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夜浦寻痕踏梦行
关灯
小
中
大
云麓词心录·第二十章·夜浦寻痕踏梦行
黄浦江的风裹着春末的潮气漫过堤岸时,煜明正倚着外滩的铸铁栏杆,看对岸的东方明珠在暮色中渐次亮起。
玻璃幕墙映着漫天霞光,像谁把碎金揉进了湛蓝的琉璃盏,这场景忽然让他想起三年前那个蝉鸣黏腻的夏夜——明轩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去看看外滩的灯火吧,若雪画里的江风,能把未写完的词吹进时光里。
” 手机在掌心震动,是出版社发来的校样回执。
《云麓词钞》初版样书的扉页上,还留着他去年深冬在姑苏寒山寺抄录的小楷:“夜泊枫桥霜满袖,诗心犹逐暮云低”。
指尖划过屏幕上“煜明”二字,墨色忽然与记忆里明轩画室的残稿重叠——那些未完成的外滩组画里,总有个身着月白长衫的男子立在灯影深处,衣袂被江风吹得簌簌作响。
暮色四合时,外滩的灯次第亮了。
巴洛克风格的海关钟楼敲响七点的钟声,鎏金穹顶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极了明轩画布上反复晕染的暖色调。
煜明沿着江岸缓行,花岗岩步道上的刻痕在路灯下若隐若现,忽然听见身后传来清脆的笑声:“阿煜你看,那些老建筑的灯是不是像串在江岸上的明珠?” 他猛地驻足。
这声带着吴侬软语尾音的呼唤,分明是缠绕在记忆里十年的回响。
转身时江风正掀起鬓角的碎发,眼前的少女穿着藕荷色旗袍,月白色披肩被风扬起,竟与明轩画中那个立在1946年外滩的女子重叠。
“沈小姐?”喉间泛起微涩,煜明认出对方是沪上文史馆的研究员沈砚冰,上周在古籍修复展上见过两面。
此刻她手中抱着个牛皮纸袋,袋口露出半卷泛黄的画稿,边缘处隐约可见“浦江夜游图”的题签。
沈砚冰的笑靥在灯光下格外清亮:“果然是文人的直觉,我就猜你今晚会来外滩。
”她扬了扬手中的纸袋,“在库房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些老画稿,据说是民国时期两位青年画家的作品,你看这笔触——” 展开的画稿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外滩正从暮色中苏醒。
百老汇大厦的尖顶挑破铅灰色的云,江面上泊着的小火轮吐着白烟,画中前景处,穿长衫的青年正将手中的诗集递给穿旗袍的少女,纸页上墨迹未干的,正是煜明昨夜刚抄录进《云麓词钞》的《沪上夜华》。
“这幅《夜浦寻诗图》的题跋里写着,”沈砚冰指尖划过画角的蝇头小楷,“‘丙戌年孟夏,与明轩夜游浦江,灯火映波如碎玉,遂成七律二首。
’你看这‘明轩’二字,与你那位故友的字……” 煜明的呼吸骤然一滞。
明轩生前所藏的旧物里,确实有枚刻着“明轩”的青田石章,临终前曾指着画室里未完成的外滩组画说:“若雪画的江风,该配上你填的词才对。
”此刻画中男子的眉眼,竟与明轩学生时代的照片分毫不差,而少女鬓边的白芙蓉,正是明轩总说若雪最爱的花。
“沈小姐,能否借这画稿一观?”煜明的声音有些发颤,目光落在画中两人脚边的牛皮纸袋上,袋口露出的诗稿边缘,“火树银花映晚虹”七字跃然纸上,正是他方才在手机里反复修改的新句。
沈砚冰将画稿小心递出:“库房里还有十几幅同系列作品,似乎在讲述一个持续多年的故事。
比如这幅——”她又展开另一幅《外滩夜影》,暮霭中的
玻璃幕墙映着漫天霞光,像谁把碎金揉进了湛蓝的琉璃盏,这场景忽然让他想起三年前那个蝉鸣黏腻的夏夜——明轩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去看看外滩的灯火吧,若雪画里的江风,能把未写完的词吹进时光里。
” 手机在掌心震动,是出版社发来的校样回执。
《云麓词钞》初版样书的扉页上,还留着他去年深冬在姑苏寒山寺抄录的小楷:“夜泊枫桥霜满袖,诗心犹逐暮云低”。
指尖划过屏幕上“煜明”二字,墨色忽然与记忆里明轩画室的残稿重叠——那些未完成的外滩组画里,总有个身着月白长衫的男子立在灯影深处,衣袂被江风吹得簌簌作响。
暮色四合时,外滩的灯次第亮了。
巴洛克风格的海关钟楼敲响七点的钟声,鎏金穹顶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极了明轩画布上反复晕染的暖色调。
煜明沿着江岸缓行,花岗岩步道上的刻痕在路灯下若隐若现,忽然听见身后传来清脆的笑声:“阿煜你看,那些老建筑的灯是不是像串在江岸上的明珠?” 他猛地驻足。
这声带着吴侬软语尾音的呼唤,分明是缠绕在记忆里十年的回响。
转身时江风正掀起鬓角的碎发,眼前的少女穿着藕荷色旗袍,月白色披肩被风扬起,竟与明轩画中那个立在1946年外滩的女子重叠。
“沈小姐?”喉间泛起微涩,煜明认出对方是沪上文史馆的研究员沈砚冰,上周在古籍修复展上见过两面。
此刻她手中抱着个牛皮纸袋,袋口露出半卷泛黄的画稿,边缘处隐约可见“浦江夜游图”的题签。
沈砚冰的笑靥在灯光下格外清亮:“果然是文人的直觉,我就猜你今晚会来外滩。
”她扬了扬手中的纸袋,“在库房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些老画稿,据说是民国时期两位青年画家的作品,你看这笔触——” 展开的画稿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外滩正从暮色中苏醒。
百老汇大厦的尖顶挑破铅灰色的云,江面上泊着的小火轮吐着白烟,画中前景处,穿长衫的青年正将手中的诗集递给穿旗袍的少女,纸页上墨迹未干的,正是煜明昨夜刚抄录进《云麓词钞》的《沪上夜华》。
“这幅《夜浦寻诗图》的题跋里写着,”沈砚冰指尖划过画角的蝇头小楷,“‘丙戌年孟夏,与明轩夜游浦江,灯火映波如碎玉,遂成七律二首。
’你看这‘明轩’二字,与你那位故友的字……” 煜明的呼吸骤然一滞。
明轩生前所藏的旧物里,确实有枚刻着“明轩”的青田石章,临终前曾指着画室里未完成的外滩组画说:“若雪画的江风,该配上你填的词才对。
”此刻画中男子的眉眼,竟与明轩学生时代的照片分毫不差,而少女鬓边的白芙蓉,正是明轩总说若雪最爱的花。
“沈小姐,能否借这画稿一观?”煜明的声音有些发颤,目光落在画中两人脚边的牛皮纸袋上,袋口露出的诗稿边缘,“火树银花映晚虹”七字跃然纸上,正是他方才在手机里反复修改的新句。
沈砚冰将画稿小心递出:“库房里还有十几幅同系列作品,似乎在讲述一个持续多年的故事。
比如这幅——”她又展开另一幅《外滩夜影》,暮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