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再遇陈国柱

关灯
    朱启明穿过光门,一阵轻微的晕眩后,脚踏实地的感觉传来。

     他稳住身形,深吸一口气,感受着明末时空的清新空气。

     这是他第一次穿越时遇到陈国柱的地方—瘦狗岭。

     朱启明站在山坡上,眺望远处。

     县城的轮廓隐约可见,青砖灰瓦的建筑群在朝阳下泛着柔和的光。

     “先确定一下方向。

    ” 他掏出手机,打开指南针。

     屏幕上的指针稳定地指向北方,让他松了口气。

    至少在这个时空,地磁场没有太大变化。

     根据指南针显示,县城在东南方向。

     朱启明调整了背包的肩带,开始沿着山路向下走去。

     路上,他不时停下来观察周围的环境。

     明末的山野与现代截然不同,没有电线杆,没有塑料垃圾,只有茂密的树林和偶尔出现的兽径。

     走了约莫一个小时,朱启明看到山脚下有一个小村落。

     十几户茅草屋依山而建,炊烟袅袅升起。

     “这会不会就是陈国柱住的村子?”朱启明心中一动。

     他停下脚步,思考着是否要进村看看。

     如果能找到陈国柱,对他了解这个时代和进入县城都会有很大帮助。

     “试试看吧。

    ” 他整了整身上的汉服,确保发髻没有歪斜,然后大步向村子走去。

     村口,一位满脸皱纹的老者正坐在一棵大槐树下,手里拿着烟袋锅,悠闲地抽着旱烟。

    老人约莫七十来岁,身材瘦小,一双浑浊的眼睛却炯炯有神。

     朱启明拱手行礼:“老伯安好,请问这是何处?” 就在抬手作揖时,他的左手不知何时已背到身后,食指无意识地叩着后腰——这动作来得突兀,连他自己都怔了怔,仿佛有根看不见的丝线在牵动手腕。

     老人警惕地打量着朱启明,从头到脚扫视了好几遍,尤其对他背上的登山包多看了几眼。

     那眼神仿佛要把朱启明整个人看透。

     “你是何人?从何处来?为何到我们村子?”老人没有回答问题,反而连珠炮似的发问,语气中充满戒备。

     朱启明心中暗笑,这防备心和现代农村老人如出一辙。

     “老伯莫怪,在下姓朱,是从远方来的商贾,想去县城做些买卖。

    路过贵村,想问问路,顺便打听一下可有一位陈国柱兄台在此?” 他一边从容作答,一边目光扫过老人身后的茅草屋,忽然觉得那支撑屋檐的斜梁格外刺眼。

     某种不属于他的知识在心底翻涌:'立柱与横梁夹角不足四十度,遇风必倾。

    '这判断来得如此自然,就像早已深谙木作之道 老人听到“陈国柱”三个字,老人的眼神更加警惕了,烟袋锅在手中转了几圈。

     “你找国柱做甚?” “前些日子在山上偶遇过陈兄,他曾说过住在县城附近,想着若能再见,也好有个引路之人。

    ”朱启明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诚恳。

     老人沉默了片刻,又抽了几口烟,烟雾在他周围形成一层薄纱。

     “你这口音,不像本地人。

    ” 朱启明笑了笑:“老伯耳力不凡。

    在下确实是外乡人,但祖上也是客家。

    ” 老人点点头,似乎被这个回答稍微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