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静阅典籍寻真意,蛛丝马迹现异闻

关灯
    接下来的日子,夏宸成了文渊阁的常客。

     每日清晨,他都会在福安的搀扶下,准时出现在文渊阁,然后在那间偏僻的阅览室里,一坐便是一整天。

    他看书看得极慢,时而蹙眉苦思,时而摇头晃脑,偶尔还会因为某个“难懂”的句子而向负责看守的小吏请教,言语间尽显“愚钝”和“好学”。

     文渊阁的官员和小吏们,渐渐习惯了这位“特殊”的九皇子。

    起初还有些人好奇观望,但见他每日只是捧着几本基础蒙学典籍翻来覆去地看,而且举止间确实带着几分“痴傻”之气,便也渐渐失去了兴趣,只当他是大病之后,想找个清静地方打发时间罢了。

     李若愚偶尔会过来巡视一番,见夏宸确实在认真“读书”,虽然进度缓慢得令人发指,但那份专注却不似作伪,心中对他的那点怜悯和认同又多了几分。

    有时,他甚至会主动指点夏宸几句,解释一些简单的经义。

     夏宸对此自然是“感激涕零”,越发恭敬。

     然而,无人知晓,在那副“愚钝”的表象之下,夏宸的大脑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运转着。

     他看似在阅读《论语》、《孟子》,实则是在通过这些最基础的儒家经典,重新梳理和构建自己对这个世界主流价值观和政治伦理的认知。

    这些东西,在未来的权谋斗争中,将是他重要的理论武器和行为准则的“伪装”。

     而那几卷《史记》,更是他关注的重点。

    他不仅在了解这个世界的历史脉络,更是在字里行间,寻找着与那本手抄册子上“龙脉气运”相关的蛛丝马迹。

     他还发现,这间偏僻的阅览室,虽然藏书不多,但偶尔会有一些翰林院的低级官员或学徒,将一些待整理的、或是暂时用不上的零散典籍、札记、甚至是一些废弃的文稿堆放在角落。

    这些东西在别人眼中或许是垃圾,但在夏宸眼中,却可能隐藏着意想不到的宝藏。

     他会趁着无人注意的时候,或者以“好奇”、“看不懂深奥的,只能看看杂书”为借口,偷偷翻阅这些无人问津的故纸堆。

     功夫不负有心人。

     大约半个月后的一天,夏宸在一份残破的、似乎是某位前朝翰林学士的札记中,再次看到了令他心跳加速的字眼。

     “……景泰三年,大旱,饿殍遍野。

    帝亲往太庙祈雨,三日不食,以血祭天。

    未几,甘霖普降。

    时人皆曰天子诚感动天,然有宫中老阉私议,云帝乃引动龙脉之力,非独诚心也。

    其言凿凿,似有所本。

    惜乎,此等秘闻,吾等外臣,无从窥探……” 又一条旁证! 而且,这条记载似乎更加具体,提到了“太庙”、“血祭”、“引动龙脉之力”。

     夏宸强压住内心的激动,不动声色地将这几句内容牢牢记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