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衣冠南渡
关灯
小
中
大
一、从洛阳难民到江南主政者的南渡之路
公元317年的建康(今南京),秦淮河上漂着不少破船,船上的人穿着北方士族的宽袖长袍,却面黄肌瘦,形同逃难的流民。
领头的中年人叫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此刻他正望着南岸的石头城出神——一个月前,他还是洛阳城里不起眼的琅琊王,如今却成了西晋王朝在江南的最高统领。
《晋书》称司马睿“性简俭,尤敦儒素”,但真正助他在江南站稳脚跟的,是他的“辅弼之臣”王导。
王导是琅琊王氏的核心人物,论身分是司马睿的表哥,两人自幼相交。
洛阳城破前,王导便对司马睿说:“北方已乱,我等不如南下江南,另图基业。
” 此事若以当时情境观之,恰似北方世族核心群体因中原倾覆,转而南下经营一方。
司马睿心有顾虑:“江南士族素来看重门第,我等北方流亡之士,如何能让他们信服?”王导胸有成竹:“不必忧虑,我自会周旋,定能让各方同心协力。
” 二、“白板天子”的窘迫:无玉玺称帝的尴尬处境 司马睿初到建康时,局面极为难堪。
江南士族嫌他出身并非西晋皇室近支(其父不过是普通王爷),又觉北方人粗疏,竟无一人主动拜见。
《晋书·王导传》记载:“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意思是他抵达月余,无论士族百姓,竟无访客登门。
更棘手的是,西晋玉玺在永嘉之乱中被匈奴人夺走,司马睿称帝时只得用木头刻制假玺,大臣们私下称他“白板天子”(指无印信凭依的君主)。
有老臣向王导感叹:“连正经国玺都没有,这朝廷建得也太过简陋了。
”王导苦笑道:“先稳住阵脚,国玺之事,从长计议……” 当时民间流传一则轶事:说司马睿登基那日,执意拉王导同坐龙椅,王导坚决推辞,称:“您是普照天下的太阳,我等是环绕的星辰,哪有日月同辉的道理?”但百姓并不买账,编了童谣唱道:“司马坐殿,王导掌权,若无王与马,江南空自忙。
” 三、王导的谋略:一场元宵灯会收服江南士族 王导深知,要让江南士族真心归附,需行雷霆手段。
那年元宵节,他让司马睿乘坐华丽的肩舆,率领北方士族组成仪仗队,于建康城中巡游。
司马睿身着绣有日月星辰的礼服,王导与堂兄王敦(后来的权臣)骑马相随,仪仗之盛,前所未有。
领头的中年人叫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此刻他正望着南岸的石头城出神——一个月前,他还是洛阳城里不起眼的琅琊王,如今却成了西晋王朝在江南的最高统领。
《晋书》称司马睿“性简俭,尤敦儒素”,但真正助他在江南站稳脚跟的,是他的“辅弼之臣”王导。
王导是琅琊王氏的核心人物,论身分是司马睿的表哥,两人自幼相交。
洛阳城破前,王导便对司马睿说:“北方已乱,我等不如南下江南,另图基业。
” 此事若以当时情境观之,恰似北方世族核心群体因中原倾覆,转而南下经营一方。
司马睿心有顾虑:“江南士族素来看重门第,我等北方流亡之士,如何能让他们信服?”王导胸有成竹:“不必忧虑,我自会周旋,定能让各方同心协力。
” 二、“白板天子”的窘迫:无玉玺称帝的尴尬处境 司马睿初到建康时,局面极为难堪。
江南士族嫌他出身并非西晋皇室近支(其父不过是普通王爷),又觉北方人粗疏,竟无一人主动拜见。
《晋书·王导传》记载:“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
”意思是他抵达月余,无论士族百姓,竟无访客登门。
更棘手的是,西晋玉玺在永嘉之乱中被匈奴人夺走,司马睿称帝时只得用木头刻制假玺,大臣们私下称他“白板天子”(指无印信凭依的君主)。
有老臣向王导感叹:“连正经国玺都没有,这朝廷建得也太过简陋了。
”王导苦笑道:“先稳住阵脚,国玺之事,从长计议……” 当时民间流传一则轶事:说司马睿登基那日,执意拉王导同坐龙椅,王导坚决推辞,称:“您是普照天下的太阳,我等是环绕的星辰,哪有日月同辉的道理?”但百姓并不买账,编了童谣唱道:“司马坐殿,王导掌权,若无王与马,江南空自忙。
” 三、王导的谋略:一场元宵灯会收服江南士族 王导深知,要让江南士族真心归附,需行雷霆手段。
那年元宵节,他让司马睿乘坐华丽的肩舆,率领北方士族组成仪仗队,于建康城中巡游。
司马睿身着绣有日月星辰的礼服,王导与堂兄王敦(后来的权臣)骑马相随,仪仗之盛,前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