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卫生学堂

关灯
    八月初一,济宁城一处大宅之外,朱慈烺带着朱媺娖和陈若瑶出席了京营卫生学堂的开幕仪式,这是一家培养现代医学的试点。

     上月初,朱慈烺察觉到军队各营虽设有医官,但人数甚微,无论在疾病预防还是战地救护方面,均难以发挥显着作用。

     为此,他决意运用手集中的前沿医学知识,特别是外科领域的技术,来改善当前的医疗状况,并计划建立一所卫生学堂,以奠定基础。

     随后以大元帅府的名义,大量招募民间郎中,并开出了不亚于太医的薪酬,表现好者还可进入太医院,拥有品级。

     随着在报纸上的传播,山东各地,甚至南地的许多郎中大夫都纷纷赶来报名,毕竟进入太医院是这个时代每个医者的梦想。

     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入职的,朱慈烺结合当前的问题,出了考核的题目,就是对瘟疫的了解和防治,以及外伤的救护知识。

     半个月后,负责此事的官员向朱慈烺汇报,有个郎中,在对瘟疫的防治上脱颖而出,讲的头头是道,且还有功名。

     朱慈烺知道此人叫吴有性之后,只觉得耳熟,将人屏退之后,拿出手机一搜,不得了,招了一个医界大能,立即派人召见。

     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人,是“温疫学派”的创始人,着有《温疫论》,是明代真正意义上的传染病学家。

     崇祯十五年到十六年,全国多地瘟疫爆发,而这时郎中医师,普遍都以伤寒定性瘟疫,并采用伤寒之法治疗。

     结果毫无作用,反而促使病情更加恶化,许多人因此死亡,唯有吴有性提出了新的概念,强调这种病属温疫。

     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于天地间存在有一种异气感人而至,与伤寒病绝然不同。

     用现代医学来说,就是病毒的概念,被他称为“疠气”,并认为首先肯定它是一种物质,“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

     朱慈烺将吴有性召到太白楼,详谈之后,发现他不论是从预防,治理等方面,都有诸多经验,很多想法也非常超前,有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