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窑炉笔记:手的呼吸论

关灯
    熄未熄,炉壁上的釉泪在幽光中凝成琥珀色的河流。

    她摸出藏在窑基下的碎陶片——那是她初到景德镇时烧裂的第一件作品,裂缝里至今嵌着松柴的灰烬。

    指尖划过纹路,忽然想起笔记本里夹着的信笺:“某年冬夜,揉泥至子时,忽觉泥团与掌心同频跳动,方知陶土有魂,在等手的呼吸。

    ” 次日清晨,郭静开始记录拉坯时的心率。

    她用橡皮筋绑住脉搏处,陶轮每转一圈,手腕上的红痕就跟着震颤。

    当转速调到120转/分时,泥坯在离心力下泛起细密的涟漪,恰如她剧烈跳动的心脏。

    “师傅,你看!”她抓起一块泥团,指腹按出的凹痕里渗出潮气,“泥料含水率23%时,我的体温能让它升温0.3℃。

    ” 李师傅用竹刀敲了敲她的手背:“数据是死的,手是活的。

    ”他示范修坯,刀锋掠过坯体的声响像春蚕啃叶,“民国三十年大旱,我师父用干裂的手揉泥,烧出的茶盏全带冰裂纹,倒茶时会听见细碎的响,像雪落在竹叶上。

    ”郭静盯着他布满老茧的拇指——那道深可见骨的疤痕,据说是某年窑变时为抢救坯体留下的,如今疤痕处的皮肤比别处厚上三分,摸泥料时却比秤更准。

     梅雨停的那天,郭静在匣钵堆里找到半块残片。

    釉面下隐约有金色斑点,排列成不规则的星图。

    她想起七岁那年,外婆窑里炸裂的陶碗,火星溅在青石板上的形状,竟与这残片上的金斑分毫不差。

    “这是窑宝,”李师傅用指甲刮下一点釉屑,“当年有个英国商人出高价买带星斑的瓷,我师父偏要把它们砸了,说‘星星是天的,不该被锁在碗里’。

    ” 深夜的工作室里,郭静把信笺铺在陶轮上。

    纸页吸收了空气中的潮气,边角微微卷起,像要飞走的蝴蝶。

    她忽然想起母亲总说“陶土是换米的”,可此刻指尖的泥料正顺着纹路爬升,在台灯下泛着珍珠母的光泽,像某种有生命的流体。

    当第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