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关灯
小
中
大
结束了长达14年的流浪生活。
从孔子第一次离开鲁国去卫国,到最终回到鲁国,这段历史,被称为周游列国。
这期间,孔子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先对于礼乐的执著有所降低,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研究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反映了他比从前更为务实的生活态度。
在孔子最后一次回到卫国之后,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前途不再抱有幻想,于是降低了自己的政治标准,鼓励弟子们去出仕,即便是做他曾经最看不起的“家臣”。
孔子从理想主义回归到现实主义,回到鲁国的孔子已经完全不是当初离开时的那个孔子了。
5.1(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 【译文】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 【解析】这是孔子前往卫国的时候说的,意思有两个。
第一是说国君,鲁国开国国君伯禽的父亲周公与卫国开国国君康叔是同母兄弟,因此两国在血缘上相当亲近;第二则是说政治,两国都是在周公的指导下建国,政治上比较接近,如兄弟一般。
孔子这样说,实际上是给自己打气,想说明自己对卫国的情况其实也很清楚,能够把卫国治理好。
但实际上孔子在这一点上是错的。
卫国是周商混血的国家,文化上比较重视商业,而鲁国重视农业。
卫国地处强国之间,国际生存环境比鲁国糟糕得多,因此卫国人也更加灵活务实。
因此,鲁卫两国的政治即便不是南辕北辙,也完全谈不上兄弟之政。
正因为判断上的错误,孔子没有摸清卫国政治的脉络,到了卫国之后无法向卫国国君提出任何有针对性的建议,被卫国国君冷淡,失去了在卫国发展的机会。
理想主义者孔子犯类似的错误比较多,常常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去看待问题,因此处处碰壁。
孔子以一个鲁国人注重亲情强调裙带的思维方法去理解世界,注定了无法得到认同。
【现实解说】想当然是很危险的,基于想当然所作出的决定则更加危险。
按照孔子的方法,如今的英国和美国就是“兄弟之政”,实际上都是南辕北辙。
现代商业社会,市场调查是必做的功课,基于历史想象所做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
5.2(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在我这里了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后人就再也见不到这样的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解析】孔子临危不惧,尽管身处危境,依然泰然自若。
孔子本是不讲天命的人,此时讲天命,也是给自己壮胆,给弟子们打气。
孔子在卫国看不到前途,于是决定前往陈国。
途中路过宋国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这里原本是宋国的土地,后来被郑国侵占。
八年前鲁国的阳虎曾经在晋国的命令之下攻打郑国,拿下了这里。
可是鲁国和郑国之间隔着宋国,于是鲁国把匡地送给了宋国。
所以,这里现在属于宋国。
当初,阳虎率领鲁军占领这里的时候,对当地
从孔子第一次离开鲁国去卫国,到最终回到鲁国,这段历史,被称为周游列国。
这期间,孔子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先对于礼乐的执著有所降低,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研究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反映了他比从前更为务实的生活态度。
在孔子最后一次回到卫国之后,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前途不再抱有幻想,于是降低了自己的政治标准,鼓励弟子们去出仕,即便是做他曾经最看不起的“家臣”。
孔子从理想主义回归到现实主义,回到鲁国的孔子已经完全不是当初离开时的那个孔子了。
5.1(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 【译文】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 【解析】这是孔子前往卫国的时候说的,意思有两个。
第一是说国君,鲁国开国国君伯禽的父亲周公与卫国开国国君康叔是同母兄弟,因此两国在血缘上相当亲近;第二则是说政治,两国都是在周公的指导下建国,政治上比较接近,如兄弟一般。
孔子这样说,实际上是给自己打气,想说明自己对卫国的情况其实也很清楚,能够把卫国治理好。
但实际上孔子在这一点上是错的。
卫国是周商混血的国家,文化上比较重视商业,而鲁国重视农业。
卫国地处强国之间,国际生存环境比鲁国糟糕得多,因此卫国人也更加灵活务实。
因此,鲁卫两国的政治即便不是南辕北辙,也完全谈不上兄弟之政。
正因为判断上的错误,孔子没有摸清卫国政治的脉络,到了卫国之后无法向卫国国君提出任何有针对性的建议,被卫国国君冷淡,失去了在卫国发展的机会。
理想主义者孔子犯类似的错误比较多,常常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去看待问题,因此处处碰壁。
孔子以一个鲁国人注重亲情强调裙带的思维方法去理解世界,注定了无法得到认同。
【现实解说】想当然是很危险的,基于想当然所作出的决定则更加危险。
按照孔子的方法,如今的英国和美国就是“兄弟之政”,实际上都是南辕北辙。
现代商业社会,市场调查是必做的功课,基于历史想象所做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
5.2(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在我这里了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后人就再也见不到这样的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解析】孔子临危不惧,尽管身处危境,依然泰然自若。
孔子本是不讲天命的人,此时讲天命,也是给自己壮胆,给弟子们打气。
孔子在卫国看不到前途,于是决定前往陈国。
途中路过宋国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这里原本是宋国的土地,后来被郑国侵占。
八年前鲁国的阳虎曾经在晋国的命令之下攻打郑国,拿下了这里。
可是鲁国和郑国之间隔着宋国,于是鲁国把匡地送给了宋国。
所以,这里现在属于宋国。
当初,阳虎率领鲁军占领这里的时候,对当地