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公车上书
关灯
小
中
大
暮春的武昌城,本该浸润在江汉温润的水汽与草木萌发的芬芳里,此刻却被另一种沉重死死地压着。
甲午惨败的阴云,如同铅块,沉沉地坠在每个人的心头。
巡抚衙门那深广的后宅书房内,窗户紧闭,仿佛要将外面那令人窒息的消息连同稀薄的春光一同隔绝。
空气凝滞,只有灯花偶尔爆裂的轻微“噼啪”声,以及更远处传来的、若有似无的叹息——那是武昌城在低泣。
谭嗣同跪在冰凉坚硬的青砖地上,背脊挺得笔直,像一杆不屈的标枪,深深刺入这沉闷的空间。
他面前,端坐在太师椅上的父亲谭继洵,湖北巡抚,封疆大吏,脸色铁青得如同此刻铅灰色的天空。
那份从京师急递而来的邸抄,薄薄的几页纸,此刻却仿佛有千钧之重,被谭继洵枯瘦的手指死死攥着,指尖因用力而泛白,微微颤抖。
“……割辽东、台湾,赔款两万两千万两白银……”谭继洵的声音干涩沙哑,如同粗粝的砂纸摩擦着木器,每一个字都像钝刀割肉。
“倭人……倭人竟至于此!丧权辱国!丧权辱国!” 他猛地将邸抄拍在紫檀木的几案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震得案上笔洗里的水一阵晃动。
谭嗣同猛地抬起头,眼中燃烧着火焰:“父亲!此等条约,签之则亡国!朝廷若允,九州同悲,万姓离心!此非议和,实乃自缚于倭人刀俎之下,任其宰割!儿请父亲……” “住口!”谭继洵厉声打断,胸脯剧烈起伏,眼中交织着深沉的屈辱和一种近乎绝望的疲惫,“你懂什么!朝廷……朝廷自有朝廷的难处!北洋水师灰飞烟灭,淮军精锐折戟沉沙,国库空虚如洗……不签,难道等着倭寇的铁蹄踏破山海关,直捣京师吗?那是……那是万劫不复!” “难处?”谭嗣同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尖锐的、年轻人特有的执拗和痛楚。
“难处便是将祖宗基业、亿万黎民的血肉拱手相让?难处便是饮鸩止渴,断送国祚?父亲!湘军当年浴血,为的是保境安民,岂是为了今日这般……这般摇尾乞怜,苟延残喘?” 他盯着父亲因激动而微微抽搐的面颊,一字一顿,“儿,欲即刻北上!” “北上?”谭继洵像是被针刺了一下,猛地从椅中站起,高大的身躯因愤怒而有些摇晃,宽大的官袍下摆簌簌抖动。
他指着谭嗣同,手指颤抖得厉害,“你……你这逆子!你要去做什么?去学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狂生,妄议朝政,聚众喧嚣?你可知这是大忌!是取祸之道!你是湘军子弟,是我谭继洵的儿子!你的前程,你的身家性命,岂能如此轻掷于这等……这等无谓之举!” “无谓?”谭嗣同迎上父亲喷火的目光,毫不退缩,“国将不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谭家子弟的性命前程,难道系于这屈辱的条约之上?父亲!儿心中之痛,不在个人前程,而在山河破碎,万民倒悬!此去京师,非为功名,只为尽一份赤子之心,求一线救国生机!” “赤子之心?救国生机?”谭继洵发出一声短促而凄凉的冷笑,那笑声里浸透了宦海沉浮的苍凉与无力。
“幼稚!愚不可及!朝廷自有法度,岂容尔等书生置喙?你可知这朝堂之上,暗流汹涌,一步踏错,便是万丈深渊!我谭家数代功勋,不能……不能毁在你这一腔愚勇之上!” 他眼中掠过一丝复杂难言的情绪,既有身为父亲对独子的担忧,更有作为封疆大吏对“犯上”行径本能的恐惧和排斥,“你若执意要去,便……便不再是谭家子孙!我谭继洵,没有你这等忤逆之子!” 最后几个字,如同淬了冰的寒铁,狠狠砸在谭嗣同的心上。
书房内死一般沉寂,灯焰似乎也畏惧这凝重的气氛,不安地跳跃着。
谭嗣同挺直的脊梁,在这死寂中仿佛承受着千钧重压。
他缓缓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气息带着书房里陈年书卷和冰冷青砖的味道,直冲肺腑。
他抬起眼,目光越过父亲因盛怒而扭曲的脸庞,望向窗外沉沉的、不透一丝光亮的夜色,眼神里的火焰并未熄灭,反而沉淀出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绝。
他对着父亲,那个养育他、教导他、此刻却要与他划清界限的封疆大吏,端端正正地磕了三个响头。
额头撞击青砖,发出沉闷而清晰的“咚、咚、咚”三声,每一声都像敲在谭继洵的心坎上。
然后,他站起身,没有再看父亲一眼,转身,决然地拉开了书房那扇沉重的雕花木门。
“砰!” 门在他身后关上,隔绝了书房内凝固的空气和父亲瞬间变得苍白、失神的面容,也彻底斩断了他与这个煊赫湘军世家之间那根名为“前程”的藤蔓。
他迈入无边夜色,步履坚定,走向那未知的风暴中心。
--- 四月的京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焦躁与亢奋,仿佛一座巨大的熔炉,压抑着即将喷薄而出的岩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尘土被无数匆忙的脚步扬起,在略显惨白的阳光下打着旋儿。
各省举子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从客栈、会馆、茶肆汇聚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宣武门外达智桥胡同深处,那座名为松筠庵的古老院落。
这里曾是明代弹劾权奸严嵩而惨遭杀害的忠烈杨继盛的故居,青砖黛瓦,古槐森森,此刻,历史的悲怆仿佛与现实的屈辱在此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谭嗣同风尘仆仆,踏入庵门。
院内早已人满为患。
青衫磊落的举人们摩肩接踵,或三五成群,激烈争论,面红耳赤;或独自倚着斑驳的廊柱,眉头紧锁,长吁短叹; 更有年轻气盛者,紧握双拳,眼中喷薄着愤怒的火焰。
空气里弥漫着汗味、墨香、尘土味,还有一股浓得化不开的忧愤。
“割地!赔款!此等奇耻大辱,亘古未有!” “朝廷衮衮诸公,竟无一骨鲠之臣乎?” “倭寇贪得无厌,此约若成,国将永无宁日!” “上书!必须上书!叩阍死谏,力阻和议!” 各种口音的议论、斥骂、呼喊交织在一起,嗡嗡作响,汇成一片愤怒的海洋。
谭嗣同穿过人群,目光如炬,搜寻着那个核心的身影。
最终,他的视线定格在庵内一处稍高的台阶上。
那里,康有为正被一群情绪激动的举子簇拥在中央。
他身材不算高大,此刻却如山岳般沉稳。
一件半旧的深色长衫,袖口甚至有些磨损,却掩不住他眉宇间那股如电如剑的锐气。
他面前临时支起的长案上,铺开一大幅素白宣纸,旁边砚池里的墨汁浓得发亮。
“诸位!”康有为的声音并不洪亮,却异常清晰,穿透了嘈杂的人声,带着一种金石般的铿锵和不容置疑的力量,瞬间压住了周围的喧嚣。
他环视一周,目光所及之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马关条约》墨迹未干,然其毒已入膏肓!”康有为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锥心泣血的痛楚,“割我辽东、台湾,此乃断我华夏臂膀!赔款两万两千万两白银,此乃吸我四万万同胞骨髓!更有甚者,允倭人于我通商口岸设厂,此乃引狼入室,断我工商生路!此约若成,我大清不亡于倭寇炮舰之下,亦必亡于此等吮血吸髓之条款之中!国将不国,种将不种!” 每一句话都像重锤,狠狠砸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
人群中爆发出压抑的怒吼和悲愤的叹息。
有人掩面,有人捶胸。
康有为猛地抓起案上饱蘸浓墨的巨笔,那笔杆在他手中仿佛有了千钧之力。
“朝廷颟顸,畏敌如虎!然我辈读书人,受圣贤教诲,食民脂民膏,值此危亡之秋,岂能缄口不言,坐视神州陆沉?” 他眼中精光爆射,如同燃烧的星辰,“今日,我康有为,敢冒斧钺之诛,沥血上陈,草此万言书!一诉倭寇之凶狡,二陈和约之祸害,三谏拒约、迁都、练兵、变法之大计!此乃救亡图存之唯一生路!” 他手腕一沉,狼毫饱蘸浓墨,重重地落在那雪白的宣纸上。
墨迹淋漓,力透纸背,写下第一个力重千钧的字——“为安危大计……” “好!” “康先生高义!” “我等愿附骥尾!”
甲午惨败的阴云,如同铅块,沉沉地坠在每个人的心头。
巡抚衙门那深广的后宅书房内,窗户紧闭,仿佛要将外面那令人窒息的消息连同稀薄的春光一同隔绝。
空气凝滞,只有灯花偶尔爆裂的轻微“噼啪”声,以及更远处传来的、若有似无的叹息——那是武昌城在低泣。
谭嗣同跪在冰凉坚硬的青砖地上,背脊挺得笔直,像一杆不屈的标枪,深深刺入这沉闷的空间。
他面前,端坐在太师椅上的父亲谭继洵,湖北巡抚,封疆大吏,脸色铁青得如同此刻铅灰色的天空。
那份从京师急递而来的邸抄,薄薄的几页纸,此刻却仿佛有千钧之重,被谭继洵枯瘦的手指死死攥着,指尖因用力而泛白,微微颤抖。
“……割辽东、台湾,赔款两万两千万两白银……”谭继洵的声音干涩沙哑,如同粗粝的砂纸摩擦着木器,每一个字都像钝刀割肉。
“倭人……倭人竟至于此!丧权辱国!丧权辱国!” 他猛地将邸抄拍在紫檀木的几案上,发出沉闷的声响,震得案上笔洗里的水一阵晃动。
谭嗣同猛地抬起头,眼中燃烧着火焰:“父亲!此等条约,签之则亡国!朝廷若允,九州同悲,万姓离心!此非议和,实乃自缚于倭人刀俎之下,任其宰割!儿请父亲……” “住口!”谭继洵厉声打断,胸脯剧烈起伏,眼中交织着深沉的屈辱和一种近乎绝望的疲惫,“你懂什么!朝廷……朝廷自有朝廷的难处!北洋水师灰飞烟灭,淮军精锐折戟沉沙,国库空虚如洗……不签,难道等着倭寇的铁蹄踏破山海关,直捣京师吗?那是……那是万劫不复!” “难处?”谭嗣同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尖锐的、年轻人特有的执拗和痛楚。
“难处便是将祖宗基业、亿万黎民的血肉拱手相让?难处便是饮鸩止渴,断送国祚?父亲!湘军当年浴血,为的是保境安民,岂是为了今日这般……这般摇尾乞怜,苟延残喘?” 他盯着父亲因激动而微微抽搐的面颊,一字一顿,“儿,欲即刻北上!” “北上?”谭继洵像是被针刺了一下,猛地从椅中站起,高大的身躯因愤怒而有些摇晃,宽大的官袍下摆簌簌抖动。
他指着谭嗣同,手指颤抖得厉害,“你……你这逆子!你要去做什么?去学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狂生,妄议朝政,聚众喧嚣?你可知这是大忌!是取祸之道!你是湘军子弟,是我谭继洵的儿子!你的前程,你的身家性命,岂能如此轻掷于这等……这等无谓之举!” “无谓?”谭嗣同迎上父亲喷火的目光,毫不退缩,“国将不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谭家子弟的性命前程,难道系于这屈辱的条约之上?父亲!儿心中之痛,不在个人前程,而在山河破碎,万民倒悬!此去京师,非为功名,只为尽一份赤子之心,求一线救国生机!” “赤子之心?救国生机?”谭继洵发出一声短促而凄凉的冷笑,那笑声里浸透了宦海沉浮的苍凉与无力。
“幼稚!愚不可及!朝廷自有法度,岂容尔等书生置喙?你可知这朝堂之上,暗流汹涌,一步踏错,便是万丈深渊!我谭家数代功勋,不能……不能毁在你这一腔愚勇之上!” 他眼中掠过一丝复杂难言的情绪,既有身为父亲对独子的担忧,更有作为封疆大吏对“犯上”行径本能的恐惧和排斥,“你若执意要去,便……便不再是谭家子孙!我谭继洵,没有你这等忤逆之子!” 最后几个字,如同淬了冰的寒铁,狠狠砸在谭嗣同的心上。
书房内死一般沉寂,灯焰似乎也畏惧这凝重的气氛,不安地跳跃着。
谭嗣同挺直的脊梁,在这死寂中仿佛承受着千钧重压。
他缓缓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气息带着书房里陈年书卷和冰冷青砖的味道,直冲肺腑。
他抬起眼,目光越过父亲因盛怒而扭曲的脸庞,望向窗外沉沉的、不透一丝光亮的夜色,眼神里的火焰并未熄灭,反而沉淀出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绝。
他对着父亲,那个养育他、教导他、此刻却要与他划清界限的封疆大吏,端端正正地磕了三个响头。
额头撞击青砖,发出沉闷而清晰的“咚、咚、咚”三声,每一声都像敲在谭继洵的心坎上。
然后,他站起身,没有再看父亲一眼,转身,决然地拉开了书房那扇沉重的雕花木门。
“砰!” 门在他身后关上,隔绝了书房内凝固的空气和父亲瞬间变得苍白、失神的面容,也彻底斩断了他与这个煊赫湘军世家之间那根名为“前程”的藤蔓。
他迈入无边夜色,步履坚定,走向那未知的风暴中心。
--- 四月的京师,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焦躁与亢奋,仿佛一座巨大的熔炉,压抑着即将喷薄而出的岩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尘土被无数匆忙的脚步扬起,在略显惨白的阳光下打着旋儿。
各省举子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从客栈、会馆、茶肆汇聚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宣武门外达智桥胡同深处,那座名为松筠庵的古老院落。
这里曾是明代弹劾权奸严嵩而惨遭杀害的忠烈杨继盛的故居,青砖黛瓦,古槐森森,此刻,历史的悲怆仿佛与现实的屈辱在此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谭嗣同风尘仆仆,踏入庵门。
院内早已人满为患。
青衫磊落的举人们摩肩接踵,或三五成群,激烈争论,面红耳赤;或独自倚着斑驳的廊柱,眉头紧锁,长吁短叹; 更有年轻气盛者,紧握双拳,眼中喷薄着愤怒的火焰。
空气里弥漫着汗味、墨香、尘土味,还有一股浓得化不开的忧愤。
“割地!赔款!此等奇耻大辱,亘古未有!” “朝廷衮衮诸公,竟无一骨鲠之臣乎?” “倭寇贪得无厌,此约若成,国将永无宁日!” “上书!必须上书!叩阍死谏,力阻和议!” 各种口音的议论、斥骂、呼喊交织在一起,嗡嗡作响,汇成一片愤怒的海洋。
谭嗣同穿过人群,目光如炬,搜寻着那个核心的身影。
最终,他的视线定格在庵内一处稍高的台阶上。
那里,康有为正被一群情绪激动的举子簇拥在中央。
他身材不算高大,此刻却如山岳般沉稳。
一件半旧的深色长衫,袖口甚至有些磨损,却掩不住他眉宇间那股如电如剑的锐气。
他面前临时支起的长案上,铺开一大幅素白宣纸,旁边砚池里的墨汁浓得发亮。
“诸位!”康有为的声音并不洪亮,却异常清晰,穿透了嘈杂的人声,带着一种金石般的铿锵和不容置疑的力量,瞬间压住了周围的喧嚣。
他环视一周,目光所及之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马关条约》墨迹未干,然其毒已入膏肓!”康有为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锥心泣血的痛楚,“割我辽东、台湾,此乃断我华夏臂膀!赔款两万两千万两白银,此乃吸我四万万同胞骨髓!更有甚者,允倭人于我通商口岸设厂,此乃引狼入室,断我工商生路!此约若成,我大清不亡于倭寇炮舰之下,亦必亡于此等吮血吸髓之条款之中!国将不国,种将不种!” 每一句话都像重锤,狠狠砸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
人群中爆发出压抑的怒吼和悲愤的叹息。
有人掩面,有人捶胸。
康有为猛地抓起案上饱蘸浓墨的巨笔,那笔杆在他手中仿佛有了千钧之力。
“朝廷颟顸,畏敌如虎!然我辈读书人,受圣贤教诲,食民脂民膏,值此危亡之秋,岂能缄口不言,坐视神州陆沉?” 他眼中精光爆射,如同燃烧的星辰,“今日,我康有为,敢冒斧钺之诛,沥血上陈,草此万言书!一诉倭寇之凶狡,二陈和约之祸害,三谏拒约、迁都、练兵、变法之大计!此乃救亡图存之唯一生路!” 他手腕一沉,狼毫饱蘸浓墨,重重地落在那雪白的宣纸上。
墨迹淋漓,力透纸背,写下第一个力重千钧的字——“为安危大计……” “好!” “康先生高义!” “我等愿附骥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