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幽亭瀑语叩词扉

关灯
    云麓词心录·第十一章·幽亭瀑语叩词扉 暮春的云麓山披着新绿,煜明背着半旧的竹编诗囊,沿着青石板路往深处走。

    晨露未曦,草叶上的水珠沾湿了他的青衫下摆,却浑然不觉。

    昨夜在山脚下的客栈里,他翻到一本残旧的《溪山词钞》,其中一句“瀑声洗尽人间语,独向幽亭理素弦”像一颗流萤,倏地照亮了他近来混沌的词心——自上回在溪畔悟得花语词魂后,他总觉得笔下少了几分金石之音,仿佛山溪流于平地,少了跌岩成瀑的筋骨。

     一、玉帘悬处见真章 转过第三个弯道时,轰鸣声先于景色撞进耳鼓。

    煜明抬头,只见翠岭如屏,一道白练自千仞崖壁跌落,在阳光里碎成万点银星。

    山风掠过,水雾携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他下意识伸手接住几缕水丝,凉意在掌心化开,竟似触到了词中久寻的平仄韵律。

     “好个‘翠岭巍峨挂玉帘’!”他低吟着踏上前去,木栈道在脚下吱呀作响,惊起几只栖息的山雀。

    栈道临崖而建,曲曲折折探向瀑底,如一条悬空的琴弦,等着山风来拨弄。

    煜明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北固山观潮,那时他刚入词门,见潮水拍岸便激动得提笔狂书,却总被师父说“只见波澜,未悟水魂”。

    此刻望着飞泉如帘,他忽然明白,所谓词魂,原是要在动静之间寻得平衡——瀑水飞溅是动,可那垂落的玉帘又何尝不是一种静?就像词中的平仄,看似对立,实则相生。

     行至栈道中段,有一石台凸出,恰可直面飞瀑。

    煜明倚着栏杆坐下,取出随身的狼毫与蜀素纸。

    笔尖刚蘸墨,忽有云影掠过,蓝天在瀑水映影中碎成粼粼光斑,恰似“蓝天映影云轻舞”的活景。

    他心中一动,笔锋落下:“翠岭巍峨挂玉帘,飞泉直下韵如弦。

    ”刚写完首联,忽听得身后传来轻咳声。

     回头见是位鬓角染霜的山民,背着竹篓,篓里装着刚采的山蕨。

    “公子可是在写诗?”山民笑着打招呼,嗓音像山涧里的鹅卵石般温润,“这瀑子啊,清晨看像白练,正午看像碎玉,雨天看又像银河落下来,咱们山里人看了一辈子,总也看不厌。

    ” 煜明忙起身作揖:“老伯见笑了,晚生只是胡乱涂鸦。

    敢问这瀑叫什么名字?” “没正经名字,咱们都叫它‘响水崖’。

    ”山民指了指瀑底的深潭,“早年有个老学究来这儿,说这瀑声像琴弦,还题了首诗在崖壁上,可惜后来被风雨蚀了。

    ” 煜明望着潭水激荡起的漩涡,忽然想起师父曾说:“好词如深潭,表面波澜不惊,底下却藏着千般流转。

    ”他低头续写下联:“蓝天映影云轻舞,绿树环崖意自绵。

    ”写至“意自绵”时,笔尖在纸上稍作停顿——这“绵”字,既是写绿树环崖的连绵,又何尝不是词中那缕萦绕不去的意绪? 山民凑过来看了眼,咧嘴笑道:“公子写得比那老学究强,您看这瀑水,不就像带着云彩和绿树的心意往下流么?”煜明闻言一怔,忽然意识到自己以往太过追求辞藻工整,却忘了诗词本是天地万物借诗人之口在说话。

    眼前的飞瀑、蓝天、绿树,哪一样不是最天然的词章? 二、湖山深处有人家 告别响水崖,煜明沿着山径往南走,午后的阳光渐渐暖起来。

    转过一片竹林,眼前忽然豁然开朗:一弯湖泊如明镜嵌在青山之间,湖水澄明,倒映着叠翠的峰峦,竟似一幅流动的绮罗画卷。

    湖岸边,草滩上散落着大小不一的石头,像被谁随手撒下的棋子,几间茅屋隐在竹篱之后,炊烟袅袅升起,给这方胜景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青山叠翠映湖波,水色澄明漾绮罗。

    ”煜明喃喃自语,忽然听见湖边传来孩童的笑声。

    循声望去,见两个村童正在草滩上追逐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