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赤红江畔

关灯
    。

    打土豪,分田地!”“乡亲们,出来领粮食了!”雄国兵站在街上,扯着嗓子高声呼喊,其声音如雷贯耳,响彻云霄。

    镇上的贫苦农民们听到这震耳欲聋的喊声,纷纷如潮水般从家里涌出来,他们的脸上既洋溢着惊喜,又流露出惶恐。

    惊喜的是终于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惶恐的是长期被奴役的生活让他们对这突如其来的幸福感到难以置信。

     雄国兵如猛虎下山般带着人冲进地主家的粮仓,将一袋袋粮食如流水般搬出来,分发给围观的农民。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双手颤抖着如同风中残烛般接过一袋粮食,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哽咽:“这……这真是给我们的?”雄国兵笑着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如阳光般温暖和如磐石般坚定:“大爷,这是咱们苏维埃政府的政策,以后大家都有地种,有粮吃!”老汉的眼眶瞬间湿润了,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夺眶而出,他连连道谢,声音中满是如海浪般汹涌的感激之情。

    镇上的孩子们围绕着红旗欢呼雀跃,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仿佛看到了未来美好的生活和新的希望在向他们招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赤红江畔,毛浴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紧挨着赤红坝下游,此时依然被夜色温柔地包裹着。

    这个素有“小重庆”美誉的水码头,平日里船只穿梭如织,繁忙异常,仿佛是一条流动的银河。

    街上商铺林立,各种货物琳琅满目,犹如繁星点点,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恰似一场盛大的庆典。

    码头上,一盏孤灯如孤独的舞者,在风中摇曳,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凄清。

    一个年迈的船夫犹如一座沉默的雕塑,静静地坐在岸边,望着波涛滚滚的赤红江,嘴里喃喃自语:“上边赤红坝,好像出事了……”他的话音未落,江中由上而下飘来一只木船,伴随着“哐”的一声,稳稳地停在码头,恰似一颗流星划过夜空。

     木船刚一靠岸,犹如离弦之箭般跳下几十个拿刀背枪的红军,牛紫才和雄国兵身先士卒,走在前头,他们的身影如同钢铁铸就般坚定而有力。

    两人带领着红军如同一股洪流迅速分散到街头巷尾,仿佛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即将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第二天,毛浴镇上的老百姓富户马能武像往常一样推开门,眼前的景象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他惊呆了。

    只见街头巷尾红旗如火焰般飘扬,宛如一片红色的海洋。

    早先的镇公所已经杳无人迹,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招牌:中共赤江县委、赤江县苏维埃政府。

    青石板铺成的街道狭窄而幽长,从空中俯瞰,毛浴镇恰似一条巨龙伸出的舌头,伸展于水面,所以它又名“龙舌坝”。

     在主街龙舌街上,依次悬挂着川陕工农总医院、列宁小学、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政治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招待所的标牌,它们宛如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条历史的长街上。

    南北走向的街道两旁民居,皆是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外墙和木门均涂成了棕红色,犹如一幅古朴的画卷,充满了岁月的韵味。

    曾经人来人往、繁华热闹的商街,如今已被神情严肃、行色匆匆的红军官兵所取代,仿佛是时间的洪流冲散了昔日的喧嚣。

    马能武惊诧不已,他的心像被重锤狠狠地敲了一下,连忙对着屋里大声喊道:“快起来,变天了。

    ”闻声而起的雄国民赶紧前来问道:“马大伯,什么事?”马能武用手指向街道,雄国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红旗如火焰般飘扬,熙熙攘攘的红军遍布街头。

     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犹如被磁石吸引一般,不由自主地往外走去,想要一探事情的究竟。

    一队红军迈着矫健的步伐整齐地走过来,雄国民眼神锐利,犹如鹰隼一般,一眼就认出了雄国兵,但又不敢高声呼喊,只能压低声音,轻声呼唤道:“哥,哥。

    ”雄国兵听到喊声,如闻天籁,循声望去,不禁喜出望外,脸上绽放出如春花般灿烂的笑容:“弟弟,你怎么在这里?你不是在赤红坝读书吗?”说着,他急忙奔过去,紧紧拉住雄国民的手。

    雄国民回答道:“去年我们学校老师走了,没人教我们,我就来同学家帮马老伯看铺子记账了。

    哥,你们这是……”雄国兵胸膛挺得笔直,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