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太阳病脉症并治中篇1-1
关灯
小
中
大
怕风,这是因为风动就会生寒,怕冷怕风二者其实是相关联的,没有只怕冷不怕风,或者只怕风不怕冷的。
所以仲景在论述中风和伤寒的症状时,常常相互提及,由此可知中风和伤寒,不在于怕冷、怕风上区分,而在于症状的轻重程度上辨别。
无汗,是因为伤寒属于实邪,致使腠理密闭,即便发热也不会出汗,不像中风属于虚邪,发热时会自汗。
阳气被寒邪遏阻,所以上逆导致气喘。
用麻黄汤主治,是因为它能解表发汗,驱逐邪气,使正气恢复。
【集注】成无己说:寒邪会伤害营气,头痛、身体疼痛、腰痛,以至于牵连骨节疼痛,这是太阳经的营血运行不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程应旄说:头痛、发热,这在太阳病中都较为常见,然而身体疼痛、腰痛、骨节疼痛,这是寒邪伤害营气的表现,如果是风邪伤害卫气,就不会出现这些症状。
怕风,在太阳病中也都有,但是无汗并且气喘,这是阳气被壅遏的表现,如果是风邪伤害卫气,就不会出现这些症状。
找出相同的症状,进而区分不同的症状。
沈明宗说:太阳经的邪气从皮毛侵入,郁滞肺气,使其上逆,所以导致气喘。
而且寒邪主收敛,伤害营气就会使腠理密闭,所以用麻黄汤来发汗解表。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掉节)、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烤)、杏仁(七十个,用热水浸泡后,去掉皮和尖) 以上四味药,加入九升水,先煮麻黄,煮至水减少二升,撇去上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煮至剩下二升半,滤去药渣,温服八合,盖上被子使身体微微出汗,不需要喝热粥助汗,其余的护理方法与桂枝汤相同。
【方解】之所以称为麻黄汤,是因为以麻黄作为君药。
麻黄性温,味辛且苦,其作用在于迅速升散;桂枝性温,味辛且甘,其功效在于固护肌表。
此症属于邪气有余,所以以麻黄为主药,必能取胜;以桂枝监制,犹如节制之师。
杏仁苦温,辅助麻黄驱逐邪气,使上逆之气下降;甘草甘平,辅助桂枝调和体内并抵御外邪。
药物服用后进入胃中,在汗孔中运行气血,将营养输送到皮毛,这样就能使毛脉精气会合,微微出汗,在表的邪气必定会全部去除,不留余邪;疼痛停止,气喘平复,寒热症状立刻解除,不需要借助喝热粥来出汗。
煮药时必须撇去上面的浮沫,是因为担心会使人烦躁,因其轻浮之气,容易导致气机上逆。
方中不用生姜、大枣,是因为生姜的特性是横向发散于肌肤,会妨碍麻黄的迅速升散;大枣的特性是黏滞于胸膈,会妨碍杏仁的快速下气,这里想要使药力迅速直达病所,稍有迟缓就不够迅速,横向发散就无法升散。
然而这是纯阳的方剂,发汗作用较强,如同单刀直入的将领,使用得当,一战就能成功;使用不当,就会失控而引发灾祸。
所以只能使用一次,不能再次使用。
如果发汗后病症没有解除,就应当用桂枝汤替代。
这个方剂是仲景用来开表逐邪、发汗的第一峻猛之药。
平庸的医生不了解它的用法关键在于盖被取汗,如果不盖被取汗,就不会峻猛,于是认为麻黄只能发表,不能治疗其他病症。
哪里知道这个汤方与桂枝汤合用,名为麻桂各半汤,可用来调和太阳经留连未尽的寒热;去掉杏仁,加入石膏,与桂枝汤合用,名为桂枝二越婢一汤,可用来解除太阳经热多寒少的寒热;如果阳热盛于体内,无汗并且气喘,又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可用来解散太阴肺经的邪气;如果阴寒盛于体内并且无汗,又有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可用来温散少阴肾经的寒邪。
《金匮要略》中用这个方去掉桂枝,《千金方》中用这个方将桂枝换成肉桂,都名为还魂汤,用来治疗邪气在太阴经,突然中风昏厥,牙关紧闭,气息欲绝,服用后即可见效,而且都不需要盖被取汗。
由此可知麻黄汤峻猛与否,在于是否盖被取汗。
这是仲景运用方剂的精妙心法,岂是常人能够窥探知晓的呢! 【集解】王肯堂说:这个方剂(麻黄汤)是为元气不虚的人所设。
如果兼有时气,适宜用十神汤;兼挟暑湿,适宜用正气汤;兼挟寒邪,适宜用五积散;兼挟热邪,适宜用通圣散;兼挟食积,适宜用养胃汤;兼挟痰邪,适宜
所以仲景在论述中风和伤寒的症状时,常常相互提及,由此可知中风和伤寒,不在于怕冷、怕风上区分,而在于症状的轻重程度上辨别。
无汗,是因为伤寒属于实邪,致使腠理密闭,即便发热也不会出汗,不像中风属于虚邪,发热时会自汗。
阳气被寒邪遏阻,所以上逆导致气喘。
用麻黄汤主治,是因为它能解表发汗,驱逐邪气,使正气恢复。
【集注】成无己说:寒邪会伤害营气,头痛、身体疼痛、腰痛,以至于牵连骨节疼痛,这是太阳经的营血运行不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程应旄说:头痛、发热,这在太阳病中都较为常见,然而身体疼痛、腰痛、骨节疼痛,这是寒邪伤害营气的表现,如果是风邪伤害卫气,就不会出现这些症状。
怕风,在太阳病中也都有,但是无汗并且气喘,这是阳气被壅遏的表现,如果是风邪伤害卫气,就不会出现这些症状。
找出相同的症状,进而区分不同的症状。
沈明宗说:太阳经的邪气从皮毛侵入,郁滞肺气,使其上逆,所以导致气喘。
而且寒邪主收敛,伤害营气就会使腠理密闭,所以用麻黄汤来发汗解表。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掉节)、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烤)、杏仁(七十个,用热水浸泡后,去掉皮和尖) 以上四味药,加入九升水,先煮麻黄,煮至水减少二升,撇去上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煮至剩下二升半,滤去药渣,温服八合,盖上被子使身体微微出汗,不需要喝热粥助汗,其余的护理方法与桂枝汤相同。
【方解】之所以称为麻黄汤,是因为以麻黄作为君药。
麻黄性温,味辛且苦,其作用在于迅速升散;桂枝性温,味辛且甘,其功效在于固护肌表。
此症属于邪气有余,所以以麻黄为主药,必能取胜;以桂枝监制,犹如节制之师。
杏仁苦温,辅助麻黄驱逐邪气,使上逆之气下降;甘草甘平,辅助桂枝调和体内并抵御外邪。
药物服用后进入胃中,在汗孔中运行气血,将营养输送到皮毛,这样就能使毛脉精气会合,微微出汗,在表的邪气必定会全部去除,不留余邪;疼痛停止,气喘平复,寒热症状立刻解除,不需要借助喝热粥来出汗。
煮药时必须撇去上面的浮沫,是因为担心会使人烦躁,因其轻浮之气,容易导致气机上逆。
方中不用生姜、大枣,是因为生姜的特性是横向发散于肌肤,会妨碍麻黄的迅速升散;大枣的特性是黏滞于胸膈,会妨碍杏仁的快速下气,这里想要使药力迅速直达病所,稍有迟缓就不够迅速,横向发散就无法升散。
然而这是纯阳的方剂,发汗作用较强,如同单刀直入的将领,使用得当,一战就能成功;使用不当,就会失控而引发灾祸。
所以只能使用一次,不能再次使用。
如果发汗后病症没有解除,就应当用桂枝汤替代。
这个方剂是仲景用来开表逐邪、发汗的第一峻猛之药。
平庸的医生不了解它的用法关键在于盖被取汗,如果不盖被取汗,就不会峻猛,于是认为麻黄只能发表,不能治疗其他病症。
哪里知道这个汤方与桂枝汤合用,名为麻桂各半汤,可用来调和太阳经留连未尽的寒热;去掉杏仁,加入石膏,与桂枝汤合用,名为桂枝二越婢一汤,可用来解除太阳经热多寒少的寒热;如果阳热盛于体内,无汗并且气喘,又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可用来解散太阴肺经的邪气;如果阴寒盛于体内并且无汗,又有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可用来温散少阴肾经的寒邪。
《金匮要略》中用这个方去掉桂枝,《千金方》中用这个方将桂枝换成肉桂,都名为还魂汤,用来治疗邪气在太阴经,突然中风昏厥,牙关紧闭,气息欲绝,服用后即可见效,而且都不需要盖被取汗。
由此可知麻黄汤峻猛与否,在于是否盖被取汗。
这是仲景运用方剂的精妙心法,岂是常人能够窥探知晓的呢! 【集解】王肯堂说:这个方剂(麻黄汤)是为元气不虚的人所设。
如果兼有时气,适宜用十神汤;兼挟暑湿,适宜用正气汤;兼挟寒邪,适宜用五积散;兼挟热邪,适宜用通圣散;兼挟食积,适宜用养胃汤;兼挟痰邪,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