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谈字母妙语指迷团 看花灯戏言猜哑谜
关灯
小
中
大
肯定是有其用途的。
”唐敖听了,有些疑惑地说道:“我们读熟了上面那段,已经学会了字母,为什么还要加上下面这段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多九公想了想,解释道:“老夫听说最近有‘空谷传声’的说法,大概下面这段就是为了这个而设置的;如果不这样,里面就会缺少很多声音,又怎么能完整地传达音韵呢?” 唐敖听了兰音的话,突然灵机一动,说道:“我因为寄女说‘珠汪’是个‘庄’字,忽然想到上面的‘珠洼’二字,如果按照‘珠汪’的例子来推断,那不就是‘挝’字吗?”兰音听了,点头说道:“寄父说得对。
”林之洋也兴奋地说道:“这么说来,‘珠翁’二字就是个‘中’字。
原来我也懂得反切了!妹夫,我拍这个‘空谷传声’,里面还有个典故呢,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说完,林之洋用手拍了十二拍,稍微停顿了一下,又拍了一拍,过了一会儿,再拍了四拍。
唐敖和多九公听了,一脸茫然,完全不明白他的意思。
婉如却在一旁说道:“爹爹拍的,大概是个‘放’字。
”林之洋听了,高兴得眉开眼笑,不住地点头,说道:“将来再到黑齿国,如果遇到国母再考才女,我把女儿送去,说不定能拿个状元回来呢!”唐敖好奇地问道:“请教侄女,你怎么知道是个‘放’字呢?”婉如解释道:“爹爹先拍了十二拍,按照单字顺数就是第十二行,又拍了一拍,就是第十二行的第一个字。
”唐敖又问道:“既然是第十二行的第一个字,那应该是‘方’字呀,怎么会是‘放’字呢?”婉如接着说道:“虽然是‘方’字,但是里面包含了方、房、仿、放、佛,阴、阳、上、去、入五声。
所以第三次又拍了四拍,才归到去声的‘放’字。
”林之洋听了,说道:“你们先别忙着说,我的这个典故还没拍完呢。
”于是,他又拍了十一拍,接着拍了七拍,最后拍了四拍。
唐敖想了想,说道:“按照侄女说的方法来推断,这是个‘屁’字。
”多九公好奇地问道:“林兄,这是什么典故呀?”林之洋笑着说道:“这是当年吃了朱草,浊气下降的典故。
”多九公听了,皱着眉头说道:“两位侄女都在这里,你不该说这种玩笑话。
而且音韵这门学问,也是很有讲究的,你把‘屁’和学问混在一起说,岂不是有点亵渎了这门学问吗?”林之洋却不以为然地说道:“要是说把‘屁’和学问混在一起就算亵渎,只怕还不止我一个人呢!”唐敖感慨地说道:“怪不得古人说韵学是天籁之音,果然说得没错。
今天小弟学会了反切,也算是在歧舌国的辛苦没有白费。
”林之洋得意地说道:“日后到了黑齿国,再和那些黑女谈论音韵,她们也不敢再说我们是‘问道于盲’了。
”唐敖接着说道:“之前在巫咸国的时候,九公曾经说要把祖传的秘方刊刻出来,用来济世救人,我当时就说‘人有善念,天必从之’。
果然,到了歧舌国,就遇到了世子和王后的病症,我们不仅因此学会了字母,九公还发了一笔财。
可见,人要是心存善念,不知不觉地就会有很多好事降临。
” 这一天,他们的船到达了智佳国。
当时正好是中秋佳节,众水手都想饮酒过节,于是把船早早地停泊在岸边。
唐敖因为觉得智佳国的风景和语言都和君子国有些相似,便约了多九公和林之洋一起上岸,想要看看智佳国是如何过节的,感受一下当地的节日氛围。
同时,他又听说智佳国的人向来精通筹算之术,便想借此机会去寻访一下筹算的来历。
没过多久,他们就进了城。
刚进城,就听到爆竹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集市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灯,五颜六色,绚丽多彩。
人们来来往往,有的在挑选商品,有的在讨价还价,人声鼎沸,充满了节日的热闹气息。
林之洋看着这些花灯,惊讶地说道:“看这里的花灯,倒有点像我们家乡的元宵节了。
”多九公也觉得很奇怪,说道:“确实有点奇怪,这和我们那里的风俗不太一样。
”于是,他们找人询问其中的缘由。
原来,智佳国的风俗是因为正月的时候天气非常寒冷,过年也没什么乐趣,而八月天高气爽,不冷不热,更适合过年,所以他们把八月初一日定为元旦,把中秋改为上元节。
现在正是他们的元宵佳节,所以才会如此热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人一边欣赏着花灯,一边打听那些精通筹算的人。
他们问了很多人,找了很多地方,虽然遇到了几个懂一些筹算的人,但也只是略知大概,并不精通。
后来,他们听说有一个姓米的人,对筹算之术非常精通。
于是,他们满怀希望地去寻访这个姓米的人。
可是,等他们到了米家才知道,这个人已经在上年中秋的时候,带着女儿米兰芬前往中原投奔亲戚去了。
他们有些失望,但并没有放弃,又到四处去打听。
找了很久,忽然看到一家门口贴着一个纸条,上面写着“春社候教”。
唐敖看到后,眼睛一亮,高兴地说道:“没想到这里竟然有灯谜。
我们何不走进去看看呢?说不定机缘巧合,能遇到精通筹算的人呢。
”多九公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说道:“好啊, 唐敖心中好奇,便向多九公问道:“九公,之前在途中我们见到那些眼睛长在手掌之上的人,他们所在的国家叫什么名字呢?”多九公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是深目国。
”唐敖听到这个答案后,灵机一动,随即抬高声音,朝着灯谜的主人问道:“请教主人,‘分明眼底人千里’,打一个国名,是不是深目国呢?”那老者微微点头,面带微笑地说道:“老丈你猜得正是。
”说着,便将准备好的赠物送了过来。
旁边围观的众人见状,纷纷齐声称赞:“用‘千里’来描绘‘深’字,这构思实在是巧妙绝伦,堪称一绝。
不仅灯谜制作得精妙,老丈的猜测也是准确无误,真是做的也好,猜的也好啊!” 这时,林之洋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他疑惑地向多九公问道:“九公,我听人常把女儿称作‘千金’,这么说来,‘千金’指的就是女儿吧?”多九公连连点头,肯定了林之洋的说法。
林之洋得到确认后,眼睛一亮,兴奋地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边墙上贴着的‘千金之子’,打一个国名,是不是女儿国呢?我去问问他。
”林之洋说话嗓门本就大,他的这番话早被那位老者听到了。
老者连忙回应道:“小哥你猜得正是。
”唐敖在一旁也不禁赞叹道:“这个灯谜里‘儿’字的运用,倒真是别出心裁,十分有趣。
” 林之洋意犹未尽,接着说道:“那‘永赐难老’打一个国名……”他的话还没说完,老者便微笑着打断道:“此间所贴的纸条上,只有‘永锡难老’,并没有‘永赐难老’哦。
”林之洋这才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赶忙改口道:“我说错了。
那‘永锡难老’,是不是不死国呢?还有上面画的那只螃蟹,是不是无肠国呢?”老者点了点头,说道:“不错。
”随即将相应的赠物送了过来。
林之洋摸了摸脑袋,有些遗憾地说道:“可惜我满肚子的诗书,还有许多关于‘老子’‘少子’的知识,无奈我这记性不好,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了。
”这时,旁边一位老翁好奇地问道:“请教小哥,你说的这部《少子》是本什么书名呀?”唐敖听到老翁的询问,心中不禁暗暗着急,担心林之洋说出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林之洋自信满满地答道:“你问‘少子’吗?就是‘张真中珠’。
”老翁更加疑惑了,追问道:“请教小哥,那什么是‘张真中珠’呢?”林之洋一本正经地解释道:“我跟你说,这个‘张真中珠’,就是那个‘方分风夫’。
”老翁被弄得一头雾水,继续问道:“请问‘方分风夫’又是什么意思呢?”林之洋毫不犹豫地说道:“‘方分风夫’便是‘冈根公孤’。
”老翁听了,忍不住笑道:“尊兄你这突然说起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这可比猜灯谜还让人难以捉摸呢。
与其和你闲聊这些,倒不如继续猜灯谜了。
”后事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古典白话合集请大家收藏:()古典白话合集
”唐敖听了,有些疑惑地说道:“我们读熟了上面那段,已经学会了字母,为什么还要加上下面这段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多九公想了想,解释道:“老夫听说最近有‘空谷传声’的说法,大概下面这段就是为了这个而设置的;如果不这样,里面就会缺少很多声音,又怎么能完整地传达音韵呢?” 唐敖听了兰音的话,突然灵机一动,说道:“我因为寄女说‘珠汪’是个‘庄’字,忽然想到上面的‘珠洼’二字,如果按照‘珠汪’的例子来推断,那不就是‘挝’字吗?”兰音听了,点头说道:“寄父说得对。
”林之洋也兴奋地说道:“这么说来,‘珠翁’二字就是个‘中’字。
原来我也懂得反切了!妹夫,我拍这个‘空谷传声’,里面还有个典故呢,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说完,林之洋用手拍了十二拍,稍微停顿了一下,又拍了一拍,过了一会儿,再拍了四拍。
唐敖和多九公听了,一脸茫然,完全不明白他的意思。
婉如却在一旁说道:“爹爹拍的,大概是个‘放’字。
”林之洋听了,高兴得眉开眼笑,不住地点头,说道:“将来再到黑齿国,如果遇到国母再考才女,我把女儿送去,说不定能拿个状元回来呢!”唐敖好奇地问道:“请教侄女,你怎么知道是个‘放’字呢?”婉如解释道:“爹爹先拍了十二拍,按照单字顺数就是第十二行,又拍了一拍,就是第十二行的第一个字。
”唐敖又问道:“既然是第十二行的第一个字,那应该是‘方’字呀,怎么会是‘放’字呢?”婉如接着说道:“虽然是‘方’字,但是里面包含了方、房、仿、放、佛,阴、阳、上、去、入五声。
所以第三次又拍了四拍,才归到去声的‘放’字。
”林之洋听了,说道:“你们先别忙着说,我的这个典故还没拍完呢。
”于是,他又拍了十一拍,接着拍了七拍,最后拍了四拍。
唐敖想了想,说道:“按照侄女说的方法来推断,这是个‘屁’字。
”多九公好奇地问道:“林兄,这是什么典故呀?”林之洋笑着说道:“这是当年吃了朱草,浊气下降的典故。
”多九公听了,皱着眉头说道:“两位侄女都在这里,你不该说这种玩笑话。
而且音韵这门学问,也是很有讲究的,你把‘屁’和学问混在一起说,岂不是有点亵渎了这门学问吗?”林之洋却不以为然地说道:“要是说把‘屁’和学问混在一起就算亵渎,只怕还不止我一个人呢!”唐敖感慨地说道:“怪不得古人说韵学是天籁之音,果然说得没错。
今天小弟学会了反切,也算是在歧舌国的辛苦没有白费。
”林之洋得意地说道:“日后到了黑齿国,再和那些黑女谈论音韵,她们也不敢再说我们是‘问道于盲’了。
”唐敖接着说道:“之前在巫咸国的时候,九公曾经说要把祖传的秘方刊刻出来,用来济世救人,我当时就说‘人有善念,天必从之’。
果然,到了歧舌国,就遇到了世子和王后的病症,我们不仅因此学会了字母,九公还发了一笔财。
可见,人要是心存善念,不知不觉地就会有很多好事降临。
” 这一天,他们的船到达了智佳国。
当时正好是中秋佳节,众水手都想饮酒过节,于是把船早早地停泊在岸边。
唐敖因为觉得智佳国的风景和语言都和君子国有些相似,便约了多九公和林之洋一起上岸,想要看看智佳国是如何过节的,感受一下当地的节日氛围。
同时,他又听说智佳国的人向来精通筹算之术,便想借此机会去寻访一下筹算的来历。
没过多久,他们就进了城。
刚进城,就听到爆竹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集市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灯,五颜六色,绚丽多彩。
人们来来往往,有的在挑选商品,有的在讨价还价,人声鼎沸,充满了节日的热闹气息。
林之洋看着这些花灯,惊讶地说道:“看这里的花灯,倒有点像我们家乡的元宵节了。
”多九公也觉得很奇怪,说道:“确实有点奇怪,这和我们那里的风俗不太一样。
”于是,他们找人询问其中的缘由。
原来,智佳国的风俗是因为正月的时候天气非常寒冷,过年也没什么乐趣,而八月天高气爽,不冷不热,更适合过年,所以他们把八月初一日定为元旦,把中秋改为上元节。
现在正是他们的元宵佳节,所以才会如此热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人一边欣赏着花灯,一边打听那些精通筹算的人。
他们问了很多人,找了很多地方,虽然遇到了几个懂一些筹算的人,但也只是略知大概,并不精通。
后来,他们听说有一个姓米的人,对筹算之术非常精通。
于是,他们满怀希望地去寻访这个姓米的人。
可是,等他们到了米家才知道,这个人已经在上年中秋的时候,带着女儿米兰芬前往中原投奔亲戚去了。
他们有些失望,但并没有放弃,又到四处去打听。
找了很久,忽然看到一家门口贴着一个纸条,上面写着“春社候教”。
唐敖看到后,眼睛一亮,高兴地说道:“没想到这里竟然有灯谜。
我们何不走进去看看呢?说不定机缘巧合,能遇到精通筹算的人呢。
”多九公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说道:“好啊, 唐敖心中好奇,便向多九公问道:“九公,之前在途中我们见到那些眼睛长在手掌之上的人,他们所在的国家叫什么名字呢?”多九公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那是深目国。
”唐敖听到这个答案后,灵机一动,随即抬高声音,朝着灯谜的主人问道:“请教主人,‘分明眼底人千里’,打一个国名,是不是深目国呢?”那老者微微点头,面带微笑地说道:“老丈你猜得正是。
”说着,便将准备好的赠物送了过来。
旁边围观的众人见状,纷纷齐声称赞:“用‘千里’来描绘‘深’字,这构思实在是巧妙绝伦,堪称一绝。
不仅灯谜制作得精妙,老丈的猜测也是准确无误,真是做的也好,猜的也好啊!” 这时,林之洋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他疑惑地向多九公问道:“九公,我听人常把女儿称作‘千金’,这么说来,‘千金’指的就是女儿吧?”多九公连连点头,肯定了林之洋的说法。
林之洋得到确认后,眼睛一亮,兴奋地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边墙上贴着的‘千金之子’,打一个国名,是不是女儿国呢?我去问问他。
”林之洋说话嗓门本就大,他的这番话早被那位老者听到了。
老者连忙回应道:“小哥你猜得正是。
”唐敖在一旁也不禁赞叹道:“这个灯谜里‘儿’字的运用,倒真是别出心裁,十分有趣。
” 林之洋意犹未尽,接着说道:“那‘永赐难老’打一个国名……”他的话还没说完,老者便微笑着打断道:“此间所贴的纸条上,只有‘永锡难老’,并没有‘永赐难老’哦。
”林之洋这才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赶忙改口道:“我说错了。
那‘永锡难老’,是不是不死国呢?还有上面画的那只螃蟹,是不是无肠国呢?”老者点了点头,说道:“不错。
”随即将相应的赠物送了过来。
林之洋摸了摸脑袋,有些遗憾地说道:“可惜我满肚子的诗书,还有许多关于‘老子’‘少子’的知识,无奈我这记性不好,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了。
”这时,旁边一位老翁好奇地问道:“请教小哥,你说的这部《少子》是本什么书名呀?”唐敖听到老翁的询问,心中不禁暗暗着急,担心林之洋说出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林之洋自信满满地答道:“你问‘少子’吗?就是‘张真中珠’。
”老翁更加疑惑了,追问道:“请教小哥,那什么是‘张真中珠’呢?”林之洋一本正经地解释道:“我跟你说,这个‘张真中珠’,就是那个‘方分风夫’。
”老翁被弄得一头雾水,继续问道:“请问‘方分风夫’又是什么意思呢?”林之洋毫不犹豫地说道:“‘方分风夫’便是‘冈根公孤’。
”老翁听了,忍不住笑道:“尊兄你这突然说起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这可比猜灯谜还让人难以捉摸呢。
与其和你闲聊这些,倒不如继续猜灯谜了。
”后事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古典白话合集请大家收藏:()古典白话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