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象牙塔的冷与暖

关灯
    住,纸袋里传来温热的面包香气。

     “我们系里活动剩下的点心,不吃就浪费了。

    ”她眨了眨眼,语气轻松,仿佛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下次读书会,记得来啊!” 没等他拒绝,她已经转身跑开,马尾辫在风中轻轻晃动,很快融入了校园的人流中。

     陈默站在原地,手里捧着那个还带着余温的纸袋,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3 第二天上午,陈默敲响了历史系教授周明远的办公室门。

     “进来。

    ”里面传来一个沉稳的声音。

     周明远五十多岁,鬓角微白,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镜片后的眼睛深邃而锐利。

    他是国内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权威学者,也是陈默的导师。

     “老师,这是我写的《汉代刺史制度与地方治理》初稿。

    ”陈默双手递上一叠装订整齐的纸张。

     周明远接过,随手翻了几页,目光在密密麻麻的批注和引证上停留片刻,嘴角微微上扬:“坐。

    ” 陈默在对面坐下,背挺得笔直。

     “你这篇论文,切入点不错。

    ”周明远放下稿子,摘下眼镜擦了擦,“但有一点——你太拘泥于史实考据,而忽略了制度背后的‘人’。

    ” 陈默一愣:“人?” “刺史制度为什么能在汉代有效运转?不仅仅是因为制度设计精妙,更是因为当时有一批什么样的官员?”周明远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字字有力,“历史研究,归根结底是研究人。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 陈默若有所思。

     周明远忽然话锋一转:“对了,下个月省社科联有个青年学者论坛,主题是‘历史经验与当代治理’,我推荐你去。

    ” 陈默猛地抬头:“我?” “怎么,没信心?”周明远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不是……”陈默抿了抿唇,“我只是没想到……” “学术之路,光埋头苦读是不够的。

    ”周明远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装帧古朴的《贞观政要》,递给他,“这本书送给你。

    太宗君臣论治,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望你常读常新。

    ” 陈默双手接过,触到书皮的那一刻,他忽然有种奇异的感觉,仿佛接过的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把钥匙——一把能打开某种未知大门的钥匙。

     4 傍晚,陈默抱着书走出文学院大楼时,意外地看到林薇站在台阶下,似乎在等人。

     夕阳的余晖洒在她身上,给她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

    她抬头看到他,眼睛一亮,挥了挥手。

     陈默脚步一顿。

     他不知道该不该走过去。

     喜欢青史为鉴请大家收藏:()青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