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围园劫后
关灯
小
中
大
,踉跄着撞在沉重的御座上,发出一声闷响。
他脸色惨白如鬼魅,嘴唇哆嗦得如同风中落叶,手指颤抖地指向地上跪着的谭嗣同,指尖因为极度的恐惧和震怒而剧烈地抖动: “狂……狂悖!大逆不道!谭嗣同!你……你……你竟敢……竟敢说出如此……如此诛心之言!” 他的声音尖利扭曲,充满了被冒犯天威的惊怒和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围园劫后?你……你这是要陷朕于不忠不孝、万劫不复之地!是要朕背负千秋万代的骂名!是要……是要将这大清江山,彻底拖入血海深渊!” 巨大的恐惧攫住了光绪。
谭嗣同的提议,已不是简单的冒险,而是彻头彻尾的、形同谋反的政变! 对象,更是垂帘听政近四十载、手握天下兵马实权的慈禧太后!这念头本身,就足以让他肝胆俱裂!一旦事泄,莫说他这摇摇欲坠的帝位,便是项上人头,乃至整个爱新觉罗宗室,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八旗铁蹄冲入京城,看到了自己身陷囹圄、被废黜幽禁甚至被“暴毙”的结局! 谭嗣同却毫无惧色。
他依旧单膝跪地,任由碎瓷和茶水溅在袍角,目光依旧灼灼如火,直视着皇帝惊骇欲绝的眼睛,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穿透力: “皇上!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当断不断,妇人之仁,只会令亲者痛仇者快!太后已磨刀霍霍,皇上岂能引颈就戮?此乃背水一战!非如此,不足以挽狂澜于既倒!非如此,不足以保皇上之位,救维新之业!臣谭嗣同,愿为此事前驱,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住口!”光绪猛地爆发出一声嘶吼,声音因为极致的恐惧而扭曲变形,在空旷的暖阁里激起回响。
他双手死死抓住御座的扶手,仿佛那是唯一的依靠,身体抖得如同秋风中的落叶。
“给朕住口!朕……朕宁可……宁可……” 他想说“宁可退位”,可那四个字卡在喉咙里,如同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无法出声。
他死死盯着谭嗣同,那目光里充满了惊骇、愤怒,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对那孤注一掷勇气的复杂悸动。
但那悸动瞬间被滔天的恐惧淹没。
“出去!”光绪的声音嘶哑破碎,带着一种崩溃边缘的疯狂,“给朕滚出去!朕……朕要静一静!” 谭嗣同看着龙椅上那被巨大恐惧彻底压垮的年轻皇帝,眼中那燃烧的火焰渐渐黯淡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近乎绝望的悲哀。
他没有再争辩,也没有告退的礼节,只是默默地、缓缓地站起身。
袍角沾染的茶渍和沾上的细小瓷屑,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他最后深深地看了光绪一眼,那眼神复杂难言,包含了太多未尽之言,太多不甘,太多对眼前这个懦弱君主的失望,最终都化为一片沉寂的死灰。
然后,他猛地一转身,袍袖带起一阵风,卷动着烛火剧烈摇曳,身影决绝地、无声地消失在了厚重的门帘之外。
暖阁内,只剩下光绪粗重如同风箱般的喘息声,以及地上那摊刺目的茶水污迹和狼藉的碎瓷片,在昏黄的烛光下,闪烁着冰冷而绝望的光泽,无声地嘲笑着这深宫之中,权力与理想碰撞后的惨烈碎片。
--- 夜,更深了。
乾清宫东暖阁的烛火似乎也因疲惫而黯淡了几分,光影在墙壁上拖曳出更长、更扭曲的暗影,如同无数窥伺的鬼魅,无声地注视着御案后那个孤独的身影。
光绪依旧枯坐着,像一尊被抽走了灵魂的石像。
谭嗣同那“围园劫后”四个字,如同烧红的烙铁,在他脑海中反复灼烫,每一次闪现都带来一阵惊悸的颤抖。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是对伦理纲常的彻底颠覆,是对自身毁灭的清晰预见。
他不敢想,不能想!然而,杨锐那“倚重老臣”、“安抚人心”的妥协之策,却又像一剂苦涩的毒药,让他倍感屈辱,更看不到一丝真正扭转乾坤的希望。
两种截然相反的道路,如同两条冰冷的毒蛇,紧紧缠绕着他的心脏,带来窒息般的痛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在这令人绝望的死寂中,太监王商再次像幽灵般无声地滑入,手中捧着一份奏折。
他的脚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轻,头垂得极低,仿佛捧着的不是奏章,而是一块烧红的烙铁。
“万岁爷……”王商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恐惧,“新党……康广仁、林旭几位大人……联名……递了密折……” 光绪的眼珠极其缓慢地转动了一下,视线落在王商手中那份奏折上。
那折子的封面并无特殊,但在这死寂的夜里,由新党核心人物联名密奏,本身就透着一种不祥的气息。
一股冰冷的预感瞬间攫住了他。
“……呈上来。
”他的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见。
王商几乎是踮着脚尖,将奏折轻轻放在御案上,然后迅速退到阴影里,屏住了呼吸。
光绪伸出冰冷而颤抖的手,缓缓掀开了奏折。
昏黄的烛光下,一行行熟悉的、带着新党特有锐气的字迹跳入眼帘。
开篇依旧是痛陈时弊,力主变法图存。
然而,当他的目光移到奏折中段,几行墨迹格外浓重的字句如同钢针般狠狠扎进了他的瞳孔: “……泰西诸国,政通人和,国力强盛,其根本在于君民共主,设议院以通上下之情,立宪法以定国家之基……臣等泣血叩请皇上,仿行君主立宪之良法,速开国会,颁行宪法……使天下贤能,无论满汉新旧,皆得参与国政,共商国是……如此,则君权永固,民气可伸,大清中兴可期……” “开国会……行立宪……君主虚位……君民共主……” 这些字眼,在光绪眼中瞬间放大、扭曲,变成了一个个狰狞咆哮的鬼脸!他的呼吸骤然停止! 这比谭嗣同的“围园劫后”更让他感到一种彻骨的寒意和……荒谬!
他脸色惨白如鬼魅,嘴唇哆嗦得如同风中落叶,手指颤抖地指向地上跪着的谭嗣同,指尖因为极度的恐惧和震怒而剧烈地抖动: “狂……狂悖!大逆不道!谭嗣同!你……你……你竟敢……竟敢说出如此……如此诛心之言!” 他的声音尖利扭曲,充满了被冒犯天威的惊怒和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围园劫后?你……你这是要陷朕于不忠不孝、万劫不复之地!是要朕背负千秋万代的骂名!是要……是要将这大清江山,彻底拖入血海深渊!” 巨大的恐惧攫住了光绪。
谭嗣同的提议,已不是简单的冒险,而是彻头彻尾的、形同谋反的政变! 对象,更是垂帘听政近四十载、手握天下兵马实权的慈禧太后!这念头本身,就足以让他肝胆俱裂!一旦事泄,莫说他这摇摇欲坠的帝位,便是项上人头,乃至整个爱新觉罗宗室,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八旗铁蹄冲入京城,看到了自己身陷囹圄、被废黜幽禁甚至被“暴毙”的结局! 谭嗣同却毫无惧色。
他依旧单膝跪地,任由碎瓷和茶水溅在袍角,目光依旧灼灼如火,直视着皇帝惊骇欲绝的眼睛,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穿透力: “皇上!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当断不断,妇人之仁,只会令亲者痛仇者快!太后已磨刀霍霍,皇上岂能引颈就戮?此乃背水一战!非如此,不足以挽狂澜于既倒!非如此,不足以保皇上之位,救维新之业!臣谭嗣同,愿为此事前驱,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住口!”光绪猛地爆发出一声嘶吼,声音因为极致的恐惧而扭曲变形,在空旷的暖阁里激起回响。
他双手死死抓住御座的扶手,仿佛那是唯一的依靠,身体抖得如同秋风中的落叶。
“给朕住口!朕……朕宁可……宁可……” 他想说“宁可退位”,可那四个字卡在喉咙里,如同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无法出声。
他死死盯着谭嗣同,那目光里充满了惊骇、愤怒,还有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对那孤注一掷勇气的复杂悸动。
但那悸动瞬间被滔天的恐惧淹没。
“出去!”光绪的声音嘶哑破碎,带着一种崩溃边缘的疯狂,“给朕滚出去!朕……朕要静一静!” 谭嗣同看着龙椅上那被巨大恐惧彻底压垮的年轻皇帝,眼中那燃烧的火焰渐渐黯淡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近乎绝望的悲哀。
他没有再争辩,也没有告退的礼节,只是默默地、缓缓地站起身。
袍角沾染的茶渍和沾上的细小瓷屑,在烛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他最后深深地看了光绪一眼,那眼神复杂难言,包含了太多未尽之言,太多不甘,太多对眼前这个懦弱君主的失望,最终都化为一片沉寂的死灰。
然后,他猛地一转身,袍袖带起一阵风,卷动着烛火剧烈摇曳,身影决绝地、无声地消失在了厚重的门帘之外。
暖阁内,只剩下光绪粗重如同风箱般的喘息声,以及地上那摊刺目的茶水污迹和狼藉的碎瓷片,在昏黄的烛光下,闪烁着冰冷而绝望的光泽,无声地嘲笑着这深宫之中,权力与理想碰撞后的惨烈碎片。
--- 夜,更深了。
乾清宫东暖阁的烛火似乎也因疲惫而黯淡了几分,光影在墙壁上拖曳出更长、更扭曲的暗影,如同无数窥伺的鬼魅,无声地注视着御案后那个孤独的身影。
光绪依旧枯坐着,像一尊被抽走了灵魂的石像。
谭嗣同那“围园劫后”四个字,如同烧红的烙铁,在他脑海中反复灼烫,每一次闪现都带来一阵惊悸的颤抖。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是对伦理纲常的彻底颠覆,是对自身毁灭的清晰预见。
他不敢想,不能想!然而,杨锐那“倚重老臣”、“安抚人心”的妥协之策,却又像一剂苦涩的毒药,让他倍感屈辱,更看不到一丝真正扭转乾坤的希望。
两种截然相反的道路,如同两条冰冷的毒蛇,紧紧缠绕着他的心脏,带来窒息般的痛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在这令人绝望的死寂中,太监王商再次像幽灵般无声地滑入,手中捧着一份奏折。
他的脚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轻,头垂得极低,仿佛捧着的不是奏章,而是一块烧红的烙铁。
“万岁爷……”王商的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恐惧,“新党……康广仁、林旭几位大人……联名……递了密折……” 光绪的眼珠极其缓慢地转动了一下,视线落在王商手中那份奏折上。
那折子的封面并无特殊,但在这死寂的夜里,由新党核心人物联名密奏,本身就透着一种不祥的气息。
一股冰冷的预感瞬间攫住了他。
“……呈上来。
”他的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见。
王商几乎是踮着脚尖,将奏折轻轻放在御案上,然后迅速退到阴影里,屏住了呼吸。
光绪伸出冰冷而颤抖的手,缓缓掀开了奏折。
昏黄的烛光下,一行行熟悉的、带着新党特有锐气的字迹跳入眼帘。
开篇依旧是痛陈时弊,力主变法图存。
然而,当他的目光移到奏折中段,几行墨迹格外浓重的字句如同钢针般狠狠扎进了他的瞳孔: “……泰西诸国,政通人和,国力强盛,其根本在于君民共主,设议院以通上下之情,立宪法以定国家之基……臣等泣血叩请皇上,仿行君主立宪之良法,速开国会,颁行宪法……使天下贤能,无论满汉新旧,皆得参与国政,共商国是……如此,则君权永固,民气可伸,大清中兴可期……” “开国会……行立宪……君主虚位……君民共主……” 这些字眼,在光绪眼中瞬间放大、扭曲,变成了一个个狰狞咆哮的鬼脸!他的呼吸骤然停止! 这比谭嗣同的“围园劫后”更让他感到一种彻骨的寒意和……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