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戚继光东南抗倭

关灯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浙江慈溪城外的官道上,一群穿着破烂皮甲的倭寇正拖着抢来的妇女儿童往前走。

    他们脸上带着刀疤,嘴里喊着生硬的汉语,时不时用刀柄抽打跟不上的百姓。

    突然,路边的芦苇丛里射出一排弩箭,三个倭寇应声倒地。

    一个身材魁梧的年轻将领提着长枪冲出,枪尖直指为首的倭寇头目,大喝一声:“倭寇敢尔!” 这将领便是戚继光,时任浙江都司佥书。

    那时的东南沿海,早已被倭寇搅得民不聊生——这些来自日本的海盗,勾结中国沿海的奸商和流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而明朝的卫所军队早已腐朽,士兵们要么临阵脱逃,要么一触即溃。

    戚继光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把这些倭寇赶出去,我戚继光誓不为人!” 要讲戚继光抗倭,就得先说说这“倭寇”究竟是些什么人。

    很多人以为倭寇都是日本人,其实不然。

    明朝中期,日本处于战国时代,诸侯混战,不少战败的武士、浪人(无主的武士)跑到海上当海盗;而中国沿海的一些商人,比如汪直、徐海,因为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不能正常贸易,就和这些日本浪人勾结,组成武装集团,既做买卖,也干抢劫的勾当。

    所以“倭寇”里,有日本人,也有中国人,甚至中国人还占了不少。

     这些倭寇有多凶残?《明史·日本传》里记载,他们“所过之处,村舍为墟,屠戮殆尽”。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攻破上海县,杀了两千多人,把县衙的公文、仓库的粮食全烧了;嘉靖三十四年,他们从浙江登陆,一路杀到南京,虽然人数只有几十人,却让几万明军束手无策,还杀了四千多军民。

     为什么明军打不过倭寇?说起来丢人。

    明朝的卫所制度到了嘉靖朝已经名存实亡——士兵大多是世袭的,平时种地,不怎么训练,军官则忙着贪污军饷,把士兵当佣人使唤。

    有次戚继光去视察一个卫所,发现花名册上有一千人,实际在岗的只有三百,而且个个面黄肌瘦,连弓都拉不开。

    他问一个老兵:“倭寇来了怎么办?”老兵苦笑着说:“还能怎么办?跑呗,跑慢了就死呗。

    ” 更荒唐的是,有些明军将领还和倭寇勾结,比如浙江巡抚李天宠,收了倭寇的贿赂,居然放任他们在沿海抢劫。

    百姓们说:“官兵比倭寇还狠,倭寇抢完就走,官兵抢完还逼你交‘保护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戚继光的出现,就像黑夜里的一道光,让绝望的百姓看到了希望。

     戚继光刚到浙江时,也试过用卫所的士兵打仗,结果差点送了命。

    有次他带三千明军去剿倭寇,刚一接战,明军就跑了一半,剩下的也吓得腿软。

    戚继光自己提着长枪杀了三个倭寇,才勉强稳住阵脚,可最后清点人数,居然死了两百多,而倭寇只死了十几个。

    他气得把枪往地上一戳:“这样的兵,再多也没用!” 痛定思痛,戚继光决定:要打倭寇,必须自己练一支新军。

    他听说浙江义乌人“悍勇好斗”,因为当地有个银矿,矿工们为了争夺矿脉,经常拿着锄头、扁担跟人拼命,打起架来不要命。

    戚继光觉得:“这样的人,只要好好训练,一定能成精兵。

    ”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继光来到义乌,贴出告示招兵。

    可一开始没人来——百姓们被明军坑怕了,以为又是来抓壮丁的。

    戚继光没办法,只好亲自去矿工聚集的地方,跟他们说:“我招兵,不抢你们的钱,不占你们的地,就是要打倭寇。

    倭寇抢了你们的粮食,杀了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