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你我之间>与<我哋之间>诗学探析》

关灯
    《<你我之间>与<我哋之间>诗学探析》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广袤星空中,树科的《你我之间》与《我哋之间》犹如两颗独特的星辰,虽跨越近二十年的时光长河,却在主题的深度与形式的创新上遥相呼应。

    这两首诗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探讨了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认知关系,同时展现了语言的独特魅力与诗歌艺术的无限可能。

     一、主题内核:认知的隔阂与想象的延伸 (一)表象与本质的错位认知 在《你我之间》中,“远近,你不一定认识我/你可能只熟悉我身上披着的/纤维”,诗人以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直接点明了人与人之间认知的表层性。

    “纤维”这一意象,代表着外在的、物质的表象,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和感知的部分。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根据外在的穿着、打扮、身份标识等这些“纤维”来对他人进行初步判断,却忽略了表象之下真实的个体。

    这种错位的认知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难以真正相互了解,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隔阂。

     同样,在《我哋之间》里,“嚟去,话唔埋你唔识我/你或者系闻过我身上着住嘅/化纤”,通过粤语的独特表达,强化了这种表象认知的普遍性。

    “化纤”与“纤维”虽表述略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指向了外在物质层面的特征。

    粤语中“嚟去”“话唔埋”等口语化表达,让这种认知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进一步凸显了人们在交往中对表象的过度关注和对本质的忽视。

     (二)想象的填补与认知的重构 诗中,诗人并未仅仅停留在对认知隔阂的揭示上,还引入了“想象”这一重要元素。

    “横竖,我可能不知道你/我抑或只会臆想到你身上的/曲线”(《你我之间》)以及“瞓企,我可能唔知道你/我抑或定喺谂谂你身上个啲/曲线”(《我哋之间》),“曲线”这一意象充满了朦胧与暧昧的色彩,它是诗人基于有限的认知和主观情感,对他人形象进行的想象性建构。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无法真正了解他人时,往往会通过想象来填补认知的空白。

    这种想象既可能源于个人的情感需求、审美偏好,也可能受到社会文化、大众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它使得人们对他人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客观的现实,而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同时,这种想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人们对他人的认知,使原本陌生的个体在想象中变得具象化、情感化。

    然而,想象毕竟与现实存在差距,它在填补认知空白的同时,也可能进一步加深认知的偏差和误解。

     二、意象运用:具象与抽象的交织 (一)“纤维(化纤)”意象的物质性与象征性 “纤维(化纤)”作为两首诗中极具代表性的意象,具有双重属性。

    从物质层面来看,它是衣物的组成材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存在。

    通过对“纤维(化纤)”的描写,诗人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诗歌的表达具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人们每天穿着不同材质的衣物,这些衣物上的“纤维(化纤)”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最初的视觉接触点,也是形成初步认知的重要依据。

     从象征层面而言,“纤维(化纤)”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浅层化和表面化。

    它代表着那些外在的、容易被感知却难以触及本质的特征。

    当人们仅仅关注他人身上的“纤维(化纤)”时,实际上是将他人简化为一个个物质符号,忽视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和独特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