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关灯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

    ”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

    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 【解析】其实这段话的意思也可能不是指人,而是指事。

    孔子的回答当然是正确的,就是要子贡多听些意见,不要偏听偏信。

    不过,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因为好人和坏人怎么分?而且,好人和好人之间,坏人和坏人之间的意见也未必就一致。

     按照孔子的意思,好人不可能拥护坏人,坏人也不可能拥护好人。

    按照孔子的意思,一件事情如果好人拥护,坏人就会反对;坏人拥护的,好人就会反对。

    所以,当好人和坏人都说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好话的时候,总有一方是被胁迫的,说明这个人一定不是个好人或者这件事一定不是好事。

     这是子贡在做信阳宰之前或者期间,来向孔子请教。

    大致孔子的这个回答让子贡觉得当个官真的很难,整天还要去判断好人坏人。

    后来,子贡没有当多久的官,就辞职不干了。

    最终,他还是去经商了,并且成为一名富甲天下的大富商。

     【现实解说】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全体通过”、“一致赞成”,往往不是好事。

     7.21(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 【译文】孔子说:“大家都厌恶的,必须要明察;大家都喜欢的,必须要明察。

    ” 【解析】这句和上一句是一个意思,大家意见太统一的时候,往往背后暗藏着什么。

    胁迫、诱惑,或者其他什么,所以一定要小心地考察分析。

     【现实解说】大家意见太一致的时候,要么过于乐观,要么大家漠然。

    这个时候,尤其要冷静。

     7.22(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 【解析】这是一个简单问答,子贡向老师请教谥法,并没有特殊的意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两个成语来自这里。

     孔圉是卫国的卿,也就是卫国的头号权臣,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孔圉对孔子很关照。

    后来孔圉去世,家族为他谥号文,因此孔圉又被称为孔文子。

    周朝时候,贵族死后都会获得谥号,而获得什么样的谥号取决于后人对他的评价。

    文是个很好的谥号,孔子就解释为什么孔文子能够获得这样的谥号。

     谥号是春秋时期一个非常好的传统,是一个人死后得到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