,没有不顺应时节祭祀您的。
您能兴云布雨,上天也愿意听从您的命令;您能把灾难转为吉祥,世间万物有谁不依赖您的庇佑?唉!我李靖不过是一介大丈夫,为什么进不能得到重用,退也无法获得安宁,就像困在干涸池塘里的鱼,行动如同失去树林的鸟,心中的忧伤,无法停止!如今国家衰落,天下动荡,奸雄们竞相争逐,郡县如同土崩瓦解。
我想要举起义旗,纵横天下,如云飞电扫般迅速,斩杀那些危害国家的奸邪之人,扫清天下的战乱,开辟太平的山河。
让百姓得以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万物昌盛,这正是顺应天命、合乎时势的作为。
如果我没有成为帝王的命数,我也希望能手持宝剑,寻找英明的君主,怀着忠义之心,投身济世,在他的阶下吐露肝胆,还望神灵明察。
希望您能指示我前进后退的时机,以决定我一生的志向。
如果您显灵帮助了我,日后我一定会击鼓致谢。
如果我问三次您都不回应,那您又算什么有灵验的神明?我就会斩下大王的头颅,焚毁这座庙宇,到那时再施展我的谋略,也不算晚。
还请神灵裁决。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祈祷完毕,李靖试着占卜一卦,心里暗自说道:“我李靖如果有成为天子的命数,就请赐我一个圣爻。
”他把爻掷下,奇怪的是,那两片爻竟然都直立在地上。
李靖心中起疑,捡起爻又掷了一次,结果还是直立着。
李靖见状,怒火顿生,他站在神像前,厉声拍击桌子道:“我李靖如果没有非凡的福分,上天让我出生又有什么用?神灵您聪慧明察,有问必答,为什么两次占卜,都不分阴阳?现在我再占卜一次,如果您还不显示灵验,明确指示,我一定会斩下您的头颅,焚毁这座庙宇。
”说完,他再次将爻掷下。
爻在地上盘旋了好一会儿才停下,一看,是个阳爻。
李靖暗想:“阳爻象征着君主,这也是个吉兆。
”于是收起爻,作揖离开了。
当时在庙里的人,听到他口出狂言,有的说他亵渎神明,有的怀疑他是个痴呆之人。
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志,任他肉眼笑英雄。
” 当天晚上,李靖住在客店里,梦见一位神人,头戴头巾,手持笏板,身穿黑袍,系着角带,手里拿着一张黄纸,对李靖说:“我是西岳判官,奉西岳大王之命,给你这张纸。
你一生的事情都写在上面。
”李靖接过纸展开一看,上面写道:“南国休嗟流落,西方自得奇逢。
红丝系足有人同,越府一时跨凤;道地须寻金卯,成家全赖长弓。
一盘棋局识真龙,好把尧天日捧。
”李靖在梦中看了一遍,牢牢记住。
判官又说:“凡事都有命数,不可过分奢望,也不必过于心急,等待时机行动,选择明主侍奉,不愁不能大富大贵。
”说完便消失了。
李靖醒来后,把梦中的事情记得清清楚楚,心想:“这么看来,我没有成为天子的命,只好做一个辅佐真命天子的人了。
神道所说的话,以后自然会应验。
”从这以后,他便打消了称王称霸的念头,安心等待时机。
正所谓:“今日且须安蠖屈,他年自必奋鹏搏。
” 有一天,李靖偶然到渭南拜访朋友,住在旅店里。
趁着闲暇,他独自骑马到郊外打猎游玩。
当时正是春末夏初,他看见村里的农民在田里耕种,因为久旱无雨,田地干裂坚硬,农民们耕种得十分吃力。
李靖走得疲惫不堪,下马向一位老农讨碗茶汤解渴。
老农见是过路的客官,不敢怠慢,急忙叫农妇到草屋里煎了一碗茶,递给李靖。
李靖喝完后连连道谢,然后上马继续前行。
忽然,山岩边跑出一只兔子。
李靖催马追赶,那兔子东跑西窜,一直在前面,却怎么也追不上;他射箭去射,兔子带着箭继续奔跑。
李靖只顾着追赶,也不知跑了多少路,兔子突然不见了。
他勒转马头,却发现不记得来时的路了,只好垂下马鞭,由着马随意前行。
眼看着红日西沉,李靖心里焦急起来:“天色已晚,道路又迷失了方向,该到哪里投宿呢?”他举目四望,远远看见前面的林子里有高楼大厦。
李靖心想:“那边既然有人家,就去投宿吧。
”于是策马朝那里走去。
到了之后一看,原来是一座大宅院。
此时已经掌灯,大门紧闭。
李靖下马敲门,一位老仆人出来问是谁。
李靖说:“我在山里迷路了,天色已晚,想借住一晚。
”老仆人说:“我家主人外出了,只有老夫人在家,我进去禀报一下,如果老夫人肯留,你就可以住下。
”李靖把马拴在门前的树上,拱手站在门外等候。
不一会儿,里面传来传话:“老夫人请客人到堂中相见。
”李靖整理好衣服走了进去。
只见里面灯烛辉煌,厅堂幽深宽敞。
但见:画栋雕梁,装饰精美,珠帘翠箔,华美异常。
堂中摆放的,无一不是令人炫目的奇珍异宝;案桌上铺陈的,想来都是赏心悦目的珍贵玩物。
老仆人和赤脚的仆人,一行行在阶下恭敬地侍奉;穿着紫袖和青衣的婢女,一对对在庭前站立。
主人十分有礼,迎接客人时恭敬温和;客人从何处而来,投宿在此不妨安心住下。
这里真是令人羡慕的王侯府邸,相比之下,自己不过是一介尘俗之人。
那位老夫人年纪大约五十多岁,穿着绿裙素衣,举止端庄优雅,站在堂上。
她左右有几个婢女,有的拿着毛巾梳子,有的举着香炉,有的捧着如意,有的拿着拂尘,在两边侍立。
李靖走进堂中,恭敬地鞠躬拜见。
老夫人从容还礼,问道:“请问贵客尊姓大名,为何来到这里?”李靖报上姓名,详细讲述了自己打猎迷路,冒昧前来投宿的缘由,还问:“这里是谁家的宅院?”老夫人说:“这里是龙家的别院,我偶尔和儿子住在这里。
今晚孩子们都不在家,本来不应该仓促留外客住宿;但您迷路前来投靠,如果不相留,这么晚了您又能去哪里呢?暂时委屈您住下,还请不要嫌弃招待不周。
”说完便吩咐婢女准备酒菜款待客人。
李靖正在推辞道谢时,酒菜已经摆好,杯盘罗列,都是非同寻常的美味佳肴。
老夫人请李靖就座,自己则坐在另一边,让婢女斟酒劝饮。
李靖见老夫人端庄,婢女恭敬,担心酒后失礼,不敢多喝,几杯之后,便起身告辞。
老夫人说:“您的马已经暂时养在马厩里了。
前厅左边的厢房,简单设置了床铺,您只管安心休息。
如果深夜孩子们回来,人马喧闹,您不必惊讶。
”说完便离开了。
老仆人把李靖带到前厅的卧室,只见床帐被褥,都极为华美。
李靖心里暗想:“这龙家到底是什么贵族,如此富有,而且待客这么有礼?”他又想到:“他家儿子如果回来,听说有客人在这里,或许会请我相见,我暂且不能睡。
”于是他关好房门,点上蜡烛,独自坐着等待。
他看到墙边书架上堆满了书籍,便随手拿了几本翻看消遣。
原来这些书上记载的,全是河神海若以及水族怪异之类的事情,都是他从未见过的奇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靖翻阅书籍一阵子后,大约到了二更时分,忽然听见大门外有人高声传报:“行雨天符到!”紧接着又听到宅院内也有人大声传递消息:“老夫人迎接天符!”李靖大吃一惊,心中暗想:“怎么行雨的天符会送到这里,难道此处不是人间?”正疑惑间,先前的老仆人前来敲门,传话称老夫人有事相求,请他到堂中相见。
李靖急忙来到堂上,只见老夫人整理衣襟,神情郑重地说道:“郎君不必惊慌。
这里其实是龙宫,老身就是龙母。
我的两个儿子都在天庭任职,负责行雨之事。
刚刚接到天符,要求从这里往西,再往南,五百里范围内,必须在今夜三更开始行雨,黎明时分停止,一刻都不能延误。
无奈大儿子送妹妹远嫁,二儿子在洞庭完婚,一时之间无法召回;老身是女流之辈,奴仆们又不能擅自做主。
郎君您是贵人,恰好投宿在此,冒昧请您暂代一行。
事情完成后,定会有酬谢,万望不要推辞。
” 李靖本就是年少英武、胆气豪迈之人,听了这番话,没有丝毫畏惧,只是疑惑道:“我只是一介凡人,怎么能代替龙神行雨呢?”老夫人说道:“您若肯帮忙,自有行雨的方法。
”李靖爽快回应:“既然如此,代为一行又有何妨!”老夫人十分欣喜,立刻命人取来一杯酒。
片刻间酒已送到,老夫人递给李靖道:“饮下此酒,可以抵御风雷,还能壮胆。
”李靖接过酒杯,酒香扑鼻,一饮而尽,顿时感觉神清气爽,精神倍增。
老夫人继续叮嘱:“门外已经备好龙马,郎君骑上它,任凭它腾空而起,绝不会有跌落的危险。
马鞍上系着一个小琉璃瓶,瓶中装满清水,这就是‘水母’。
瓶口边挂着一个小金匙,郎君只要遇到龙马跳跃的地方,就用金匙从瓶中取一滴水,滴在马鬃之上,不可多也不可少,这就是行雨的方法,一定要牢记,切莫有误!雨行完后,龙马自会返回,不必担心。
” 李靖一一应下,随即出门上马。
这匹马身形高大,毛色奇异。
刚走几步,便腾空而起,御风而行,十分平稳,且越飞越高。
霎时间,雷声轰鸣,电光闪烁,都在马蹄之下。
李靖毫不畏惧,依照老夫人的吩咐,每逢马跳跃时,就滴一滴水在马鬃上。
也不知滴了多少处,天色渐渐破晓,来到一处地方,那马又开始跳跃。
李靖正要取水,借着曙光往下一看,竟是昨日歇马喝茶之处。
他心想:“我亲眼看到这里田地干旱,一滴水能有什么用?如今行雨之权在我手中,何不广施恩泽?况且我曾受村农一杯茶的款待,正该用大雨回报他们。
”于是一连滴下约二十滴水。
没过多久,行雨完毕,那马飞奔而回,到了龙宫门前,从空中落下。
李靖下马进门,只见老夫人披头散发,身着素服,满脸愁容,迎上来说道:“郎君为何如此误事!瓶中的一滴水,相当于人间一尺雨,原本约定只滴一滴,为何唯独在此地连滴二十滴?如今这地方平地积水两丈,庄稼、房屋、百姓都被淹没。
老身因轻率托付他人,已遭天罚,被鞭背一百,我的儿子们也都要受到责罚!”李靖听后大惊失色,顿时愧疚懊悔,局促不安,无地自容。
老夫人叹道:“这或许也是命中注定,怎敢埋怨您?有劳郎君,仍需酬谢。
但金银珠宝之类,想必不是君子看重的,自当另有相赠之物。
”说着,唤出两个青衣女子,她们容貌绝美,只是一个满面笑容,一个微微带怒。
老夫人介绍:“这一个是文婢,一个是武婢,郎君可以任选其一,或者全部带走也行。
”李靖推辞道:“我辜负了您的委托,连累了您,正自悔恨,能不被怪罪就很庆幸了,怎敢再接受厚赠?”老夫人催促:“郎君不必推辞,速速选取离开。
一会儿我儿子们回来,恐怕多有不便。
”李靖暗自思忖:“若将两个婢女都带走,显得贪心;若只选文婢,又显得怯懦。
”于是指着武婢对老夫人说:“若您一定要相赠,希望能得到她。
”老夫人即刻命老仆人牵来李靖原来骑的马,又另外准备一匹马给武婢乘坐,与李靖同行。
李靖拜谢老夫人后,出门上马,与武婢一同前行。
没走几步,回头望去,那座宅院已消失不见。
又走了几里路,武婢开口道:“方才郎君若将我们姐妹都带走,便能文武双全,日后可出将入相;如今只选我,他日只能成为一名良将。
”说罢,从袖中取出一本书交给李靖:“熟读此书,可临敌制胜,辅佐明主成就大业。
”她举鞭指向远处:“往前不远,就到您的住处了。
郎君前途保重。
老夫人让我随行,并非真的将我赠予您,实则是让我把这本书交给您。
郎君日后自会遇见佳人。
我并非世间女子,难以侍奉左右,请就此别过。
”李靖正要挽留,只见武婢拨转马头,那马腾空而起,瞬间消失不见。
李靖满心惊疑,继续策马前行,只见昨日经过的地方,已是一片汪洋,不见人影,心中满是叹息与懊悔。
回到寓所后,他展开所赠之书查看,发现书中记载的全是行军作战的要诀,以及制造兵器、战车、铠甲的样式和方法。
正所谓:“龙神行雨人权代,赢得滔天水势高。
鞭背天刑甘自受,还将兵法作酬劳。
”自得到这本书后,李靖对兵法的理解愈发精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再说那些被大雨淹没的地方,地方官员逐级上报,奏章呈到朝廷。
隋文帝阅览奏章后下旨,命相关部门设法治水,同时赈济受灾百姓。
他不禁想到:“我曾梦到洪水成灾,如今京城附近果然发生水患,看来梦境应验了!”自此,心中的疑虑倒是消去了一些。
仁寿元年六月,隋文帝的第三子蜀王杨秀,因晋王杨广被立为太子,心中颇为不满。
太子担心他日后生乱,暗中嘱咐杨素寻找他的过错,加以诋毁。
隋文帝听信谗言,将杨秀召回京城,命杨素负责审理。
杨素诬陷他残酷虐待百姓,隋文帝下旨将杨秀废为庶人,幽禁在别处。
不怕惹事的唐公李渊,上奏恳切劝谏,请求将已废的太子杨勇和蜀王杨秀降封小国即可,不应贬为庶人。
隋文帝虽未采纳他的建议,却也没有降罪于他。
然而,李渊因此更加被太子忌恨。
太子找来张衡、宇文述商议:“有什么妙计能除掉李渊,让我的太子之位安稳,也保你们的富贵?”宇文述说道:“太子若早点说要处置李渊,可将他牵连到两个庶人的党羽中,必定能将他灭族。
如今圣上早就知道他忠诚正直,一时恐怕难以动摇他的地位。
”张衡献计:“这有何难!皇上生性多疑,曾梦到洪水淹没都城,心中一直为此不悦。
前些日子,郕公李浑的儿子洪儿,皇上怀疑他的名字应了谶语,暗中让李浑将其杀害。
如今我效仿北齐祖珽陷害斛律光的办法,散布谣言。
‘浑’‘渊’都带水旁,皇上怎能不起疑心?李渊恐怕难逃家破人亡的灾祸。
”太子听后,连连称妙。
张衡离开后,暗中散布流言。
起初只是在乡村中胡乱传播,随后蔓延到街市;一开始只是小孩随口乱说,渐渐大人也开始议论。
传言内容都是“桃李子,有天下”,还有“杨氏灭,李氏兴”。
这些流言不知从何处而起,巡捕官员禁止不住,渐渐传入宫中。
晋王假装上奏:“街巷中的妖言不祥,恳请下令禁止。
”隋文帝听后,心中十分不悦。
李渊也因此受到牵连,整日坐立不安。
但隋文帝心中本就有疑虑,首先怀疑的还是李浑。
这时,朝中的小人中郎将裴仁基进谗言:“郕公李浑的名字应了图谶。
近来因陛下赐死他儿子,他心怀怨恨,图谋不轨。
”隋文帝下旨彻查,自然有一群附和之人落井下石。
可怜郕公李浑被强行定为谋逆之罪,一家三十二口,全部被斩首示众。
李渊因此暂时松了口气。
但张衡的计策更加狠毒,他贿赂隋文帝信任的方士安伽陀,让其进言称李氏将当天子,劝隋文帝杀光天下姓李的人。
幸亏尚书右丞高颎上奏劝阻:“这些谣言,有的无关紧要,有的关系重大;有的是真,有的是假。
无关紧要的,比如天将下雨时商羊鸟起舞;关系重大的,像周朝时‘檿弧箕服,实亡周国’的童谣;成真的,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楚霸王项羽果然灭了秦朝;虚假的,像北齐祖珽伪造‘高山不推自倒,明月不扶自上’的谣言,害死斛律光,导致国家灭亡。
还有听信谗言的秦始皇,因‘亡秦者胡’的传言,却没想到是胡亥亡了秦朝;晋宣帝时期‘牛易马’的谶语,实则是小吏牛钦与琅琊王妃私通生下晋元帝。
天道幽微难测,想要挽回天意,关键在于修养德行,而非滥用刑罚,否则只会动摇人心。
陛下若有疑虑,让所有姓李的人不居朝中要职、不掌管兵权即可。
” 当时,蒲山公子李密担任千牛之职。
隋文帝认为他有反相,心中早已怀疑他。
李密与杨素交情深厚,杨素为保全李密,赞同高颎的建议,暗中让李密辞官。
一时间,朝中姓李的官员,许多人请求辞官归田,或是辞去兵权。
李渊也趁此机会请求回太原养病。
隋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还任命他为太原府通守,管辖西京事务。
高颎的这道奏疏,单单救了李渊,也印证了“王者不死”的说法。
太子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