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初上战场

关灯
    赤红坝的清晨,像是被大自然精心雕琢过一般。

    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江面,如梦如幻,远处的山峦在这层轻纱的笼罩下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微风轻轻拂过,带着江水的湿润气息,让人感到格外清新。

    宁开正和赵怀中、雄国民和马少奎站在赤红坝的操场上,他们的身姿在这宁静的清晨中显得格外挺拔。

    四人手里紧紧握着一支老式步枪,枪管上带着些许锈迹,在旁人眼中或许毫不起眼,但在他们心中,这却是无比珍贵的宝物,是改变命运的希望。

    宁开正低头仔细看了看枪膛,再看看身上的子弹袋,里面只装了三发子弹。

    就不解地问:“怀中,咋只有三发子弹?” 赵怀中道:“连长说过,这三发都是老兵给我们省下来的。

    是我们这些新兵的全部‘家当’。

    希望每发子弹都应该打死一个敌人。

    ”马少奎接着道:“所以就很宝贵,不能浪费。

    ”“开正,别发呆了,赶紧练!”旁边的雄国民拍了拍他的肩膀,脸上带着爽朗的笑容说道。

    宁开正回过神来,用力点了点头,端起枪,稳稳地瞄准远处的靶子。

    他的双臂因为长时间的训练已经酸痛得几乎抬不起来,仿佛被无数根针扎着,又酸又麻,但他咬着牙,硬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撑住了。

     宁开正和赵怀中都是赤红坝土生土长的穷苦娃子,从小就在地主家当长工。

    在地主家的日子里,他们每日天不亮就起床干活,一直忙碌到天黑,却只能换来微薄的食物和无尽的打骂。

    他们见过地主家的火药枪,那是地主用来欺压百姓、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

    他们也听人讲过洋枪的厉害,那些故事里,洋枪的威力让他们心生敬畏。

    但他们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也能扛起枪,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如今,他们不仅有了属于自己的枪,还有了三发子弹,虽然数量少得可怜,但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上天赐予的莫大恩赐。

    雄国民马少奎和宁开正赵怀中参军后被分配到同一个连队,他们一起参加训练和学习。

     他们的连长是从鄂豫皖大别山过来的老红军,和牛紫才一样,脸上也有一道深深的疤痕,那是岁月和战火留下的印记。

    但他的眼神却格外坚毅,仿佛能穿透一切困难。

    他经常对宁开正这些新兵说:“我们的子弹比金子还贵,两发子弹必须打死一个敌人,弹不虚发,明白吗?”这句话,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地种在了宁开正和赵怀中的心里。

    宁开正和赵怀中牢牢记住连长的话,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枪。

    他们端着枪,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双臂酸痛得像是灌了铅,沉重无比,汗水顺着额头不停地流下来,浸湿了他们的衣襟。

     但他们从不喊累,因为他们知道,这支枪不仅是他们的武器,更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伴侣”。

    它代表着自由、平等和尊严,是他们反抗压迫的有力武器。

    “开正,吃饭了!”战友雄国民端着两个窝头走过来,递给他一个。

    马少奎端着两个大洋芋走过来,递给赵怀中一个。

    宁开正接过窝头,张嘴咬了一口,眼睛却还紧紧盯着手里的枪。

    雄国民见状,笑道:“你这家伙,真是枪不离手啊!”赵怀中放下枪,剥起了洋芋皮。

     宁开正笑了笑,没有说话。

    他从小在地主家干活,吃不饱穿不暖,每天都在无尽的劳作和打骂中度过。

    他从来没想过自己能有一天扛起枪,成为红军的一员。

    现在,他不仅有了枪,还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有了对未来的希望。

    这支枪,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件武器,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他再也不用受地主的欺压,再也不用过那种暗无天日的日子。

     赵怀中的家庭比宁开正要好一点,他们家祖上原是白汝溪赵姓大族,他的父亲赵永建还做过县府里面的戒烟委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陷害入狱,又被毒打折磨得不成人样,花光家庭所有财产,才保释出来,不久就撒手人寰。

    一家老小无依无靠,只得来到赤红坝投奔二姑父,经二姑父介绍在宁家大户租种十担薄田,勉强养家糊口。

    他大哥赵怀华成家以后,掌管着全家的经济,省吃俭用,送他在私塾先生那里读书。

    大哥大嫂没日没夜的操劳,生下了一个儿子五岁,一个女儿三岁。

    这红军一来,私塾先生听说能够认得字的都要挨起,也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